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5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975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有限不等厚介质中主层褶皱的模拟实验及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柏龙  何绍勋 《地球科学》1993,18(2):159-167
  相似文献   
22.
安徽巢湖大型平卧褶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巢湖平卧褶皱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组成,枢纽呈NNE向,轴面微向NWW平卧背斜根部倾斜。卷入褶皱的地层为上震旦统至上三叠统,厚达3.1km。褶皱分布面积约380km~2,波长9km,波幅18km。后期直立褶皱叠加于平卧褶皱之上,褶皱缩短量达19.17km,缩短率约53.7%,褶皱受控于大玵台阶状滑脱断层。褶皱地层由NWW往SEE运动,是一种变动滑脱褶皱。  相似文献   
23.
地学“开合律”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开合律”是地学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本文概述了它的内容与特点,阐明它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及运用它指导造山带研究的步骤,并根据目前已总结的5种“开”、“合”类型相应地提出了5种造山带类型。  相似文献   
24.
邢台矿区山字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邯邢煤田内,其前弧向ES突出,脊柱呈ES-WN走向。分别分析了山字型构造脊柱及其东、西翼反射弧构造形迹特征,对研究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在低速层速度(地表直达波)已知的条件下,利用生产炮初至信息,用加权最小平方法和共轭梯度法建立的折射静校正数学模型,迭代求取长波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在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虚假小幅度构造问题及改善剖面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双差分激光雷达——一组可以提高臭氧测量精度的波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了气溶胶影响三波长双差分 (2 6 6 - 2 89- 30 8nm)方法和双波长差分 (2 6 6 - 2 89nm和 2 6 6 - 30 8nm)方法测量对流层臭氧的误差 ,并在合肥测量了对流层 2~ 3.6km高度的臭氧分布。结果表明 ,三波长双差分方法比常规的双波长差分方法能更有效地克服气溶胶的影响 ,三波长差分测量的结果比常规的双波长差分的结果更精确。同时还揭示了气溶胶影响双波长差分方法测量臭氧的规律。模拟结论与测量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7.
对采于四川北部江油 北川地区 (31.4°N ,10 4 .3°E)下石炭统 39个采点的 334块灰岩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古地磁学研究 ,结果表明 ,标本中剩磁方向具有明显的双分量特征 ,低温 (10 0~ 30 0℃ )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 ,且不能通过褶皱检验 ,应是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 ,中温 (30 0~ 4 80℃ )反极性分量在地层坐标系中具有高负倾角的特征 ,其形成可能与早侏罗世岩层的褶皱弯曲有关 .  相似文献   
28.
燕山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三个背斜和二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宽城-凌源-朝阳-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相似文献   
29.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关系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十分发育,且与油气运聚关系非常密切:二叠系、三叠系底不整合面是该区侏罗纪末成藏的主控因素,侏罗系底不整合面是深部油气进入该系的有利通道,而白垩系底不整合面又是油气顺利从侏罗系进入白垩系的必要条件。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有褶皱、断褶、超覆、削截、平行5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不整合面对研究区油气运聚作用也有着差异,其中断褶不整合面对油气的垂向运移与聚集作用最大,是研究区最为典型的油气成藏方式。不整合面的分布具有差异性、继承性、迁移性,三性对油气的演化和分配有着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0.
苏鲁褶皱带形成于元古宙 (2 2 33~ 185 5Ma)典型优地槽构造环境 ,主要由石榴橄榄岩、石榴辉石岩、榴辉岩等侵入岩 (柯石英深度相地幔岩浆房中形成 )和它们的火山沉积建造围岩一起经褶皱、变质而形成。变质作用经历了先蓝片岩相 (前花岗岩 )后片麻岩混合岩相过程。由于变质作用的不规律性 ,苏鲁褶皱带可分为 2个构造带 :(1)东部构造带 (蓝片岩 )和 (2 )西部构造带 (片麻岩混合岩 )。根据A·都城秋穗所识别的变质带系统 ,可将其作为一个双变质带。东部构造带以出现许多块状、条带状榴辉岩辉石岩橄榄岩组合的残余岩块为特征 ,其中还残留着高压的矿物 (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 ) ,而且有被混合岩和各种交代岩替代的显著标志。在中生代 ,苏鲁元古褶皱带受造山作用的影响活化 ,导致许多花岗岩体的侵入 ,使交代岩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