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方桂  张健  王蓓羽  艾依飞  董淼 《中国地震》2020,36(2):221-233
南海西缘以走滑断裂系统为特色,是南海各陆缘中结构构造最复杂、研究程度相对欠缺的海陆构造边界。针对南海西缘走滑带的热效应研究程度低、而该走滑带又对周缘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意义重大的现状,对西缘走滑带中南段进行了热模拟研究。通过模拟软件Comsol计算西缘走滑带中南段在距今约30Ma时间尺度下因走滑摩擦生热而产生的温度和热流,结果表明,中南段越东-万安断裂在距今30Ma时间尺度下、70km深度范围内,由于走滑摩擦而产生的最高温度约为434℃,产生的最大热流约为55mW/m~2,而南段卢帕尔断裂在相同的时间尺度和深度范围内,由于走滑摩擦而产生的最高温度约为300℃,产生的最大热流约为40mW/m~2,与实测结果相比,误差控制在15%以内。该热模拟研究结果为研究西缘走滑带周缘新生代盆地中烃源岩的热史及成熟史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对走滑带周缘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2.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发育于陇中盆地地震构造区内部,本文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表明,该断裂在最小埋深130m处有显示,联合钻探结果表明该深度处为新近纪湖相沉积地层,泥岩层顶面向盆地方向呈斜坡状,槽探未揭露出断层。综合研究表明该断裂发育在新近纪地层内部,并未上穿第四纪沉积物,属于前第四纪隐伏断层。秦王川盆地在古近纪—新近纪山间泛湖盆的基础上,由于区域构造应力不均匀挤压抬升,形成山间负向地形,成为第四纪多变环境下河流堆积的拗陷盆地。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不具有控制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的作用和形成地表破裂的能力,对盆地的构造稳定性不构成影响,亦不影响兰州新区的规划发展。  相似文献   
8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中国东西部构造接合区,其奥陶纪末期构造体制的改变引起了广泛关注。选取老石旦剖面中奥陶统碳酸盐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恢复其古环境特征并探索盆地西缘中奥陶世构造体制改变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响应。结果显示:(1)三道坎组和桌子山组碳酸盐岩δ18O为-5.2‰~-8.9‰,平均值为-7.0‰;δ13C为1.3‰~-1.8‰,平均值为-0.1‰。δ18O自下而上不断增加,并在顶部出现小幅降低。δ13C与δ18O变化趋势相似。(2)古环境特征表现为从三道坎组到桌子山组,水温经历了初期震荡,从32.7 ℃缓慢降至15.7 ℃。古盐度Z值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反映出该沉积期水体加深、盐度不断升高。(3)主量、微量元素指标反映出研究区中奥陶世沉积水体不断加深,从三道坎组到桌子山组陆源碎屑物质含量逐渐降低,指示沉积环境由局限台地向开阔台地转变。结合研究区中奥陶统构造背景,认为中奥陶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已经处于前陆盆地的构造体制下,逐渐受到阿拉善地块和华北板块碰撞造山影响,盆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古地貌特征,从而导致蒸发浓缩的富钾卤水向东南部汇聚;因此,陕北盐盆东南部次级凹陷是海相钾盐矿床的重点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84.
华南板块发育有巨量新元古代岩浆岩,因而是研究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演化期间华南板块地幔属性、地壳演化和壳幔相互作用最理想的场所。虽然在扬子西缘新元古代镁铁质和酸性岩浆作用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在系统研究中酸性花岗岩类所代表的不同深部动力学意义的方面还较为薄弱。文章基于团队近期对于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典型花岗岩类的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不同深度层次的岩浆作用。最新研究支持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受控于俯冲构造背景,除发生俯冲流体和板片熔体交代地幔作用外,最新识别的ca.850~835 Ma高Mg#闪长岩指示俯冲沉积物熔体也参与了地幔交代作用。Ca.840~835 Ma过铝质花岗岩的发现说明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时期不仅存在新生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也发生了俯冲背景下成熟大陆地壳物质的重熔。Ca.780 Ma Ⅰ型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揭示了俯冲阶段后期板片回撤断离后软流圈地幔瞬时上涌引发的不同地壳层次的岩浆响应。从ca.800 Ma的增厚下地壳来源的埃达克质花岗岩到ca.750 Ma的酸性地壳来源的A型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时期经历了俯冲有关的地壳增厚到俯冲后期弧后扩张背景下的区域性地壳减薄。   相似文献   
85.
