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7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67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1991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2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991.
PRB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与其他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相比,主要优点是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不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抽泵和回灌;PRB系统中的反应介质消耗很慢,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处理能力,且除了须长期监测外几乎不需要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992.
水氯镁石-石灰乳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石灰乳-水氯镁石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工艺进行了总结,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沉淀反应温度、晶种添加量、沉淀反应搅拌速度等工艺条件对氢氧化镁沉淀品质及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试验结果;并对已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使得到的氢氧化镁具有较好的粒度和纯度,改进后的工艺有较好的工业前景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特马豆克阶是奥陶系第一个顶底界均已确立全球界线层型的年代地层单元,由于这两个GSSP都不在我国,因此如何在我国各个地区准确识别这两条界线,了解阶内的笔石和牙形刺序列,对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特马豆克阶和奥陶系底界全球层型的纽芬兰GreenPoint剖面及特马豆克阶顶界全球层型的瑞典Diabasbrottet剖面,对界线附近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GSSP的确立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在以往大量成果积累及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特马豆克阶的笔石序列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对吉林大阳岔等剖面的最新研究,华北板块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从下至上可以识别出4个笔石带——Rhabdinopora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Psigraptusjacksoni带和Aorograptusvictoriae带,弃用以往长期使用的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同时提出华南的特马豆克阶从下到上可以识别出7个笔石带——Rhabdinopora?taojiangensis带,R.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R.flabelliformisanglica带,Aorograptusvictoriae带,Acanthograptussinensis带,Hunnegraptuscopiosus带。对采自四川古蔺纳羊箐桐梓组顶部笔石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层位相当于特马豆克期末的Hunnegraptuscopiosus带。此外还将我国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序列与国外若干主要地区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94.
贵州三叠系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贵州关岭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附近的竹杆坡组和瓦窑组等间距采集牙形石样品,在详细区分牙形石Paragondolella属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分布情况,认为Paragondolella属在晚拉丁末期沿两个分支方向演化:P.foliatainclinata→P.polygnathiformis→P.maantangensis和P.foliatainclinata→P.foliatafoliata→P.tadpole。从谱系观点出发认为P.polygnathiformis的首次出现点作为卡尼阶底界的标志是合理的,并在竹杆坡剖面首次将拉丁阶-卡尼阶界线置于第2层距底3.38m处,即杨柳井组和竹杆坡组岩石界线以上3.38m处。以上谱系关系的识别也为P.polygnathiformis带细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人体卵巢癌中砂粒体矿化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卵巢浆液性癌中砂粒体矿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其能谱、X射线粉晶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原位和分离处理样品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矿物成分进行了观察测试.结果表明,卵巢浆液性癌中砂粒体具同心层状结构,矿化物质由纳米尺寸水草酸钙石和碳羟磷灰石两种物相组成,前者沉积在砂粒体内部,结晶度相对较高,后者沉积在砂粒体外层,结晶度差.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中铀石的产状和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的东胜铀矿床是一个重要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业已查明铀石是该铀矿床的主要含铀矿物,铀石的颗粒十分细小.大量的显微镜薄片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铀石通常以不规则的集合体产出于蚀变黑云母裂隙和黄铁矿边缘.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铀石中w(UO2)变化较大,在50%~70%间.与铀石相关的黑云母已经强烈蚀变,转变为水黑云母、水白云母和绿泥石.黑云母在蚀变过程中K+逐渐流失,直到基本流失殆尽,与原始黑云母相比,水黑云母w(K2O)总体减少了6.54%[占原始蚀变黑云母中w(K2O)的74%],同时w(FeO)减少了7.40%[占原始蚀变黑云母中w(FeO)的29%];水白云母与原始黑云母相比,矿物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w(K2O)总体减少了7.87%[占原始蚀变黑云母中w(K2O)的89%],同时w(FeO)减少了19.22%[占原始蚀变黑云母中w(FeO)的76%],w(Al2O3)由16.64%增加至32.72%,增加了16.08%.根据铀石产出的特征和蚀变水黑云母和蚀变水白云母成分特征,探讨了铀酰离子(UO2+2)被还原成U4+和形成铀石[U(SiO 4) 1-x(OH) 4x]的机理,指出古层间氧化带中铀石的形成与黑云母的蚀变以及黄铁矿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7.
水菱镁石和斜方云石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如新 《盐湖研究》2009,17(3):63-68
对水菱镁石(3MgCO3.Mg(OH)2.3H2O)和斜方云石(3MgCO3.CaCO3)的开发与应用做了评述。内容包括简史、物化性能和开采加工,以及在氧化镁、重质碱式碳酸镁和镁质阻燃剂制取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98.
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强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油为典型污染物,在本次试验前期工作筛选保藏的众多优势石油降解细菌中选择4株降解能力突出的菌,对该4菌株(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随机混合构建优势降解菌群。结果表明:菌群A-C-D降解石油能力最强,3 d内原油的降解率达到了39.67%,比单菌除油率提高了13.21%;对该菌群的最佳投加配比进行确定,菌群的最佳接种配比为A∶C∶D=1∶2∶0.5,3 d内菌群A-C-D在不同接种配比情况下降解率变化范围为27.8%~44.2%,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6.4%,因此菌群间各菌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数量配比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理想的降解效果。对影响生物修复效果的环境因素,如营养物质(C、N、P)、表面活性剂、通氧量、电子受体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菌群A-C-D的最佳修复条件为:营养物质配比C∶N∶P为75∶8∶3,表面活性剂为0.5%,通气条件为六层纱布,电子受体H2O2的加入量为1.5%。在最佳修复条件下,3 d内原油的降解率达到6146%,比自然条件修复下的除油率4.7%提高了56.76%,较只进行菌种强化时的最高除油率44.2%提高了约17%。  相似文献   
999.
盐结晶病害是砂岩质文物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可溶盐溶液在砂岩内部的毛细运移直接影响着文物保存的完整性。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因素影响下砂岩质文物内部中毛细水运移特征,以大足石刻砂岩材料为研究对象,自主设计了毛细吸水试验及微电极电阻率测试装置,定量分析孔隙结构、孔隙溶液、干湿循环及相对湿度对毛细运移和电阻率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散的孔隙结构及较低的相对湿度对毛细运移有促进作用。毛细运移受可溶盐溶液表面张力影响明显,吸水量和运移速率随表面张力增加呈递增趋势。干湿循环作用导致内部孔隙扩张使毛细迁移速率加快,同时呈现出试样饱和度和砂岩电阻率的负相关性。可溶盐的存在极大降低了砂岩的电阻率,通过电阻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湿润锋的视电阻率范围与试样表层盐结晶劣化区域大致重合,整体趋势沿深度方向呈凹曲面变化。研究结果揭示了砂岩质文物内部毛细水运移规律,可为合理追踪盐害范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上古生界山2段-盒8段发育典型的低渗致密岩性气藏, 储层物性控制着区内气藏的富集, 在致密储层中孔隙发育特征与储层沉积环境及后期成岩作用密切相关。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储层孔隙特征扫描电镜观察, 探讨了研究区储层在压实成岩作用后期孔隙的破坏作用, 建立了黏土矿物转化序列。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区山2-盒8段砂岩储层在压实成岩作用后对储层孔隙的破坏作用主要包括黏土矿物转化及胶结作用; 黏土矿物转化模式为"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型, 后期伴有高岭石和绿泥石的伊利石化; 发育于碎屑颗粒表面的绿泥石黏土膜在降低储层原生孔隙的同时, 抑制了后期发生的硅质胶结作用, 为残余粒间孔的保存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绿泥石套膜的发育成为气藏勘探评价中储层优选的关键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