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52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营养盐水平对四种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4种海洋浮游硅藻(牟勒氏角毛藻、海链藻、三角褐指藻和新月菱形藻)培养在改进的f/2培养基中,研究了不同氮、磷和硅营养水平对它们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藻胞外多糖的生产和释放具有种间特异性,角毛藻和海链藻胞外多糖的生产和释放主要在静止期,而三角褐指藻和新月菱形藻在指数生长期前期和静止期都能生产和分泌较高的胞外多糖;培养液中低浓度磷减少了4种硅藻在静止期胞外多糖的产量,但增加了角毛藻在生长期前期胞外多糖的产量;氮浓度的降低增加了三角褐指藻在指数生长前期胞外多糖的产量,但减少了其他3种藻类胞外多糖的产量;硅浓度的降低对4种硅藻胞外多糖的产量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静止期胞外多糖的生产.本研究表明,营养盐水平对硅藻胞外多糖生产的影响因种类和细胞所处生长期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南海深海区硝酸氮、活性磷酸盐垂直分布的研究,分析了南海垂向耗氧和贫氧水体中硝酸氮、活性磷酸盐和表观耗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垂向上次表层、中层和深层水团中氧的消耗与营养盐再生比值均小于理论值,由此推断水体的混合为有机物再矿化提供氧的补充,但水团混合对水柱中硝酸氮、活性磷酸盐的影响不大,在次表层和中层水团中造成营养盐浓度变化主要是由于有机物再矿化的结果;在深层水团中有机物再矿化对水柱中营养盐梯度变化已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3.
东山湾海水中化合态无机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清辉  林峰 《台湾海峡》1993,12(3):287-292
1988年5月东山湾海水中硝酸盐、铵氮、亚硝酸盐和总化合态无机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4、1.60、0.49和5.53μmol/dm~3;8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3、0.88、0.39和3.10μmol/dm~3;11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48、0.61、0.31和7.40μmol/dm~3;1989年2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5、0.39、0.48和13.2μmol/dm~3。不同季节无机氮的主要外部来源不尽相同。除冬季外,其他季节无机氮的分布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浮游植物摄取的影响,其中秋季的影响最大。此外,夏季无机氮的分布还受到上升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海洋上部水体垂向结构变化对于理解热带海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出口处东印度洋帝汶海区SO18480-3孔中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温跃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并借助12个AMS14C测年数据重建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该区温跃层深度和营养盐水平的演化序列。壳体氧同位素(δ18O)记录表明温跃层古海洋学特征的变化幅度要大于表层海水,其差值(Δδ18O(P-G))有效地反映了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即冰消期和晚全新世温跃层较浅,LGM和早中全新世温跃层较深;并揭示出与全新世相比,LGM期间ITF总流量未显著减小,ITF对该区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受到了东西太平洋之间不对称性的调节。碳同位素(δ13C)记录则表明该区的古海洋学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南大洋的影响,并受本区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控制,其差值(Δδ13(G-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上部水体营养盐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25.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硝酸盐,另外有约10.1×105kg硝酸盐随下泻水输出南湖,再加上夏季藻类生长(生产的chla量约为640kg)所消耗的硝酸盐3.52×105kg,共消耗硝酸盐15.28×105kg。扣除河流输入的4.42×105kg硝酸盐,南湖尚存在约10.86×105kg硝酸盐的亏空。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硝酸盐及叶绿素a(chla)含量、溶解氧(DO)等的变化,认为这部分硝酸盐来自湖泊中下部(斜温层)有机质的大量矿化(硝化),是水动力驱动高DO的上部水体下沉从而引起下部有机质(硝化)的结果。南湖这种强水动力湖泊整个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斜温层有机质矿化(硝化)释放硝酸盐和变温层藻类生长同化硝酸盐为有机质同时发生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26.
1992年3-5月极星号ANT/秋季航次,对南极威德尔海东北海域浮冰区形成期新冰生态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海冰物理结构特征与海冰生成环境及其形成过程有很大关系。冰体结构以颗粒冰、柱状冰以及混合冰为主,以颗粒冰为主结构的海水较多地聚集浮游生物细胞,消耗部分冰中营养盐,柱状冰较少聚集生物细胞,其营养盐波动较小,同时,新形成期海冰中,叶绿素含量普遍低于一年冰,而营养盐含量则较高,基本处于初始状态,由此  相似文献   
27.
