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6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986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188篇
地质学   2305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由于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中国西、中和东部的隆起差异,同时在中亚和中国西北部形成干燥地区,黄土开始在中国中北部堆积,结果,以前分散的河流体系汇合形成黄河,虽然Zhu(1989)赞同黄河形成于早更新世末,但Zhang(1989)认为黄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尽管这些结论不同,  相似文献   
22.
西藏崩错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其破裂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1年11月18日,西藏那曲崩错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表产生了长达约91公里的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的几何、位移分布特征,讨论了破裂的形成机制和崩错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2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s that the very thick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basin are 5.89- 0.78 Ma old and that their deposition persisted for 5.11 Ma, i.e. starting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 and ending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with the Quaternary glacial stage starting in the area no later than 1.58 Ma.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dicates that the Zanda basin on the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began uplift at -5.89 Ma, later tha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sence of gravel beds in the Guge and Qangze Formations reflects that strong uplift took place at -5.15 and -2.71 Ma, with the uplift peaking at -2.71 Ma.  相似文献   
24.
藏南冈底斯带西段麦拉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HRIMP测定了冈底斯岩带西段麦拉山口岩体同碰撞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的U-Pb年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7.1±1.1Ma。这就为前人提出的雅鲁藏布江地区洋盆闭合、板块开始碰撞的时间为50Ma左右提供了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25.
西藏雄村铜(金)矿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勘探开发区划分为小区块评价单元,从地质灾害基础因子、响应因子、诱发因子分析入手,选定地形地貌、植被、岩性、地质构造及周边地震活动、地质灾害现状、预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人类工程活动为雄村铜(金)矿地质灾害综合分区定量评估因子,由此求得各区块的灾害因子综合量值.按危险性分区阀值将各评价区块最终归并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中等和小3个级别分区.  相似文献   
26.
西藏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但由于其独特的高寒、缺氧、高温差、交通不便,语言沟通困难,查勘工作需要精心组织,明确任务,选择人员,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对危险源进行分析,做好防范措施。查勘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每一阶段完成后,及时总结,布置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27.
西藏冈底斯矿带成矿作用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冈底斯带矿床众多,类型复杂,主要有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银)矿床、层控铅-锌-银矿床、火山岩型金-银矿床及雄村式铜-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表明,冈底斯带南部的矿床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陆陆碰撞及碰撞期后的构造岩浆事件有关;冈底斯带北部的矿床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陆陆碰撞及碰撞期后构造岩浆事件有关。冈底斯带与洋壳的俯冲-碰撞有关的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西藏高原在碰撞后发生了快速抬升剥蚀,部分矿床顶部出现低温组合矿化,多数矿床保存良好。  相似文献   
28.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在何时何地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是所有相关的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演化模式的主控条件,并严重影响到对众多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大陆挤出相关的地质过程速率的解释,以及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尽管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汇聚的速率在55Ma突然减缓被广泛地认为是初始碰撞的标志,但这次碰撞所造成的主要构造效应直到20多个百万年以后才显现出来。对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相对位置的重新估算,表明它们在55Ma时并没有达到可以彼此发生碰撞的距离。基于来自西藏新的野外证据和对已有数据的重新评估,认为初始碰撞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并对55Ma时发生的地质事件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9.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 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鸟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一麦拉一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一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30.
西藏札达盆地控盆断裂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札达盆地是喜马拉雅构造带中的一个山间断陷盆地,其演化过程与盆地两侧的控盆构造密切相关。对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计算,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本区构造控盆的认识。因此,在对盆地构造地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的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札达盆地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札达盆地的演化明显受盆地两侧边界断裂的控制,札达盆地是在整体南北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不同块体差异隆升作用的结果。其南侧的控盆断裂为北倾的正断层,北侧的控盆断裂为南倾的逆断层,二者共同形成了南降北升的翘板式断陷盆地运动过程,是喜马拉雅地块在陆内汇聚挤压构造环境中构造应力场调整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