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183.
赣南西华山钨矿床的流体混合作用:基于H、O同位素模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赣南西华山钨矿床是我国典型的大型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H、O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该矿床δD值-43‰~-66‰,石英δ18O值2.3‰~13.2‰,对应的成矿流体δ18O值-8.7‰~7.6‰,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不同机制下矿物O同位素模拟计算表明,冷却、沸腾和混合作用所形成矿物的O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4.
文章根据马鬃山地区的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和近年来开展的钻孔水文地质试验结果,阐述了该区侵入岩体渗透系数的范围,分析了侵入岩体渗透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5.
在对砂岩的岩石学、粒度分析、地球化学、沉积构造、垂向层序、测井曲线及沉积体系展布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双山地区太原组桥头砂岩沉积特征,探讨了砂体沉积演化过程,建立了桥头砂岩沉积模式。桥头砂岩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的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碎屑物质被河流不断向南搬运充填入盆地中,形成辫状河、浅水三角洲、障壁砂坝-潟湖-潮坪、陆表浅海在空间上共存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6.
哈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北缘、什托洛盖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结合部,乌夏断阶带和哈山构造上,该地区表层岩性变化快,深层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地震勘探难点表现为表层结构复杂,激发、接收条件差,深层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哈山地区采用小面元、高覆盖的观测系统,同时针对浅层进行加密炮排,提高浅层覆盖次数.通过一些技术的应用,新采集的资料品质较老资料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最后根据实际资料分析,提出该地区下一步的采集建议.  相似文献   
187.
浙江省天目山地区土壤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浙江省天目山地区的土壤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农用灌溉水环境,对不同地质背景区土壤元素的本底值、养分水平、主要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和土壤环境质量情况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土地环境质量达Ⅰ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Ⅱ类标准,是浙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产业区带的理想区块之一.  相似文献   
188.
在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不整合于上三叠统肖茶卡组之上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进行了精确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英安质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251±14 Ma,这一年龄数据代表了菊花山地区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事件的时代。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主要为英安质、安山质凝灰岩夹安山岩的组合。烧失量低的5件样品SiO2含量较高,介于6030%~6714%, A/CNK介于088~131,属偏铝质—过铝质岩石,安山岩Mg#为2085,凝灰岩具有更高的Mg#,介于3894~5698,所有样品均具有低的TiO2,介于038%~090%;样品的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9724×10-6~18189×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764~1624,具弱的Eu负异常,其δEu=066~098;安山岩与凝灰岩具有非常相似的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为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明显富集,而其他元素如Sr、P、Ti等明显亏损,虽然不相容微量元素总体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但Nb—Ta相对La和Th明显亏损;菊花山地区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具有与中上地壳相似的高场强元素型式,暗示这些火山岩的来源可能与中—上地壳有关。〖KH2〗〖HTH〗  相似文献   
189.
本文采用数值反演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发震断裂位移、地应力实测和区域GPS位移3种基本特征参数,获得了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前后地应力的突变特征与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的平均量值为12.6~12.8MPa,最大主应力的方向为NW-NEE向。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地区的地应力发生复杂变化,具有突变效应、上下盘效应和距离效应。震后发震断层上盘的构造应力平均值为11.30MPa,下盘构造应力的平均值为6.50MPa,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变化为NWW到NEE向。地震后以发震断裂为界的地应力有明显的突变特征,表现为应力不同程度的释放或局部增高,尤其是下盘地应力释放明显,而上盘既有地应力的释放区也有局部地应力增高区,随着距发震断裂距离的增大,地应力的突变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0.
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的混合沉积相富含大量海相遗迹化石,可识别居住迹、进食迹、觅食迹、爬行迹和停息迹5大类14属,包括居住迹:Skolithos;进食迹:Chondrites、Phycode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Zoophycos;觅食迹:Cylindrichnus以及Palaeophycus;爬行迹:Cruziana和Monomorphichnus;停息迹:Asterichnus、Lockeia和Rusophycus等,这些遗迹化石分属于4个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分别为:(1)Skolith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沉积于高能砂质环境中,为水动力较强的无障壁滨岸前滨;(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水动力较弱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贫氧、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近滨下部环境;(4)Zoophyco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的环境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的风暴沉积环境,据此建立了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混积相遗迹化石生活环境分布模式。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发现的3种类型Zoophycos遗迹化石,与腕足介壳富集层、波痕、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等反映浅水环境的沉积特征共存,表明泥盆纪Zoophycos形成于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