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973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侯贵廷 《地球科学》1996,21(1):53-56
在褶皱形态的分形分析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和褶皱的岩石力学成因理论推导出了褶皱的分数维(D)与岩层厚度(h)和粘度(μ)的关系式,即找到了褶皱分形分布的岩石力学成因机制,在相同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岩层的厚度和粘度越小,则越易产生较复杂的褶皱,即褶皱的分数维越大,因此,利用褶皱的分形测量,可以定量了分析褶皱形成的岩石力学性质,这是分形研究从形态研究到机制研究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42.
低共结系统中存在着两种固溶体交替结晶生长和同时耦合结晶生长这两种生长方式,当液相组分的扩散慢时有利于共晶的交替结晶生长,液相组分的扩散快时有利于共晶的耦合生长。前看有利于形成具有宏观振荡波长球(环)状或条带状分带,后者有利于形成细观振荡波长的层状构造。不规则的周期分带现象与内部非线性机制和外部扰动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3.
初论陆内造山带的造山模式──以四川龙门山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实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历史。前寒武纪时期的环境是属于古板块俯冲、碰撞的历史。具活动性大陆边缘性质,岩浆变质作用强烈,构造混杂明显。古生代以来转入地台环境,形成台相沉积。中生代早期转入陆内造山阶段。由早期的褶皱造山进而转化为推覆造山。两类不同性质的造山运动伴随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前陆沉积盆地的形成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沉积体系的形成。最终的区域构造特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陆内造山各阶段的地质记录,而以最后一次的推覆造山作用的影响最深刻。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是与区域性的板块构造活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4.
杜国云 《江苏地质》1996,20(1):57-58
作者在野外数学中发现,棒锤山人工露头上存在一条重要的纵向断层,经研究认为、棒锤山纵向断层反映了汤-仑推覆体在其发展中至少存在两次明显的应力释放过程,它可能与两次大的构造推覆及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45.
赣北修水观音阁砾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赣北地区双桥山群内角度不整合和地壳运动存在与否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论文以较丰富的详细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室内各类样品测试结果,围绕这个赣北地区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修水运动”不能成立,并提出了砾岩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46.
赣西北地区修水县联测图组1:5万区调主要进展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总结赣西北地区修水县联测图1∶5万区调取得的主要进展与区调方法上的创新。其中,在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中所识别、填绘出的近东西向紧闭同斜倒转褶皱,叠加近南北向开阔圆滑褶皱,在中小型陆相红盆中探索出的运用数理统计与沉积学研究相结合确定冲积扇体,并用扇体与岩性段双重方法予以图面表达以及第四纪研究成果等取得的重要进展。此外,就有关提高区调质量等问题浅谈其体会。  相似文献   
47.
九瑞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环境新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九瑞地区区域基底岩民隆拗断块的构造格局,地台 过程中的沉积断橥各架和盖层褶皱构造格架。论述了印支运动为升降运动,燕山褶皱运动性质。指出挤压与拉伸强弱消长,交替发生。挤压形成褶被,拉伸形成降拗断块,伴随区域性岩浆活动与成矿活动。  相似文献   
48.
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与二叠系协调变形,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1)和逆冲叠瓦扇为特征,由东南往西北构造变形样式依次出现复式冲褶席(multi-duplex)、背形堆垛(Antiformal stack)和叠瓦扇组合,其中褶皱样式依次出现大型紧闭平卧-斜卧褶皱、中尺度尖棱褶皱和具圆筒状转折端的开阔褶皱.断层变化则由断层面产状几乎水平的多重复杂冲褶席系到缓倾的顶板冲断层-底板冲断层组合样式到叠瓦扇冲断层,显示出构造变形强度自南东向北西递减的特点.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建造,变形样式以宽缓褶皱和逆断层组合为主.构造样式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强度向北西衰减的构造极性沉积-大地构造分析,均表明在(T_1-T_3)期间及随后的后构造变形作用中,浙西北持续地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49.
紫外辐射如何影响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乜虹 《青海气象》2004,(1):71-71,81
太阳辐射能量的波长范围较宽,对人类而言,其中大部分的太阳辐射是肉眼无法看得见的。波长越短,辐射强度越大,并且对于生物体潜在的危害也就越大。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其波长在290~400nm(十亿分之一米),这比可见光的波  相似文献   
50.
余协瑜  贾云  邱会东 《岩矿测试》2004,23(3):191-193
在稀H2SO4介质中,乳化剂OP存在下,Ti(Ⅳ)与偶氮氯膦-mK发生显色反应,可用波峰(672nm)波谷(550nm)双波长吸光度叠加的方法测定Ti(Ⅳ)。显色反应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7×104L·mol-1·cm-1,灵敏度较单波长测定提高1.1倍。0~1200μg/LTi(Ⅳ)符合比尔定律。测定了硅石、焦宝石等试样中的钛,结果与标准值符合,6次测定的RSD<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