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770篇
海洋学   127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8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孢粉在苏北沿海辐射状砂脊群地区沉积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家声 《沉积学报》1987,5(4):147-158
把孢粉学用在沉积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把孢粉作为沉积物的特殊成分,指示物质来源及其分布规律,以了解海洋沉积环境的方法,在我国颇为少见。该项研究将丰富孢粉学的研究领域,促进海洋沉积环境研究的深入。这种有益于沉积环境研究的孢粉指示法,应该在沉积学的研究中,予以深入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72.
为了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新世地层,我们在江苏省启东县向阳公社机关院内,打了一口深30米的钻孔。钻孔剖面自上而下为:①表土,2.2米;②灰黄色粉砂质粘土夹粉砂层,1.8米;③灰色亚粘土夹粉细砂层,4米;④灰黄色粘土与灰黑色粉细砂夹层,5米;⑤灰黑色粉细砂,1米;⑥灰黑色粉砂与粘土互层,1米;⑦灰黑色粉细砂,1.5米;⑧灰色粘土质粉砂,2米;⑨灰黑色粘土质砂夹贝壳碎屑,1米  相似文献   
73.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1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2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3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4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5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6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7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74.
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室内测试分析,笔者通过对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易溶盐、pH值、磁化率、碳酸盐和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12400~10000aB.P.期间,显示气候干冷,但有逐渐变暖的趋势;210000~8000aB.P.期间,气候较温湿;38000~3000aB.P.期间,气候温暖;4距今3000aB.P.~现代,气候出现3次波动,整个气候向干凉方向发展。对山西宁武地区湖相沉积地层的进一步深入调查与研究,将会确定华北地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5.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相似文献   
76.
沉积物14 C的年龄测定一直是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库伦泥炭剖面的泥炭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进行了AMS 14 C测年比较研究。从泥炭沉积物中提取用于AMS 14 C测年的孢粉浓缩物的关键步骤包括:过筛(125μm,63μm和10μm),重液浮选(比重1.9)及在180倍的体视显微镜下进行手工挑选。测年结果表明:孢粉浓缩物的测年值比同一层位的泥炭沉积物全样或植物残体的测年值老225~340年; 植物残体与孢粉浓缩物的测年结果较为接近。但是,距地表24~27cm处孢粉浓缩物给出了610~780A.D.的年龄值,远老于其下样点的年龄,而泥炭全样为现代样品,二者相差1255年,这可能与该样品孢粉纯度较低、掺杂有一些老碳物质燃烧后形成的微粒杂质有关。因此,提高孢粉纯度对孢粉浓缩物14 C测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7.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钻孔中三叠纪泥岩孢粉的研究,以优势属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下部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组合产于柯吐尔组,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成分,以具纹饰的三缝孢子及腔状三缝孢子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以具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中部Punctatisporites-Aratrisporites组合产于阿克库勒组,蕨类植物孢子以光面圆形三缝孢子和单缝孢类为优势成分,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上部Dictyophyllidites-Cyclogran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产于哈拉哈塘组,蕨类植物孢子常见光面三角形三缝孢子和具纹饰的三缝孢子,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78.
新疆地区表土孢粉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中国新疆地区218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孢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温带山地针叶林、高寒草甸及盐生草甸、温带草原、荒漠以及荒漠-沙漠过渡带均具有相对特殊的孢粉组合,新疆南北向样带的孢粉图式揭示出表土孢粉从北到南随地形、纬度和植被的改变而发生的空间变化。针叶林区表土孢粉浓度平均值为22 602粒/g、草原为3 834粒/g、荒漠为1 762粒/g、沙漠为0-10粒/g。但在同一植被类型中,特别是在草原和荒漠中,孢粉浓度与植被盖度之间并不呈现线性相关关系。根据大空间尺度样品的A/C(蒿Artemisia/藜Chenopodiaceae)值的中位数统计,草原为1.264、荒漠为0.565、沙漠为0.243。Ep/C(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比值的中位数在荒漠为0.098、草原为0.063。  相似文献   
79.
南海北部280 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ODP1144孔顶部225m柱状样的孢粉资料揭示近280ka(即氧同位素8期(MIS8))以来,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演化历史.间冰期孢粉组合以松属为主,与该区现在情况相似.而冰期孢粉组合中则出现大量草本植物,如蒿属(Artemisia)、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这说明冰期时由于海退引起海平面下降使大陆架出水成陆.出露的大陆架上覆盖着以草原为主的植被.从草本植物花粉与松属花粉两者含量之比可以推断在MIS5期以前大陆架出露的面积小,而MIS4期以来冰期时大陆架大面积出露,末次冰盛期达到高峰.MIS5期前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这种变化,可以从我国大陆新构造运动加以解释.冰期时大陆架上生长的草原植被的组成也有显著变化,MIS8期以禾本科为主,而后,蒿属比例不断增加,末次冰盛期时在草原植被中占了优势,植被的这种变化是对不断变干冷气候的响应.  相似文献   
80.
质疑粤西北的冰川遗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尚仁  彭华 《热带地理》2001,21(2):183-188
从地貌、沉积物、第四纪地层关系、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广东封开-怀集-带所谓的冰川谷、冰蚀三角面、悬谷、角峰、刃脊、冰半、鼻山尾、冰碛砾石、蛇形丘以及近百万年来发生过3次冰期,是既不符合地学基础理论也不符合野外实际,所以是不确实的,那里没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