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底铁锰结核纹层和柱状构造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铁锰结核的内部构造反映了其生长环境,也反映了生长机制,由于微生物生态演替造成的氧化和还原条件的交替,产生了具有不同矿物和化学成分的纹层和柱状构造。  相似文献   
2.
笔者定量研究了太平洋东部海水、孔隙水、沉积物及多金属结核中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多金属结核生成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好气性微生物(铁细菌、排硫杆菌、嗜盐菌及锰氧化菌)和厌气性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反硝化菌、脱氮硫杆菌)的活动强度和生物转移率与成矿的关系。对比模拟实验研究了微生物和化学作用对成矿元素的转移和聚集,结果表明,微生物改变了系统氧化还原条件,对成矿元素的沉淀强度远远超出了化学作用,并加速了Fe、Mn的富集成矿作用,促使元素富集而间接成矿。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研究首次发现多金属结核各壳层中存在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球状、杆状、椭球状及丝状的古微生物体化石,而且在多金属结核核心部位还发现有纳米级的球状、链状、串珠状等超微菌化石。有些矿化的微生物细胞壁上含  相似文献   
3.
人工补给条件下地下水水质及微生物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利用灌井进行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解决地面沉降、贮能以及改善地下水开采状况等方面获得了明显效果。但在人工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水质变化,灌井腐蚀或井下淤填,以致减少井的使用年限等都需进一步探讨。为此,在常州国棉一厂利用空调废水净化补给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中部微生物与多金属结核的生成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阎葆瑞  张胜 《地质学报》1992,66(2):122-134
作者采用洋底水-岩-微生物相互作用系统的观点首次对太平洋中部洋底多金属结核开展了微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通过洋底各介质中微生物活动与多金属结核生成机制、成矿物质转化的微生物作用及化学作用对比模拟实验研究、观察和测定系统中成矿物质浓度及环境参数的变化,揭示了成矿组分由微生物活动引起的反应速度和演变方向;从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观点,论证了多金属结核微生物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提出了多金属结核微生物成矿阶段和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5.
金属矿床的地下水及地表水中形成的金属分散晕,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地质普查找矿中。事实証明,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矿产普查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在有較厚复盖层的地区寻找金属矿床更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我国运用水化学找矿方法的历史还不久,所以不論是在研究万面,或是在实  相似文献   
6.
阎葆瑞 《地球学报》1990,11(1):141-144
<正> 地下水含有各种无机物、有机物、气体和微生物等物质,地下水与其所含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系可以统称为地下水质系。以往的研究,仅根据水中无机物组分的形成变化探讨水质问题。但根据笔者近十年来的实验研究得知,一些微生物的代谢所产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整个地下水质系中的物质形成和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太平洋水——沉积物系统氢氧同位素与海洋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太平洋水、孔隙水和沉积物等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太平洋不同地区和不同水层所处环境的差异,导致氢氧同位素的组成也不同,海水、孔隙水和沉积物的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差别。同位素组成表明,大洋底层水反映了南极表层水流的特征,并且受到冰冻效应的影响,故太平洋底层水的来源主要是贫^18O和贫氘的富氧南极流。底层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底部处于富氧环境中,这种环境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9.
研究环境改变后微生物生态系统结构与环境中某些物质的相互关系,即物质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代谢转化及其它集过程是微生物生态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区域性或局部地区的微生物生态研究,有助于查明物质运移规律,以便为控制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在微生物生态范围内,微生物对某些物质的转化降解以及对环境的自然作用,Dugan(1974)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专著。  相似文献   
10.
硫酸盐岩岩溶发育机理与有关地质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硫酸盐岩在中国分布很广泛,特别是石膏及硬石膏,其分布遍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国硫酸盐岩岩溶的基本特性是:没有特殊的岩溶景观;大的洞穴系统难于在自然界中保存。但是,由于硫酸盐岩(石膏和硬石膏)和碳酸盐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常共生沉积,文中进一步探索了二者的混合溶作用机理。研究中专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溶蚀试验,以研究不同状态下石膏的溶解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气候条件、热液作用对石膏岩溶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膏在盐水中的溶蚀量比在蒸馏水中要高2-3倍。硫酸盐岩中生物岩溶作用是非常重要原,包括石膏和硬石膏在有机物参与下,经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以及排硫杆菌的气化作用,都可加速对CaSO4的溶蚀作用。在所研究的样品中,都检测到这些可发生生物岩溶作用的菌类。根据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生成H2S及排硫杆菌作用而降低水中pH值,表明细菌的岩溶作用也存在不同的程度。在研究硫酸盐岩岩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同时讨论了典型硫酸盐岩地区存在的岩溶塌陷、陷落柱、地面沉积及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人工加速诱发友酸盐岩地区地质灾害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