李高阳  沈永明 《海洋工程》2016,34(1):94-103
在考虑水体斜压的基础上利用MIKE3三维数值模型的HD和Ecolab模块,对莱州湾的水动力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验证良好的该模型用于分析预测集约用海工程的实施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并不会大范围改变莱州湾海域的水动力特征,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区附近,距工程新岸线约20 km处,流速变化率在15%左右甚至更小;工程造成海湾纳潮量在大小潮期分别减小0.29%和1.07%,海湾与外海水交换能力被削弱,可能会导致湾内水体污染加剧;工程实施后海湾PO_4-P平均浓度升高,DIN平均浓度降低,N/P比下降,海域磷限制作用被削弱。  相似文献   
28.
动力扰动下太湖梅梁湾水-沉积物界面的营养盐释放通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动力扰动条件下太湖梅梁湾水-沉积物界面的营养盐通量.结果发现,水动力扰动对该通量的影响很大,在中等扰动强度下(水底波切应力为0.019N·m-2,相当于梅梁湾中部夏季盛行风-东南风风速5~7 m·s-1),TN,DTN和NH4+-N的通量分别为1.92×10-3,-1.81×10-4和5.28×10-4mg·m-2·s-1(向上为正,向下为负),而TP,TDP和SRP的通量分别为5.69×10-4,1.68×10-4和-1.29×10-4mg·m-2·s-1.根据对气象资料的统计,夏季5~7 m·s-1东南风风速的最大持续时间为15h,以上述通量和风速持续时间进行计算,太湖底泥区域按水面积的47.45%,将分别有111tTN,32tNH4+-N,34tTP和10tTDP进入水体,可分别导致整个太湖水体中相应的平均浓度升高约0.025,0.007,0.007和0.002 mg·1-1.当扰动增大时(水底波切应力为0.217 N·m-2,相当于梅梁湾中部东南风速10~11 m·s-1),营养盐通量显著增加,其中TN,DTN和NH4+-N分别达1.16×10-2,6.76×10-3和1.14×10-2 mg·m-2·s-1,而TP通量亦大幅度上升,达到2.14×10-3 mg·m-2·s-1,上述通量的增加幅度均达到一个量级以上.但是,TDP的通量有所减小,其值为9.54×10-5 mg·m-2·s-1,而SRP虽然存在增加趋势,但其通量值却很小(5.42×10-5 mg·m-2·s-1).统计结果显示,太湖地区该风速的持续时间不超过5h.若以5h计,在上述强扰动情况下,营养盐释放量分别为232t TN,134.9t TDN,228t NH4+-N,42.7 t TP,2.0t TDP和1.1tSRP,水体中相应的平均浓度的升高量为0.050,0.029,0.049,0.009,0.0004和0.0002 mg·1-1.由此可见,在浅水湖泊中,动力扰动能造成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急骤升高,虽然在微扰动情况下,有些指标的释放通量出现负值(如DTN和SRP),水底沉积物表现为上述营养盐成分的汇集场所,但沉积物中大多数营养盐成分会随着底泥悬浮和水体-沉积物界面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进入水体,给水体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这也是浅水湖泊所具有的显著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附近海域营养盐、叶绿素a和海水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间的关系,包括一般规律研究、空间相关研究以及营养盐、海水物理性质与叶绿素a的密度分布比较。结果表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和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聚集的营养盐分布对应于叶绿素a的非聚集分布,相反非聚集分布的营养盐则对应于叶绿素密度分布的聚集性。不同月份影响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因素也不同,在所调查的因素中,12月份没有发现某个或某些环境因素特别重要,1月份硝酸盐、氨盐和海水表面温度都影响叶绿素在海水中的含量,2月份主要表现为海水表面温度的影响,磷酸盐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0.
未来黄、东海营养盐浓度变化情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一丁  杨波  魏皓  赵亮 《海洋与湖沼》2015,46(5):983-994
本文基于FGOALS(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对未来气候情景的预测结果,结合千年生态评估的未来两个情景下的河流营养盐载荷特征,利用黄、东海水动力模型和生态模型并采用降尺度的方法对未来黄、东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两个情景下未来河口邻近海区营养盐浓度将显著增加,富营养化加剧;GO(Global Orchestration)情景下,河流无机氮载荷增幅较大,夏季黄海中部无机氮浓度明显升高;AM(Adapting mosaic)情景下,由于河流无机磷载荷增幅较大,海区氮磷比有所下降,夏季黄海中部表层无机氮浓度降低,而在底层升高。通过敏感性实验并结合收支分析对各海区水动力条件未来变化、河流载荷变化的相对贡献进行了评估:相对于水温和水动力环境改变,河流营养盐排放量的增长是未来营养盐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营养盐收支分析表明,未来对流和混合输运的变化有助于黄海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夏季生物量升高造成更多碎屑沉降并在底层矿化使得层化季节冷水团底部营养盐浓度增长;长江口邻近海区营养盐浓度增长主要受冲淡水羽流的影响;净初级生产增加加剧了营养盐的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