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9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399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1239篇
海洋学   299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岩浆流体在热液矿床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伟 《地学前缘》2001,8(3):203-215
岩浆流体在浅部分离为岩浆卤水和蒸汽相 ,CO2 、SO2 的加入将增加不混溶区间。Ag ,Zn ,Pb ,Sn等在高盐度卤水中呈氯化络合物的形式搬运 ,Cu、Au呈I价态的二硫化络合物的形式在富硫的蒸汽相中搬运。岩浆流体与大气水混合的稀释和热效应 ,是导致Sn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流体混合需要长期稳定的抽送系统 :( 1)对流体界面混合 ;( 2 )两组裂隙处相遇混合。斑岩Cu矿床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导 ,晚期大气水普遍存在。反应性强、富含金属的岩浆流体从侵入体往外运移并且与主岩反应 ,形成带状分布的蚀变矿物组合。高硫化浅成热液矿床的早期以流体对主岩的广泛淋滤为特征 ,流体呈酸性和氧化性。密度差使得低盐度液体与深处高盐度卤水在空间上分离。低硫化浅成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呈低盐度、中性pH值和处于还原性、静水压力条件 ,流体沸腾是成矿卸载的主要机制。富Au型矿床与低盐度富气相流体有关 ,富Ag型矿床与较高盐度的流体有关。在热液系统的寿命中 ,导致矿化的流体活动仅在短暂的时期内存在。热液系统之间在岩浆标志上的变异是由于岩浆流体的间歇性贡献或缺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2.
秦岭八卦庙金矿金的矿化与铂族金属的富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报道了八卦庙特大型金矿床中伴生的铂族金属矿化的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和新发现矿物--自然(钨)钌矿的基本矿物学特征,铂族金属矿化与金矿化围岩蚀变的关系研究表明,八卦庙金矿中伴生的铂族金属富集于后期岩浆热液改造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后期改造的热液,铂族金属的富集与金的富集呈明显的正消长关系,成矿的温度为140-500度,矿化深度>3.7km,成矿流体是以中酸性岩浆热液为主的多成因热国水,矿物组成以复杂的高温硫化物,合金类为主要特征;化学成分也比较复杂,以Au,Cu,As,Ag,Ni,Co,Sb,S和铂族金属Ru,Ir,Os异常等为特点,这类伴生铂族金属的金矿床将为秦岭成矿带寻找铂族金属提供了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33.
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工作实践和研究,系统扼要地介绍了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及国内外概况;论述了多元统计分析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趋势面分析 )、地质统计学 (克立格法 )、神经元网络分析进行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的方法原理;以及实现矿区边界指标-资源量-面积动态分析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动态评价系统》软件开发简介.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国开辟区表层沉积物和短柱状沉积物的系统观察和分析,首次根据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两方面的证据,发现中国开辟区沉积物中热水活动及其产物的存在。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沉积物样品中普遍含有重晶石,部分样品中含量高达10%以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重晶石均为完整自形晶,并与同为自形的石英及钠长石共生。根据本区重晶石的地质背景及结晶形态,可以认为它的形成环境与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盆地(Guaymas)相似,属热水成因,伴生的石英和钠长石亦为常见的热水矿物,。这一共生组合的形成温度不低于70℃。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柱状沉积物剖面上,Ba的垂向分布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平稳型,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无明显变化。另一种为跃升型,并伴有其他活泼组分的同步变化,跃升型可视为热水活动在沉积历史上的记录,迄今为止,热水矿物组合主要见于东区的表层沉积物,而在西区,Ba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主要见于10cm以下层位,根据沉积速率推算,在中国开辟区西区的热水化活动记录比东区至少早0.1Ma。  相似文献   
135.
李岳 《探矿工程》2001,(2):58-60
通过对试样进行强度测试后,在高倍电镜和能谱仪上对金刚石界面金属面碳化物的微观结构和含量的观察,分析,测量其表面金属碳化物面积,计算出不同添加剂所生成的金属碳化物在不同浓度和粒度的金刚石中所生成强度的排序,从而确定不同金属碳化物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差异,为金刚石制品的生产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6.
137.
太平洋中部微生物与多金属结核的生成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阎葆瑞  张胜 《地质学报》1992,66(2):122-134
作者采用洋底水-岩-微生物相互作用系统的观点首次对太平洋中部洋底多金属结核开展了微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通过洋底各介质中微生物活动与多金属结核生成机制、成矿物质转化的微生物作用及化学作用对比模拟实验研究、观察和测定系统中成矿物质浓度及环境参数的变化,揭示了成矿组分由微生物活动引起的反应速度和演变方向;从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观点,论证了多金属结核微生物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提出了多金属结核微生物成矿阶段和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138.
139.
本文利用传统构造地质学中小构造要素统计方法,从空间上恢复并确定了芒场锡-多金属矿田内印支早期北北西向芒场复背斜和燕山晚期北北东向褶皱;利用趋势面分析方法给出了两期褶皱的叠加部位及其控矿模型。根据叠加褶皱具等距性控矿特点,笔者预测了已知矿床外围的两个未知矿点,经野外验证和工程揭露表明,上述矿点均见有锑、银矿化。  相似文献   
140.
郭必弘 《矿产与地质》1995,9(5):441-443
设计钛阳极篮和钛阴极板组成电解装置,取代了传统的盐酸电解法中以玻璃钢篮加石墨铜棒的阳极装置和以铁板作阴极板的阴极装置,并将盐酸电解液改变为以硫酸镍为主盐的酸性电解液,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电解速度提高了三倍,同时可在阴极上回收纯度较高的镍钴合金板,阳极上回收二氧化锰。镍钴金属回收率达90% ̄94%,纯度在97% ̄99%。电流效率达66% ̄85%,电解时无有害气体及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