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31篇
地质学   881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01.
沉积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在盆地演化分析、油气的生成和运聚、裂缝形成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向,指出在盆地演化分析中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应以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原始沉积特征为依据,构造应力与流体(油、气、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的相互耦合,定量研究它们的耦合关系及时空变化规律是认识构造应力和流体作用的主要途径。比较客观地探讨了构造应力场模拟、构造应力大小和方向、起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902.
钱建平 《矿物学报》1998,18(4):514-524
通过对裂隙强度,蒸发晕和原生晕的系统研究,作者提出了长营岭和八步岭均存在隐伏岩体,成矿早期以岩体的热力场作用为主,形成矿区的水平顺向分带;中晚期以构造应力场作用为主,形成矿床的垂直逆向分带。根据矿液流向等方面资料分析,长营岭岩体的高点应位于矿床中北部,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南部。本区深部找矿的重点也应放在矿床的中北部。  相似文献   
903.
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中的EX分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的各场量中,电场EX分量具有分辨率同,观测信噪比高,不需作近场改正等优点。在有地表电性不均匀引起的静态偏移情况下,可通过转换相位消除静态偏移。因此在资料处理与解释中可不局限于比值电阻率的模式,使频率电磁测深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904.
虎跳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应力场演化及断裂新活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虎跳峡地区的实地调查、区域地质图的详判、断层擦痕矢量解和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新生代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并对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演化次序为早第三纪东西向、中新世近南北向、上新世北西向、早更新世北北东向、中更新世早期近东西向以及晚更新世以来北北西向多期应力场;区内北西向中甸—永胜断裂的新活动性强,其次是丽江—小金河断裂,楚波—白汉场断裂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905.
越岭隧道地区构造应力场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越岭隧道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出了采用微构造法、岩石声发射法、数值模拟等方法,由定性到定量、由点到面地综合研究越岭隧道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未来越岭隧道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和测量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06.
新疆乌鲁木齐-乌苏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陶明信 《地质学报》1992,66(3):206-218
在构造变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共轭剪节理及褶皱资料恢复了北天山山前乌鲁木齐-乌苏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而分析了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本区早期构造运动发生于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初,所形成构造应力场的最大(张)和最小(压)主应力轨迹线分别为近EW和近SN向;晚期构造运动发生于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初,其构造应力场最大的和最小主应力轨迹线分别为WNW向和NE至NNE向。通过有限单元法电算模拟并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早期构造运动为近SN向挤压,晚期构造运动为NE向至近SN向挤压兼反向剪切。其动力源自南界大断层,亦即北天山的活动。  相似文献   
907.
安徽区域地震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安徽省境内的12个地震台的平均机制解以及较为可靠的中小地震机制解结果出发,讨论了安徽境内区域地震的应力场分布特点。在与华北地区的应力场方向检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本省北纬32。以北地区的应力场分布具有华北块体的特点;而北纬32°以南的中南部地区已具有华北块体向华南块体过渡地区的应力场分布特点,而皖南地区已属于华南应力场的范畴。上述分布特点为划定华北块体的南边界提供了应力场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908.
我国板内地震和中新生代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质学、地震学和地形测量的资料认为:华北地区第三纪中期地壳应力场有一次重大变化,而中国其它地区自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应力场基本未变。我国地壳应力场的这种布局及其变化看来是起因于中国大陆周围的板块活动。 讨论了我国板内地震和断块构造的关系。指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地震区域的某些深部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90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100102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proposes three models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mafic dyke swarms.Parallel dyke swarms form in response to a regional stress field,e.g.the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相似文献   
910.
以矿区构造节理统计分析为基础,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分析了哈达门沟金矿区构造控矿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认为山前"钾化带"与矿体就位直接相关,它沟通了复式褶皱核部的隐伏岩体与浅部节理,并成为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成矿控矿有关的构造应力场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变形在新太古代的乌拉山旋回,最大主应力σ1方位15°~195°,共轭节理为NNW和NE向;在成岩、变质作用同时进行下除形成了区内透入性的强塑性叠加小褶皱外还有整体上的大型复背斜。第二期构造应力场作用时间在晚古生代,σ1方位约在160°~340°,形成近SN和NE向共轭节理和西侧的大桦背岩体,这一期有局部的矿化现象;前两期应力场形成了轴向近EW向的叠加褶皱、断裂和两期共轭剪节理等成矿前主要构造。第三期应力场处于主成矿期,变形为燕山运动中、晚期构造,σ1在290°方位近水平扭压,形成EW和NW向共轭剪节理;张扭性应力场使近EW向的节理弯曲变形,并形成追踪张节理,这两类裂隙成为主要的矿液通道及容矿空间。第四期构造应力场应在晚燕山运动及以后,为成矿后构造变形,σ1近直立,整体抬升使矿脉遭受剥蚀而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