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4篇
  免费   1035篇
  国内免费   1443篇
测绘学   1092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451篇
地质学   5054篇
海洋学   531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560篇
自然地理   313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52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51年   7篇
  1950年   11篇
  1949年   9篇
  1948年   18篇
  1946年   11篇
  1945年   13篇
  1944年   21篇
  1943年   12篇
  1942年   14篇
  1941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本文在系统收集内蒙古林西-东乌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岩浆岩岩石组合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盆演化和地壳增生等重要地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在年代学上显示不同的活动期次,具有不同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岩浆岩带。蛇绿岩带以北晚泥盆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呈连续分布的特征,并在晚石炭-早二叠世时期达到活动峰值。火成岩构造组合分析表明,晚泥盆世-石炭纪和早-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分别与二连浩特-贺根山洋盆向乌里雅斯太大陆边缘之下的俯冲和洋盆闭合后俯冲板片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造成的区域伸展背景有关。蛇绿岩带以南岩浆活动时间上呈现石炭纪、早-中二叠世、晚二叠世-三叠纪幕式分布特征,各期岩浆活动前锋有随时间向南迁移的趋势。这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与古亚洲洋板片向宝力道岛弧之下的俯冲、板片后撤以及洋盆消失之后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存在显著的地壳增生;其中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以北表现为地壳的垂向增生,以南表现为地壳的侧向增生。  相似文献   
992.
《地层学杂志》2015,(2):238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定于2015年8月10日~14日在辽宁沈阳召开。辽宁是我国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地区,尤其以辽西"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古生物化石的新发现享誉全球,为全球鸟类起源、被子植物及真兽类哺乳动物等生命起源以及全球重大地质事件、古气候和环境演变等领域研究和学科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辽宁在古生物化石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以及古生物学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成绩。  相似文献   
993.
安徽巢湖马家山地区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上段的4枚粪化石中含有牙形石,首次提供了三叠纪牙形动物被捕食的证据。粪化石颜色为黑灰色,压型保存,呈长条形或近椭圆形;含粪化石的围岩为暗色的泥质灰岩,含丰富有机质。依据粪化石的形状、保存状态,以及同层位共生化石组合等,初步推断粪化石的来源可能系同层位产出的节肢动物。粪化石内含有18枚牙形石,经鉴定发现包含有Neospathodus homeri,Neospathodus.sp.indet.I,Neospathodus.sp.indet.II等分子,它们系N.homeri牙形石带的带分子或重要化石,指示南陵湖组上段的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斯帕斯亚期,这与前人对此区域的生物地层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4.
张存霞 《地质论评》2015,61(6):1407-1416
首次利用岩石薄片观察和统计介形类化石的赋存状态,对济阳坳陷页岩的沉积环境及层序进行了研究。根据介形类化石在层面上的分布特征,将化石分布形式分为均匀分布、零星分布、条带状分布三种,按其保存状况分为双瓣、单瓣、破碎及压扁变形四种类型,化石丰度分为丰富(100瓣/4cm2)、中等(30~100瓣/4cm2)和稀少(30瓣/4cm2)三种。介形类化石的赋存状态与古盐度、岩相、层序及页岩中碳酸盐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下亚段(Es4cx)——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x)沉积期水体环境经历了由咸变淡的过程,盐度变化与化石丰度变化一致;2碳酸盐含量处于50%~60%范围内,最有利于介形类化石的保存;3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和纹层状泥质灰岩相化石丰度高,但纹层状构造形成时期沉积速率慢,沉积基底较坚实,不利于介形虫死亡后的埋藏和保存,因此化石多以破碎为主。4介形类化石的盛衰与地层层序关系密切,一个层序内化石丰度呈现为出现-繁盛-衰退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该方法解决了常规分析中难以观察到的化石原始保存和分布状态的问题,实现化石信息获取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95.
