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536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234篇
地质学   1439篇
海洋学   135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晋红展 《江苏地质》2013,37(2):308-312
新疆契列克其铁矿位于阿克陶县.目前,矿区内发现2个矿体、12个铁矿矿脉,赋矿地层为奥陶—志留统下组(未分)的第一、第二岩性段.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碳酸盐型菱铁矿.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找矿标志的研究、分析,阐述了矿区地质、矿床、矿石特征和矿体找矿标志,为矿区及其外围进一步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2.
文章分析了合浦县西场石英砂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认为该矿床既具经济意义又具重要的地质和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943.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哈图地区石炭系广泛出露。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前人在包古图地区建立和命名的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层型由早石炭世包古图组细碎屑岩和晚泥盆世克拉玛依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讨论“太勒古拉组”在西准噶尔地区的使用和相关商榷。  相似文献   
944.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酒西盆地,出露有完整的晚始新世地层,真实地记录了周缘构造的运动,使其成为研究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基于酒西盆地11条沉积剖面的沉积相、重矿物和古水流研究,建立了火烧沟组-白杨河组高精度的沉积格架,识别出盆地在晚始新世主要为走滑盆地,沉积形态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控制.阿尔金断裂强烈的走滑作用受到北部阿拉善地体的阻挡,在酒西盆地北部形成一个前锋带.随后,高原内部强烈的南-北向挤压作用沿酒西盆地的刚性基底向南传递到北祁连断裂,形成了新近纪早期酒西前陆盆地的雏形.  相似文献   
945.
西秦岭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带,也是分野中国大陆东、西部地理与地质构造的关键部位。该区广泛分布了大量中生代火山岩。由于该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很低,特别是缺少可靠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争议,影响了人们对西秦岭大地构造属性及发展演化历史的全面认识。文中提供了甘肃西秦岭夏河县麻当乡红墙村中生代玄武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资料和数据,对火山岩的成因与动力学条件进行了初步讨论。红墙玄武岩中分离出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该玄武岩形成于(104.8±0.99)Ma(MSWD=0.63),与野外观察结果一致,证明红墙玄武岩是早白垩世火山作用产物。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观察和研究显示,该套岩石以出现斜长石斑晶、基质中出现大量斜长石微晶或微斑晶为特征,岩石具有较高的SiO2、Al2O3、Na2O和较低的CaO,属于钠质碱性玄武岩,而不同于该研究区东部礼县—宕昌一带新生代超钾质火山岩。红墙玄武岩在地球化学方面具有富集轻稀土和部分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Ti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正的εNd(t)=5.9~7.5和低的87Sr/86Sr(t)=0.703 3~0.705 6以及206Pb/204Pb(t)=17.707~18.319、207Pb/204Pb(t)=15.398~15.626和208Pb/204Pb(t)=37.266~38.454等特征。所有这些特征一致表明,红墙早白垩世玄武岩具有与大陆OI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源区可能具有DMM和PREMA端员混合的特点,推测其主要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结合对火山岩产出大地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及与礼县—宕昌新生代超钾质火山岩的对比,提出红墙早白垩世钠质碱性玄武岩是大陆裂谷岩浆作用的产物,其成因和动力学背景与自中生代以来南北构造带的裂谷性质及其发展演化有关。西秦岭东、西两段新生代与早白垩世火山岩在岩相学、全岩化学以及岩石系列和类型方面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时期软流圈地幔源区的演化、岩浆起源深度和部分熔融程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946.
阳山超大型金矿位于西秦岭南缘勉略缝合带弧顶,目前,该矿床共发现了115条金矿脉,金资源量(包括预测的)超过300t,由于西秦岭地区长期的构造多旋回和多阶段的历史演化,导致了多期构造一热事件和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使成矿物质在文县一带的安昌河一观音坝断裂带中聚集成矿。关于该矿床的成因问题讨论颇多,本文从有利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及长期稳定的热流场等成矿环境5个方面论述了阳山超大型金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947.
