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41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236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0年   4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位于桂东北姑婆山复式岩体西南接触带的水岩坝锡钨矿田,其主要矿床在控矿因素上具有以构造控矿为主导因素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矿田内主干断裂的岩组运动学、动力学及变形岩石有限应变分析。对本区自地洼区阶段以来,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所造成的矿田构造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后.根据烂头山黑钨石英脉型矿床的特征,按脆-韧性剪切的原理,从递进变形的角度指出本区脉型矿床的成矿规律.模式和找矿方向,并提出该矿床为构控型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84.
钨,锡流—熔分配实验结果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龙  彭省临 《地质论评》1994,40(3):274-282
本文用实验确定了钨,锡在成分不同的花岗质熔体相与共存水热液体相的流-熔分配系数及其与介质溶液摩尔浓度间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钨,锡的分配行为明显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随体系的不同,D^V/L比与D^V/LSn大几倍至二十倍,钠和钾对钨,锡的流-熔分配行为的影响基本相同,而氟和氯对钨,锡的分配行为的影响相差甚远,花岗质熔体的主成分对D^V/LW和D^V/LSn有复杂的影响。利用这些结果探讨与花岗岩  相似文献   
85.
86.
脉钨矿床的多次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各期次岩体及其岩脉,矿脉间的穿载关系以及“两层矿化”等地质现象,结合有关稳定同位素,成岩与成矿演化关系等资料分析,表明伴随多期次花岗岩浆的侵入,相应地发育有多期次成矿作用,可概括出一个多次成岩与多次成矿的演化模式。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查明矿体分布和矿化富集的规律性,而且对指导大型矿床的寻找和评价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以南岭几个金属矿床为例,阐明含矿复式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入侵通道是否变动以及如何变动,影响到矿化分带特征。与单一入侵通道有关的岩浆-矿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而与多个入侵通道有关的岩浆-矿化,则水平分带较为显著。构造类型影响矿石类型和成矿系列中各矿床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提出了各矿床类型间的过渡性、重叠性和互补性,并认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88.
本文运用地洼成矿理论和构造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区内 F_1成矿断裂等的构造特征和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铀等成矿元素的不断累增富集的成矿作用过程.区内钠矿床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铀的预富成岩(形成铀源地质体)→断裂动力改造热液(热水)成矿→表生淋积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具有层控特征的多因复成铀矿床,从而为本区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9.
对东秦岭有色金属成矿带中典型矿床赋矿地层的地质地球化学剖面、岩性特征、沉积环境、钼(钨)元素含量、微量元素分布及钼与微量成矿元素相关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栾川群白术沟、三川、南泥湖、煤窑沟及官道口群龙家园等各组地层是该成矿带中主要控矿层位;滨海相及滞流较深相条件下沉积的陆源碎屑岩类平均含钼(钨)较高,赋矿地层富含钼(钨)可能与继承蚀源区太华群和熊耳群钼、钨高含量有关;钼与钨、锰成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铅或锌成负相关;东秦岭赋矿地层的直接标志是钼、钨平均含量均几倍到几十倍地高于它们在地壳中的丰度,该赋矿地层就是矿源层。并分析了主赋矿地层与非主赋矿地层中钼、钨的丰度,证实了矿化与含矿地层之间的内在联系。确认该成矿带中大型铝(钨)层控矿床之赋矿地层既是它们的矿源层,又是它们的围岩,这些含矿地层是形成东秦岭成矿带中大型、特大型钼、钨矿床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0.
碳氢钠石是一种无水碱金属碳酸盐矿物,最初发现于美国的绿河盆地。一九八二年,在我国河南省泌阳凹陷首次发现。该矿物的化学成分是Na_2CO_3和NaHCO_3,分子式是:Na_2CO_3·3NaHCO_3。该矿物晶体呈板状,无色透明,主要产在重碳钠盐组成的碱矿层中。经测试确定,该矿物属二轴晶负光性,主折射率:Ng=1.531,Nm=1.524,Np=1.435,2V=31.45°;晶胞参数:a=10.046,b=15.633,c=3.492,a=92°8′,β=95。42′,γ=108°34′;最强的粉晶衍射线有:3.70(35),2.97(100),2.67(41),2.213(60);主要的红外光谱吸收带是:2616,1692,1662,1359,1048,1018,839,677cm_(-1)。据碳氢钠石的产状和共生组合特征,该矿物产于富钠,高P_(CO_2)的碳酸盐型内陆盐湖,是较高温度条件下快速蒸发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