晚二叠世时,湖北赤壁位于扬子台地与北部硅质岩盆地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古地理位置,使该地区发育一套独特的地层 沉积序列.沉积微相、古生物化石和草莓状黄铁矿的综合研究表明,晚二叠世长兴期至早三叠世早期,赤壁剖面沉积环境演化 可分为6个阶段:近氧化的深水台缘硅质岩沉积、含氧量正常的台缘缓坡沉积、火山活动加剧而含氧量正常的台缘缓坡沉积、 大灭绝后严重缺氧环境的沉积、大灭绝后贫氧环境下的沉积、大灭绝后氧化环境的沉积.由于赤壁剖面处在远离陆地的台缘缓 坡环境,陆源剥蚀的影响可能比较有限,因此火山作用带来的营养物质可能是引起大灭绝后海洋缺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6.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条重要的脉状Cu矿带,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对该矿带南段新发现的茅草坪矿床进行流体包裹体和H-O-C-S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发表的该矿带矿床的同位素数据,探讨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来源。茅草坪矿床早(A1脉)、晚(A2脉)两期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为含CO2盐水包裹体,可细分为含石盐子晶、富液相(水溶液相)、富气相(CO2相)包裹体等不同类型。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共生特点,将其划分为3组包裹体组合:(1)第I组,出现在A1脉石英中,为富液相(I-W型)、富气相(I-C型)和含石盐子晶(I-S型)包裹体共生;(2)第Ⅱ组,同样出现在A1脉石英中,为富液相(Ⅱ-W型)和富气相(Ⅱ-C型)包裹体共生;(3)第Ⅲ组,出现在A2脉石英中,为富液相(Ⅲ-W型)和富气相(Ⅲ-C型)包裹体共生。测温结果显示:I-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93~370℃之间,流体盐度为30.06%~39.76%Na Cleqv;Ⅱ-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302~490℃之间,流体盐度为1.23%~18.63%Na Cleqv;Ⅲ-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63~400℃之间,流体盐度为1.20%~11.34%Na Cleqv。同一组内,包裹体气/液相比高度变化,表明包裹体捕获时的流体呈不均一态,此时包裹体均一温度中低值部分近似代表该组包裹体真实的捕获温度。因此,从I组到Ⅲ组,包裹体分别捕获于280~320℃(I组、Ⅱ组)和260~280℃(Ⅲ组),结合盐度数据,反应初始成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伴随石盐子晶析出,流体盐度下降,随后温度降低。茅草坪矿床成矿流体富CO2的特点与区域内其他脉状Cu矿床一致,但盐度明显偏高。矿床热液石英的δDV-SMOW值变化在-94.6‰~-56.2‰之间,计算的流体的δ18OV-SMOW值集中在+8.1‰~+9.6‰之间,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相似,数据主要落在原生岩浆水区域的下方,表明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但经历了开放系统下的脱气作用,没有盆地流体或大气降水的贡献;热液碳酸盐方解石的δ13CV-PDF值为-8.3‰~-2.4‰,δ18OV-SMOW值为14.46‰~16.63‰,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的C-O同位素组成相似,但C同位素组成明显低于区域脉状Pb-Zn矿床(碳主要来自盆地流体溶解的碳酸盐岩);黄铜矿的δ34SV-CDT值变化于-6.4‰~-3.9‰之间,处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的S同位素组成范围内,但区别于区域砂岩型Cu矿床(硫来自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因此,推测矿床的CO2和硫可能也来自脱气的岩浆。茅草坪脉状Cu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表明:兰坪盆地西缘脉状Cu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富CO2、经历脱气的岩浆水,没有大气降水和盆地卤水的参与。  相似文献   
997.
位于羌塘南缘多龙矿集区内的荣那斑岩-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床系近年来中铝西藏与西藏地质五队合作勘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铜矿床,控制资源量已达超大型规模,但对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仍存在争议。本文根据详细的钻孔岩芯、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硫化物的电子探针分析,认为该矿床成矿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矿体主要产于下中侏罗统色哇组长石石英砂岩和成矿斑岩体中,矿体呈东西走向、南倾的隐伏状,延深巨大,金属矿化以铜为主,伴有金、银矿化,偶见钼矿化。热液蚀变具有两阶段蚀变:与斑岩型矿化有关的黑云母化、角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及硅化-伊利石-绿泥石化以上部叠加的高级泥化,蚀变分带明显。相应的该矿床具有斑岩型细脉浸染状矿化和以硫砷铜矿为特征的高硫型矿化,含铜矿物主要分为4个带,大致与蚀变分带相对应,下部主要为斑铜矿-黄铜矿;过渡带以斑铜矿-铜蓝组合为特征;中上部为蓝辉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组合;顶部主要由为辉铜矿-蓝辉铜矿组成。总体上,矿床中上部为Cu-S体系、向下转变Cu-Fe-S体系。与其它类似矿床相比,该矿床硫化物中以富Zn、贫金为特征。综上认为该矿床为斑岩-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Cu-(Au)套合成矿的典型实例,其勘查突破为羌塘南缘火山岩区及覆盖区的找矿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998.
对筛选的中国四大类型铀矿元素及组合特征、指示元素成因、指示机理以及与铀矿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指示元素及组合异常圈定富铀地质体,识别铀成矿有利要素,进行铀矿预测评价,甚至直接寻找盲矿体,对铀矿预测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六盘山盆地被巨厚的黄土所覆盖,是表层和深层双复杂区域。巨厚的黄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使该区干扰波非常发育,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了有效调查该区干扰波发育特征,并进行针对性地压制,通过盒子波调查技术在该区的应用分析,提出了和生产结合进行盒子波调查的有效方式,克服了静校正问题对盒子波调查数据的影响。针对两种地形条件下的盒子波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地形和表层条件下干扰波场的变化,认为影响浅层和中深层信噪比的干扰波特征存在差异;并通过组合压噪效果分析,提出对不同深度勘探目标进行针对性压噪的组合接收方式,提高了六盘山地区巨厚黄土塬勘探区目标层采集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000.
如何有效地解释评价异常是化探找矿取得成功的关键,传统的地球化学异常处理方法一般是以单一元素的含量值与背景值的差异来圈定异常,因子-泛克立格求异模型则建立在矿床主成矿期元素共生组合与地球化学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因子-泛克立格模型对津巴布韦东部奇马尼马尼地区进行成矿预测,结果表明:奇马尼马尼地区存在7种元素组合,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岩性组合,F4和F6元素组合异常可作为区内热液成矿指示标志,与东部塔卡金矿套合程度高。利用该模型圈定了5处找矿远景区,Ⅰ号远景区为铜镍金钛铁矿成矿有利区,Ⅱ号远景区具有与塔卡金矿相似的地球化学组合背景,Ⅲ号、Ⅳ号和Ⅴ号远景区则具寻找热液型金铜矿及多金属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