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2篇
  免费   428篇
  国内免费   1286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8篇
地质学   3639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3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东南极格罗夫山主要由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和花岗岩类组成,其中变质岩以浅色和暗色含斜方辉石长英质片麻岩占主导地位,夹有少量镁铁质麻粒岩、变沉积岩和含方柱石钙硅酸盐岩。这些岩石一般都展示了平衡的矿物共生结构,但在镁铁质麻粒岩的单斜辉石中普遍发育斜方辉石(易变辉石)的出溶片晶。根据出溶辉石的重组分析获得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峰期温度约为850℃,而浅色片麻岩中的石榴子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组合给出的变质压力为0.61~0.67GPa。镁铁质麻粒岩中火成亚钙质普通辉石斑晶的保存表明格罗夫山地区可能只发育单一的泛非期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事件,岩石在高温变质之后经历了缓慢冷却过程,这主要归因于花岗质岩浆的板底垫托作用。  相似文献   
82.
王璐  金振民等 《地球科学》2003,28(2):143-150
利用拉曼光谱学和费氏台方法对若干地区超高压榴辉岩中柯石英和榴辉岩中石英出溶体的超显微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榴石(或绿辉石)中柯石英向石英相变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绿辉石中石英出溶体和主晶具有一定的晶体学拓扑关系,即石英出溶体长轴有两个展布方向:平行于绿辉石(100)裂理面和平行于绿辉石(-101)面。目前,部分学者推断榴辉岩绿辉石中石英出溶体可作为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标志。笔者认为,棒状定向石英在绿辉石中出溶的温压条件和出溶机理尚未查明。因此,需加强过量二氧化硅单斜辉石出溶机理的超高压实验研究,从而为证实石英出溶体作为超高压标志提供实验定量约束。  相似文献   
83.
晋北娄烦吕梁群变质相带的划分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保奇  王赐银 《地球学报》2003,24(4):325-329
晋北娄烦吕梁群由一套经受过两期不同性质变质作用的泥砂质岩、基性火山岩和酸性流纹岩组成。早期为吕梁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构造形迹总体上呈NE走向;晚期为西川河韧性剪切断裂所产生的区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走向由早期的NE向扭转为近SN向,且使地层层序发生倒转,并与递增变质带的形成关系密切。选取该区中对变质温度和压力变化反映较敏感的原岩为泥砂质岩石的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对沿地层走向上连续分布的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矿物对地质温度计估算该区不同采样点的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对研究区进行变质相带的划分,确定各变质相带的变质温、压条件,并探讨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为等化学系列地层。沿该地层走向上:西川河断裂以北地区,从北向南,特征变质矿物绿泥石、黑云母、石榴石、十字石和蓝晶石依次规律出现;西川河断裂以南地区,红柱石和夕线石依次规律出现。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出现的地点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划分出5个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和红柱石-夕线石带。这一完整的递增变质带可与苏格兰高地的巴罗型相媲美。矿物对地质温度计估算结果。  相似文献   
84.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斌  郑永飞  王峥嵘  龚冰 《地球学报》1997,18(Z1):83-85
大别山双河地区片麻岩的δ18O值与共生榴辉岩同步变化,为(-4.7—+10.3)‰,这些片麻岩的18O亏损与榴辉岩一样是在遭受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前原岩与大气降水交换的结果。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在板块俯冲、超高压变质和岩片折返过程中可能为一个构造上的整体,两者为“原地”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85.
滇西西盟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西盟一带是保山-掸邦地块在我国内的一个基底岩系出露地区。该地区的前泥盆纪变质岩系可划分成两个构造层,下部为元古代构造层,由变质深度达角闪岩相的 中杂岩系组成,发育3期南北向的变形构造;上部为早古生代构造层,由低绿片岩相变质的王雅组,允沟组组成,发育两于南北向的变形构造。  相似文献   
86.
西藏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区域上以单一的叶理和单一的拉伸线理占主要地位,其变形带的组构主要反映了透入性的伸展变形;根据显微构造分析表明早期由北往南推覆,晚期由南向北伸展,且晚期表现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7.
四川盆地西部宫钾卤水以深层卤水形式赋存于地下4000余m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T2l4)盐系的碳酸盐岩储层中。富钾卤水与海水不同浓缩阶段相比,其中含K+含量异常高,构成液态钾矿资源;Br-、I-、B(3+)、Li+等稀有组分也远超过综合利用工业品位,为优质化工原料水。富钾卤水为沉积变质和钾盐溶滤的复合成因,具有固夜态找钾的指示意义。本文为四川盆地固液态找钾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88.
苏北超高压变质带石桥构造窗地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苏北-胶南高压变质带("东海群""胶南群")的腹地,赣榆县石桥附近,出露一套原始结构保存完好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前人称为"石桥群",时代为早元古代,不整合于"东海群"之上。1992年作者在野外一个新凿开的采石坑内发现深变质"东海群"片麻岩推覆在"石桥群"之上,其间为断层带。这个剖面展示了与前人观点相悖的证据。石桥群的微古化石研究以及与区域地层对比,定为震旦系。超高压变质带内出露的浅变质岩系厘定为"石桥构造窗".这将直接影响对苏鲁造山带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与演化的重塑。  相似文献   
89.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至少经过5期变形。第1期产生于榴辉岩相变质前;第2期大致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同步.岩石产生紧密同斜褶皱及榴辉岩相糜棱岩;第3期产生于超高压变质岩向中地壳折返的过程中,以榴辉岩的布丁化及基质的透入性剪切为特征;第4期主要形成剪切条带及伸展沿劈理.是大别山碰撞后差异隆升,岩层向南滑脱的结果;最后一期为脆性变形,岩层沿北东向断层产生左行平移。通过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分析,可以了解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的构造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90.
西藏东部的南迦巴瓦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地体、中缅地块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一部分。根据区内构造特点、变质岩共生组合、时空分布、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反应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本区变质作用特征。南迦巴瓦群发育了一套较完整的递增变质带,经历了先升压后升温的演化过程;雅鲁藏布江变质岩带经历了一次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帕隆群变质作用为一个先升温后升压,温压同时达到高峰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