新疆西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土资源大调查在西昆仑-阿尔金成矿带部署完成1∶20万区域化探76701km2、1∶50万区域化探73837km2,实现了该成矿带区域化探工作的全面覆盖,为矿产资源评价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系统地球化学资料。异常查证直接发现了维宝铅锌矿、黄羊岭锑矿等一批找矿信息,评价工作证实维宝铅锌矿已具中型规模,有大型远景;圈定的新疆东昆仑锑、西昆仑岔路口铅等规模巨大的元素富集区具有重要找矿意义。后续工作先后在黄羊岭地区发现锑矿床(点)14处,这是新疆第一个锑矿化集中区;在岔路口一带发现了多宝山、甜水海、宝塔山等铅锌矿、卡子勒铜银矿和一批矿产信息,使之成为新疆重要矿产勘查区。地球化学勘查效果显著,有力推动了西昆仑-阿尔金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948.
为了准确解释环境磁学参数记录的极地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本研究对白令海和西北冰洋6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高、低频质量磁化率(χ)、非磁滞磁化率(χARM)和磁化率-温度(k-T)分析,以探明该区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种类、来源与搬运路径。结果显示,样品的χ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白令海的χ值整体高于楚科奇海,并在育空河口外侧和圣劳伦斯岛南侧较高,向北和向西南方向逐渐减小。楚科奇海中东部陆架上表层沉积χ值高于阿拉斯加沿岸,而西北冰洋深海平原和洋脊区的χ值最低。χARM的变化趋势与质量磁化率相似,但频率磁化率的变化趋势与质量磁化率正好相反。k-T分析结果显示阿留申海盆沉积物中的铁磁性矿物以磁赤铁矿占主导,白令海陆架育空河口外侧和圣劳伦斯岛南北两侧为磁铁矿,白令海陆架西部和楚科奇海陆架中东部为磁赤铁矿和磁铁矿,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为黄铁矿,而西北冰洋陆坡、深海平原和洋脊区为胶黄铁矿和黄铁矿,但高纬度区沉积物中的胶黄铁矿含量更高。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区域性分布受沉积物来源、洋流和底质环境等因素的控制。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陆架磁赤铁矿来源于亚洲大陆,白令海陆架东部的磁铁矿来自育空河流域,阿拉斯加沿岸沉积物中的黄铁矿,应为阿拉斯加西北部陆源侵蚀来源的或早期成岩作用形成的,西北冰洋深海盆区的胶黄铁矿,为自生成因的。  相似文献   
949.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空间非均匀分布与前期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确定了近30 a(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讨论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非均匀分布特征,着重研究了影响江淮梅雨空间非均匀分布的前期海温关键区及关键时段.结果表明:全区一致梅雨旱涝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海温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当前期冬季该海域海温偏高时,冬季风偏弱,对应后期梅雨一致偏涝,反之则偏旱.5月南海至台湾和菲律宾以东附近海温偏低,江淮流域梅雨量偏多,反之则偏少.梅雨的南北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中印度洋的海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一年10月至当年1月中印度洋海温偏高时,梅雨期850 hPa江淮之间易形成切变线,有利于梅雨区“南旱北涝”,反之则“南涝北旱”.梅雨的东西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关系密切,ENSO事件有可能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从而引起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梅雨东西分布反相.前期秋季和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年(对应ENSO暖事件),西太副高位置偏西,有利于梅雨区“东旱西涝”,反之则“东涝西旱”.  相似文献   
95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barrier layer thickness (BLT) are analyzed using Argo three-dimensional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with a locus on the effects of interannually varying salinit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l Nifi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The interannually varying BLT exhibits a zonal seesaw pattern across the equatorial Pacific during ENSO cycles.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wo different physical processes. During E1 Nifio (La Nifia), the barrier layer (BL) is anomalously thin (thick) west of about 160°E, and thick (thin) to the east.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he western part: 130°-160°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BLT indicate a lead of one year relative to those of the ENSO onse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BLT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through its dominant effect on the isothermal layer depth (ILD). However,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the eastern part: 160~E- 170~W),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BL almost synchronously vary with ENSO, with a lead of about two months relative to those of the local SST. In this regi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BL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terannually varying salinity, mainly through its modulation effect on the mixed layer depth (MLD). As evaluated by a onedimensional boundary layer ocean model, the BL around the dateline induced by interannual salinity anomalie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emperature fields in the upper ocean, indicating a positive feedback that acts to enhance EN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