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3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晚新生代金沙江形成时代与过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在多次的野外考察和充分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金沙江地区河谷层状地貌系列和断陷盆地相关沉积进行了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金沙江自晚新生代以来的形成和演化。晚新生代金沙江水系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①3.40MaB.P之前,为高原面形成期间的古水系阶段;②3.40~2.00±0.20MaB.P,为金沙江水系孕育阶段;③2.00±0.20~1.54±0.178MaB.P,为金沙江水系调整阶段;④1.54±0.178MaB.P以来为现代金沙江水系形成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42.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环境特性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和野外实地观测,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主要立类燥红土的植被盖度与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性.区内具有季节性的自然荒漠化过程.季节性干旱、土壤储水和稳水性能差是本区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是其直接动力,提出了防治水荒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43.
金沙江海西印支期海沟-岛弧-弧后盆地-陆缘裂谷体系是从晚二叠世开始发育,有近于典型大洋蛇绿岩套。残余洋壳有两个时代(二叠纪和中下三叠纪),主弧火山岩发育良好,极性清晰。弧后为次生洋盆蛇绿岩及二叠-中三叠世玄武岩,晚三叠世出现反极,是金沙江岛弧发展演化独具特色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44.
"Red Beds" of Yunn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N.BIEN 《地质学报》1941,(Z1):157-201
正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alled 'Red Beds" in Central andWestern Yunnan was first made known through the different reports of J.  相似文献   
245.
利用GPS水平速度场和现今小震活动分布资料,对金沙江断裂带活动特征开展分段分析,并对其地震危险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金沙江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性存在差异,北段活动性不明显,中段及南段表现出明显的右旋走滑运动,滑动速率分别为4.9 mm/a和5.5 mm/a,闭锁深度约为20 km;2)金沙江断裂带中段及南段存在应变积累,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3)从现今地壳形变资料分析,金沙江断裂带是控制川滇菱形块体运动的西北边界。  相似文献   
246.
董铭  苏怀  史正涛  明庆忠  何回丽 《地理学报》2018,73(9):1728-1736
100多年来,关于金沙江独特水系格局的形成历史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现代金沙江水系是古长江袭夺古红河上游发展过来的。红河海底扇5.5 Ma泥沙供给中断被认为与这一袭夺事件有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与这一时代相匹配的地貌证据。最近在金沙江金江街段找到了多达8级的河流阶地序列,ESR测年结果显示这些阶地的形成年代为1.07 Ma、0.70 Ma、0.65 Ma、0.51 Ma、0.47 Ma、0.44 Ma、0.30 Ma和0.18 Ma,结合GPS高程测量数据,推算最近1.0 Ma以来的河谷平均下切速率为147 mm/ka。以填充河谷地形为主要手段的古地形恢复结果(基于DEM数据)显示,古长江袭夺古红河上游形成现代金沙江水系发生在这一区域内海拔2000 m左右的古地形面解体之后,依照河谷平均下切速率外推,古地形面解体时代为5.5 Ma,即现代金沙江水系形成于5.5 Ma之后。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红河海底扇的资料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证据链,为重建现代金沙江水系格局形成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47.
大沙地二长花岗斑岩体位于北衙金多金属矿区南部,是矿区内勘查控制的7个主要富碱斑岩体中唯一的隐伏岩体。本文对大沙地岩体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发现大沙地岩体成矿表现出由岩体向外围地层依次发育斑岩型Cu-Au→矽卡岩型Cu(Mo)-Fe→热液脉型Au的矿化分带特征,显示出斑岩热液成矿系列特征。大沙地地区较万硐山主矿区相对发育Cu-(Mo)矿化类型而缺乏Au矿化,这可能与大沙地岩体的隐伏性及向深部富集Cu(44.7×10~(-6)~2254×10~(-6))、Mo(3.86×10~(-6)~24×10~(-6))等成矿相关微量元素的特征有关。大沙地二长花岗斑岩铅同位素相对变化较小,~(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在18.691~18.931、15.664~15.703和38.898~39.124之间。(~(87)Sr/~(86)Sr)i含量在0.70753~0.70852之间,ε_(Nd)(t)变化于-6.87~-8.60,Nd同位素二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DM2))为1.4~1.5Ga,综合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包括大沙地岩体在内的北衙富碱斑岩还具有与滇西地区始新世钾质酸性岩中的角闪岩捕掳体相似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推测富碱斑岩岩浆可能源自角闪岩相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扬子西缘青藏高原主碰撞向晚碰撞过渡阶段(40~26Ma)挤压转换应力背景下,由地体斜向碰撞形成的金沙江-红河大型走滑深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则控制了富碱斑岩岩浆的上升和侵位。  相似文献   
248.
本区的Mg-Fe云母是富镁黑云母及金云母,MF>1.35,[Mg/(Mg+Fe3++Fe2++Mn)]>0.65,[(Fe3++Fe2+)/(Fe3++Fe2++Mg)]<0.4,属于富镁、富碱、高硅、贫铁类型云母。根据Mg-Fe云母的成分及形成的物化条件,表明其寄生岩石属于富碱,浅成一超浅成的幔源岩石。  相似文献   
249.
青海省通天河发现蛇绿岩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6—7月,我们在青海省玉树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时,在直门达西通天河边的尕拉发现了一个较好的蛇绿岩套剖面。蛇绿岩套虽已被强烈肢解、破碎、片理化,但其各组成部分基本具备,在通天河构造带上可作为一个代表性剖面。通天河—金沙江作为一个构造带在国内已得到了普遍承认和应用,近年来研究板块构造的学者甚至把它作为分隔南、北两大古陆的界线——板块缝合线;然而在这条带上除了张之孟等曾报导过得荣附近的蛇绿岩套外,特别在西部通天河一带至今还无正式的蛇绿岩套报导。因此,尕拉蛇绿岩套剖面的新发现,对通天河—金沙江带的蛇绿岩套特征、古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50.
依据卫星遥感影像研究结果综论西南三江地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通称三江地区.本课题属“西南三江地区大地构造问题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二级课题的卫星遥感影像研究部分,利用遥感研究成果综论和探讨三江地区的构造特征.使用的遥感资料是美国第四号陆地卫星影像磁带所处理1/100万和1/50万假彩色MSS图像,其图像质量较好.另在丁青—泸水地段还进行了计算机多功能的处理(成图6幅),效果亦较好.专题共作有卫星影像彩色图片19幅,编缩了相应比例尺的构造解译图(24幅).通过卫星影像的解译和研究,综论了三江地区断裂构造的总格局,由5条主干断裂(一级断裂)组成一个NNW向中部紧缩狭窄,而向北、南部撒开的“哑铃棒状”格局.与主断裂紧密相伴的还有约30条呈NNW—NW向展布的二级和三级断裂以及为数不少的、规模大小各异的环状—似环状构造、推覆构造.还有15条活动断裂分布其间,组成了一幅极为复杂多变,但内容又十分丰富的构造景观.本文不仅对三江地区总格局作了阐述,还分别对主干断裂、二~三级断裂、活动断裂、环状—似环状构造、推覆构造等的影像标志、展布特征及相互关系都作了探讨,并讨论了三江地区断裂构造格局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还对遥感技术手段及其各种资料对本区构造研究效果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