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929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31.
潼峪金矿区发育过冲剪滑型、平移剪张型和平移剪滑型三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成矿断裂,分布在金罗斑背形的不同部位,其形成有先后差异,但变形环境大体相同,具脆-韧性变形特征。空间上一般不超越褶皱主体。三类断裂中,前两者具石英脉型金矿化,后者形成构造蚀变岩型及小规模石英脉型金矿化。矿化差异与断裂产出的褶皱部位及其相应的应力应变条件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2.
对以褶皱构造为主要构造型式的突出矿片来说,用褶皱变形系数这一定量指标,通过控制煤和瓦斯突出褶皱构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突出预测的准确率。本文针对平顶山东矿区煤层褶皱变形的特点,分别用剖面变形系数法和平面变形系数法进行了突出危险性预测研究,取得了较可靠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3.
本文对南海壳块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断裂作用、地震活动、岩浆活动与褶皱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南海壳块新构造运动特征并进而对其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4.
135.
陆伍云 《安徽地质》2006,16(2):158-160
皖南运动后,扬子准地台开始盖层沉积。经加里东、印支平稳抬升后,至燕山运动方始褶皱造山,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南象运动创名于南京南象山,意指侏罗纪象山群沉积前的构造运动。经调查,该地南象运动面,实为象山群与二叠纪栖霞组间断层。  相似文献   
136.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  相似文献   
137.
曲面曲率的几何意义可以反映曲面一点邻近区域的具体形态和变形特征,因而可以用来研究褶皱层面的变形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可展性.褶皱面裂缝发育主要为一组张裂系,张裂隙走向与最大主曲率的方向垂直.褶皱构造的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与褶皱有关的张裂隙的发育情况.对于圆柱状褶皱可以估算与褶皱有关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以王场褶皱构造面为例,通过计算二次趋势面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褶皱构造面主曲率的大小和方向,确定该褶皱为圆柱状褶皱,并对与之相关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38.
前人认为皖南地区加里东运动仅表现为抬升造陆运动.文中从构造运动不整合接触关系证据、盖层构造、劈理及变形变质程度,以及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于皖南地区多处发现了上泥盆统与下伏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了区内发育加里东褶皱.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解剖,揭示了区内复式褶皱为加里东和印支两期褶皱叠加的产物.其中,加里东期构造样式主要为区域性开阔褶皱,规模巨大,其轴迹呈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延伸,然而,印支期构造样式为线性中常褶皱,规模较小,其轴迹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应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对研究区内的褶皱轴面产状、劈理产状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等多期变形构造;并利用该法求得褶皱两翼优势产状,应用数学计算法计算出区内3期构造应力场特征值,显示华南地块自南而北向扬子地块俯冲挤压的陆内造山动力学过程.早古生代盖层造山属性为陆内造山.区内加里东期褶皱构造属性的厘定和深入研究,对区域构造格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9.
铜官山S状背斜构造综合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东旭  谭以安 《地球科学》2019,44(5):1511-1525
通过褶皱、断裂、节理、线理等构造形迹的系统观测对铜官山S状背斜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综合构造解析,发现该背斜经过了3次构造变形,2次构造叠加复合.早期NE向褶皱的S状弯曲是由于前期EW向断裂限制的结果;晚期S状弯曲是由于新华夏构造应力场导致轴近水平的麻花状旋扭的结果;还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字模拟验证了限制型及麻花型S状构造形成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铜官山S状背斜的综合构造解析可以扩大到整体下扬子台褶带的构造演化力学解析.从而证明根据局部地区的构造综合解析才是认识区域大地构造运动方式、方向及其变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0.
基于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浅部地貌构造模型重建在揭示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多封闭系统低温年代学年龄总体上具有逐渐从冲断带前缘、由SE向NW至高原内部减小趋势,且走向上由NE向SW也具微弱减小趋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热年代学年龄变化范围明显大于高原内部,揭示出盆-山过渡带新生代加强的褶皱冲断剥蚀浅表作用。基于龙门山区域低温热年代学和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稳态冲断剥蚀热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向扩展速率约为5~10 mm/a,抬升剥蚀速率为0.4~1.0 mm/a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缩短速率为0~15 mm/a,它们与现今地质学和大地测量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青藏高原东缘由西向东的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特征反映出新生代稳态的高原东向扩展生长过程,即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冲断扩展和浅表剥蚀作用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