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52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91.
2014年3月、5月、6月、7月、8月、10月在胶州湾开展了6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评价了海湾的富营养化状况.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变化特征表明,NH4-N和NO3-N是胶州湾海域DIN的主要存在形态.营养盐限制存在硅限制逐步转变为磷限制的趋势.富营养化研究表明,胶州湾整体处于磷限制中度营养-磷限制潜在性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692.
基于2006-2007年在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开展的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 重点研究了该海域溶解氧(DO)、叶绿素a(Chl a)最大值现象和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春至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DO和Chl a最大值层深度具有先加深后变浅的趋势, 出现最大值层的海域面积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变化过程, DO和Chl a最大值层的深度及面积在夏季均达到最大, 至冬季DO和Chl a最大值现象消失;夏季冷水团海域深水区DO最大值处的氧含量整体高于春季, 而冷水团边界附近氧最大值处的氧含量整体低于春季;春至秋季冷水域深水区次表层Chl a最大值处的Chl 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 于夏季时最低, 入秋后开始升高, 而一年四季中冷水域边界附近Chl a最大值处的Chl a含量却在夏季时最高, 而且显著高于深水区。黄海冷水团海域的底层营养盐储库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冷水域底层通常分别在深水区和西部边界处存在营养盐高值核心, 其中位于深水区的高值核心位置季节变化不明显, 而位于冷水域西部边界附近的高值核心位置则呈现出自春季至夏季向西移动、入秋后又向东部移动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物理因素和生物化学过程对DO、Chl a最大值及营养盐储库的季节演变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93.
基于诊断色素分析的胶州湾浮游藻功能类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胶州湾18个站位7个航次的浮游藻色素组成(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使用岩藻黄素、多甲藻黄素、色素组合(别黄素+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青绿藻黄素)和玉米黄素作为特定功能类群的诊断色素指标定义了四个浮游藻功能类群(PFTs), 即硅藻、甲藻、微型鞭毛藻和蓝细菌, 并根据各浮游藻功能类群的诊断色素(组合)占诊断色素总量的比例研究了各功能类群在胶州湾的时空分布特点, 结果表明硅藻是胶州湾的优势类群(平均占65.8%), 微型鞭毛藻次之(26.0%), 甲藻和蓝细菌最低(分别为6.3%和1.9%)。基于诊断色素指标的浮游藻功能类群分析是一种简便的判断优势浮游藻类群组成和丰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94.
近海营养盐和微量元素的大气沉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传输和沉降到全球近海的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1997年后对近海营养盐和微量元素大气沉降的众多研究表明,通过大气沉降至近海的氮和磷分别为13~73 mmol N/(m2·a)和0.11~1.6 mmol P/(m2·a),微量元素的沉降通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在不同海区最高可相差3个数量级.对于很多近海包括东海(East China Sea)和黄海(Yellow Sea),大气沉降的营养盐和部分微量元素可能超出了其河流输入量.大气沉降除了对近海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之外,其事件性特征可使初级生产力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从而影响赤潮发生.微量元素沉降还可能抑制某些藻类生长,对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结构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未来研究重点是准确估算近海各物质的大气沉降通量,了解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95.
文章根据2013年3—10月期间在胶州湾开展的7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研究营养盐的时空变化和限制变化。胶州湾海域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为铵盐和硝酸盐;近年来营养盐由原先的硅限制逐步转变为磷限制,磷成为胶州湾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96.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总磷、Fe、Mn、AI及孔隙水和上覆水体中营养盐、Fe、Mn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结合早期成岩模型及地球化学热力学分析,探讨了在河口环境中影响孔隙水营养盐和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并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孔隙水中NH4^+、NO3^-、PO3^4、H4SiO4和Fe、Mn的含量显著高于上覆水体。早期成岩过程是控制长江口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和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NH^4+剖面暗示长江口近岸和远岸海域存在两类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孔隙水Fe、Mn剖面暗示在河口环境中其是有机质降解的重要电子受体。在近岸海域MnO2可能是底部NH4^+ -N移除的重要机制。长江口孔隙水中低磷酸盐与铁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有关。通量计算结果显示NH4^+、NO3^-、PO4^3-、地SiO4、Fe和Mn向上覆水体扩散的通量分别为356—3074μmol/(m2·d)、-45.3~62.6μmol/(m2·d)、-0.3~1.7μmol/(m^2·d)、323—3172μmol/(m^2·d)、3.0~10.5μmol/(m^2·d)和35.7~439.5μmol/(m^2·d)。N、P、Si界面通量对上覆水体浮游生物所需营养盐的贡献分别为0.19%~1.65%、0.13%~0.14%和1.2%~12.2%,因此在考虑长江口区域浮游生物所需营养的来源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697.
2017年2月~2019年9月在灌河下游采集水样,分析了其中各种形态营养盐的浓度以及月动态变化情况,估算了灌河的营养盐入海通量。结果表明,NO3-和NH4+是溶解无机氮(DIN)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平均值分别为(74.66±45.06)、(83.67±87.22)μmol/L。NO3-浓度与欧洲以及国内一些河流相当,NH4+浓度显著高于世界上其它河流。PO43-的平均浓度为(3.38±2.14)μmol/L,显著高于世界河流的平均水平(0.32μmol/L),与欧洲和北美地区富营养化严重的河流相当。SiO32-的平均浓度为(80.27±27.65)μmol/L,同国内及世界上其它河流相比,该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从2017—2019年它们的浓度显著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环保督察后大量畜禽养殖场的关闭或迁移使得排放入河的各形态氮、磷大量减少所致;硅浓度的年际变化不大。灌河每年约有0.61×104 t的DIN和0.28×103 t的PO33-进入南黄海,SiO32-的年输送通量约为0.60×104t。  相似文献   
698.
基于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山东省乳山湾和丁字湾临近海域浮游植物和水质参数的采样数据,开展了浮游植物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4个季节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19种,其中,硅藻83种,占总种数的69.7%,为该海域浮游植物主要类群;甲藻32种,占26.9%;金藻、蓝藻、裸藻和隐藻各1种,各约占0.8%。水采和网采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和冬季明显高于秋季和春季,季节变化呈典型的双峰模式。春、秋季浮游植物丰度受营养盐浓度和结构控制,其高值区与营养盐浓度的低值区分布基本一致;秋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而优势度均最低,表明该海域在秋季具有更高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调节性。本研究对浮游植物季节性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对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探究乳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99.
以2000年夏季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域(女姑山)的现场调查为基础,结合前3年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对该海域夏季营养盐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东北部典型养殖海域夏季表层水体各种营养盐含量高于胶州湾全湾夏季及全年的平均值,铵氮是总溶解态无机氮的主要组成形态,硝态氮次之。该海域的环境因素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相关分析显示:叶绿素a与pH及DO呈显著正相关,与PO4、SiO3、NH4、DIN呈负相关。通过分析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发现,该海域各种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无机氮不会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磷酸盐有限制的可能性,而浮游植物生长受控于硅酸盐的几率最大。  相似文献   
700.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整合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且可能引发潜在“磷消耗”问题,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意义上的磷限制要强,并进而产生深远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河流流域-近海环境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控制近海营养盐浓度、形态、分布和结构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近海氮与磷的滞留机制与效率,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营养盐结构失衡和磷消耗的耦合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等,最终制定中国入海河流与近海氮磷协同控制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