滇西至滇中一带新元古代镁铁质岩类、花岗岩类等岩浆岩有广泛分布,前人利用不同岩石组合指示这些岩浆岩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祥云一带调查研究,新确定了南华纪花岗岩体,花岗岩体中含有大量的超镁铁质岩(橄榄辉长岩)、闪长岩类包体,包体与花岗岩不规则边界呈成分渐变,混合形成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类岩石.对花岗岩和铁镁质包体进行锆石U-Pb LA-ICP-MS同位素测年,获得了相近的206Pb/238U平均年龄:761.9±4.1 Ma、761.7±4.2 Ma、761.3±3.7 Ma和757.5±5.9 Ma.花岗岩主量元素显示具有高碱(alk)、中等Mg#(38~57,平均值为50)、低TiO2、P和亏损Ta、Nb、Sr特点,展现了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选择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等特点,并且其εNd(t)为负值(-2.73~-4.90),表明花岗岩浆的物质应为早期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橄榄辉长岩包体地球化学特征为:低K2O,低稀土总量,LREEs和LILEs略富集或不富集,具明显P负异常,Nb-Ta和Zr-Hf无亏损,具有非常高的Mg#(71~83)等特点,这些特征都指示这些橄榄辉长岩来源于幔源,应为地幔边缘岩浆熔融的产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具有略富集LREE和LILE、亏损HREE,其Mg#(45~71)较高,P亏损、负εNd(t)值等特征,Ta、Nb、Ti、Sr、P略亏损或不亏损,组分介于花岗岩和橄榄辉长岩之间,显示了幔源和古老地壳部分熔融混合特点.这些岩石都展示陆源弧岩浆岩的构造背景,大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幔源物质重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
华南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存在紧密联系,但仍缺乏精细刻画.对扬子西缘澄江组开展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澄江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为新元古代(870~780 Ma),少数为前新元古代(2 850~1 010 Ma),最显著的峰值为820 Ma,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04.5±5.4 Ma.结合已发表年龄数据,将澄江组沉积时限进一步限定为800~720 Ma.物源分析揭示澄江组的新元古代碎屑锆石剥蚀自邻近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而前新元古代锆石可能来自于邻近新元古代岩体的剥蚀或地层的沉积再循环.扬子西缘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具有由冲积扇相逐渐过渡为前扇三角洲相的沉积演化序列,最终形成了具有裂谷充填特征的“楔状地层”.这种沉积超覆演化过程在整个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普遍存在,指示在800 Ma左右华南全面进入裂谷盆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87.
在了解武当西缘地层、构造等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已知铅锌铜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控矿地质因素.运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定量成矿预测,圈定了7个成矿远景区,预测结果对于该区的进一步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哥伦比亚超大陆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探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拉拉、小关河-东川、大红山等地区出露了3套古元古代Statherian期(1.6~1.8Ga)的浅变质岩系,被分别命名为河口群、通安组-汤丹群-东川群、大红山群。从2.0Ga至1.4Ga期间,其地质历史演化经历:(1)约2.2~1.8Ga的造山运动;(2)约1.7~1.5Ga发生的非造山裂解事件群;(3)约1.7~1.5Ga侵入到古元古代地层的基性岩墙群、层状侵入体事件;(4)因民、落雪地区,约1.5~1.2Ga发生的陆架裂陷事件;(5)上扬子古陆块西缘,约1.0Ga发生的碰撞造山事件。本文重点阐述了扬子陆块西缘1.8~1.6Ga时期大规模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同位素年龄数据,认为上扬子陆块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时代等特征与华北、北美、西伯利亚和西北欧有很大的相似性,并提出了古元古代扬子陆块与其它陆块曾经联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8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惠安堡地区构造地质及铀成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恒  李保侠  荆国强 《铀矿地质》2012,28(3):148-151,186
文章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大地构造背景、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以及西缘褶断带和马家滩段构造地质特征。以构造相对活动地区的相对稳定地段为铀矿找矿总体指导思想和部暑思路,笔者通过多年的铀矿地质勘查和研究,提出了逆冲推覆构造前缘带为铀成矿的有利地段。明确指出区内存在两期层间氧化作用,即早期以红色氧化为主,形成古氧化带;晚期以黄色氧化为主。两期层间氧化作用均对铀成矿有控制作用。早期红色氧化砂岩经历了逆冲推覆、抬升剥蚀、叠合埋深及断块分隔等后期改造作用;晚期黄色氧化作用沿背斜两翼发育,倾向于继承早期红色氧化并对其进行叠加改造。初步总结了区内的铀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90.
《中国区域地质》2010,(8):1263-1263
为了推进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地层的研究工作,促进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地层格架划分和含矿地层对比逐步取得共识,经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和全国地层委员会协商,于2010年6月14—19日共同组织召开了扬子地台西缘前寒武纪地层野外现场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