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770篇
海洋学   127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01.
马桥遗址经多次发掘,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次采集了2005年发掘的05MMT4探方样品,进行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划分出了3个孢粉组合带,它们分别是:1带是以Quercus(evergreen)-Gramineae-Typha-Pi-nus-Polypodiaceae-Concentricystes为主孢粉带;2带是以Concentricystes-Quercus(evergreen)-Salvinia-Polypodiace-ae-Typha-Gramineae为主孢粉带;3带是以Pinus-Salix-Quercus(evergreen)-Chenopodiaceae-Pteridium-Polyp-odiaceae-Concentricystes为主孢粉带,并以此恢复了当时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且对马桥先人的生活环境、农耕发展作了探讨,为上海地区文化发展及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2.
103.
西双版纳橄榄坝泥炭剖面的放射性碳测年和孢粉分析研究表明,该沼泽泥炭堆积始于约7250aB.P.,当时橄榄坝盆地的植被是以千果榄仁和龙胆香料为代表的热带雨林植被,约5690aB.P.在气候变凉干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热带雨林逐渐从盆地内消失,并再也未能恢复起来。  相似文献   
104.
岱海湖心沉积物分析及其600年来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岱海湖心2号钻孔剖面沉积物的牯土矿物分析、化学元素分析、有机质含量分析、孢粉分析、介形类及其附近地区历史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600年来环境演变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05.
距今5000年左右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一次幅度较大的短期降温气候事件,通过对金川剖面泥炭地层14C测年,孢粉分析,认为东北地区此次降温事件结束的14C年龄在4700aB.P.左右,降温事件出现之前气候温暖湿润,降温事件过后温度持续下降,金川剖面的记录与东北地区其它类型沉积物所记录的降温事件出现的时间基本吻合,降温事件对燕辽地区古文化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松辽盆地白垩纪孢粉颜色指数与有机质成熟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传本 《地球化学》1981,(3):301-307
The relatiouship between posen colour and the degree of maturity of organic material is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s typified by Daqing oil field in Cretaceous system, central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 Colour variation of pollen is considered as a func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metamorphism. Pollen colour is divided into seven grades and the degree of metamorphism is studied in terms of this colour index.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len colonr index of the strata at depth of 1000-3000m (stratigraphieally from the first section of Liangjiang formation to the upper Quantou formation) ranges from 2.5 to 5, corresponding to an ancient temperature of 60--140℃. This is the most.optimum strata for oil-generation. Strata beneath the lower Quantou formation under 3000 m with colour index in excess of 5 and ancient temperature of over 140℃ should be favorable for gas accumulation. For strata at shallower depth than 100O m, stratigraphically above the second section of Liengjiang form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lour index of 1--1.5 and a temperature of lower than 600℃, the maturity degree is lower than that necessary for oil-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07.
南四湖周边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南四湖周边地区数十眼钻孔的数据资料,以岩性地层分析对比研究为基础,通过利用14C、热释光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技术方法,对该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出了初步认识.经研究认为,该区中南部的南四湖、北五湖的湖相沉积大约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之后.根据区内松散岩层的沉积物岩性和岩层的组合特征可以划分出5个岩组段.  相似文献   
108.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制约下的红树林演变是一种长时间尺度效应,而沉积物则是记录这种响应的最佳档案。采用古生态学研究思路,选择有效的示踪参数是解读这一档案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广西钦州湾红树林区1根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δ13C)、C/N分析和孢粉鉴定,以沉积物中的红树林源有机碳贡献和红树植物孢粉组合为示踪参数,在210Pb年龄框架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红树林源有机碳贡献和红树孢粉组合特征,揭示百年来钦州湾红树林兴衰和群落演替规律;进而重塑其红树林演变历史:兴盛期(1864-1918年)、衰退期(1918-1968年)和低谷期(1968-2007年),这与土地替代、遥感分析和现场勘测数据较为吻合。结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资料,发现钦州湾红树林的近期衰退主要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虾塘围垦;而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9.
川北若尔盖高原表土孢粉的特征及其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若尔盖高原不同植被带34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相同,但不完全等于植被组成,影响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孢粉保存、孢粉产量、外来孢粉和孢粉鉴定。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乔木花粉中,松属具有超代表性,云杉属代表性较好,而桦木属不具有超代表性;草本花粉中,菊科具较好的代表性,蒿属和藜科等具代表性,而禾本科和莎草科具低代表性;蕨类孢子具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0.
西藏札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隅的阿里地区,是在中新世晚期约9.6 Ma B.P.形成的一个NW—SE向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上新世—早更新世发育一套完整的河湖-冲积扇相地层。在札达县香孜乡西北约1 km处精细实测了上上新统—下更新统香孜剖面。根据前人的古地磁及ESR年龄数据确定下更新统香孜组年龄为2.60~1.67 Ma B.P.。根据孢粉学研究把香孜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8个孢粉组合),并据此将札达盆地2.75 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孢粉组合带Ⅰ(孢粉组合1~2),植被为温暖偏湿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2.67 Ma以后气候逐渐向干旱转变,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2.75~2.60 Ma);(2)孢粉组合带Ⅱ(孢粉组合3~5),发育温凉偏湿的亚高山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并在约2.38 Ma逐渐变为针叶林,气候趋向变冷,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54~2.16 Ma);(3)孢粉组合带Ⅲ(孢粉组合6~8),发育寒冷干旱的高山针叶林,并存在高寒灌丛草甸草原,低海拔处零星分布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指示较强的地势差异,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13~1.86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