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1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2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安徽铜陵地区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22.
铜陵地区硫化物矿床均赋存于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海相碳酸盐岩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中,受东西向基底隐伏深断裂带和印支期北东向盖层构造控制。燕山期中性—中酸性岩浆侵入上述岩层和有利空间时,使成矿物质活化、富集而形成有工业意义的同生沉积后改造矿床。控矿岩体中主要造岩矿物斜长石牌号与所形成的矿种有明显的专属性。当斜长石多为中长石,An 值在35~47之间时有利于形成硫铁矿矿床;当An 值减小,以更—中长石为主时,有利于形成铜-硫型矿床;当An 值近于30或低于30,即以更长石或更—钠长石为主时,则有利于形成以铜为主的矿床。  相似文献   
23.
凤凰山花岗闪长岩是铜陵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约10 km2,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位于该岩体西北角的朱家山附近ZK66钻孔揭示,岩体超覆于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之上.除在浅部见到花岗闪长岩之外,深部主要见到晚泥盆世-二叠纪地层.特别是在石炭纪大理岩中见到辉绿岩和花岗斑岩,其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04 Ma和132 Ma,证明本区存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而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能持续到132 Ma.晚石炭世辉绿岩的发现,说明该时期海底是一种拉张环境,海底喷流作用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为该时期形成大型矿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欧阳南 《矿产与地质》2010,24(6):481-484
通过近年矿山采矿、探矿工程和深部物探工程所揭露的地质信息,结合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构造,对矿区狮子山岩瘤及Ⅳ号矿体重新认识,进一步探讨狮子山岩瘤及Ⅳ号矿体深部找矿前景,从而指导矿山开采,并为矿山深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是一种固体微区分析新技术。用该技术来分析矿床中硫化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可以为研究成矿流体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勘探提供有关的科学信息。文中以安徽铜陵矿集区内新桥Cu-Au-S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具有沉积特征的胶状黄铁矿(PyⅠ)、具有变形重结晶和热液叠加作用特征的细粒他形黄铁矿(PyⅡ)和具热液成因特征的中—粗粒自形黄铁矿(PyⅢ)3种类型。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PyⅠ中相对富含Ti、Co、Ni、As、Se、Te;PyⅡ继承了PyⅠ中富含Ti、Co、Ni、As、Se、Te、Bi的特征,同时还含有不均匀分布的少量成矿元素(Cu、Pb、Zn、Au、Ag);PyⅢ中成矿元素Cu、Pb、Zn、Ag、Au以及Bi元素的含量较高,Co、Ni、As的含量较低。在元素赋存状态方面,Co、Ni、As、Se和Te均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了黄铁矿的晶格中;Bi在PyⅡ中主要以含Bi矿物的微细包裹体形式存在,而在PyⅢ中的Bi还部分取代了Fe而占据了晶格;Cu、Pb、Zn、Au、Ag这些成矿元素中,Cu和Zn分别以黄铜矿和闪锌矿的矿物包裹体存在于黄铁矿中;PyⅡ中所含的少量Au、Ag,可能分别以自然金和自然银的形式存在,而在PyⅢ中Au可能主要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Ag除了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以外还可能赋存于黄铁矿中含铋的矿物包裹体内;Pb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的方铅矿或含铋矿物的包裹体中。在综合分析黄铁矿的结构形态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基础上认为,PyⅠ型黄铁矿可能形成于前人提出的晚古生代海底沉积或喷流沉积环境,PyⅡ和PyⅢ型黄铁矿分别形成于中生代区域构造变形-热液叠加改造的过渡环境和热液环境,PyⅡ和PyⅢ的形成时间相近。新桥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沉积或喷流沉积期和燕山期热液期,胶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沉积成矿期,而矿床中成矿物质Cu、Pb、Zn、Au、Ag等主要来自燕山期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6.
铜陵矿集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Cu-Au-Fe-Mo成矿带中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凤凰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个典型的夕卡岩型铜矿床。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凤凰山铜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测定,获得了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39.1±2.4~142.0±2.2Ma,等时线年龄为141.1±1.4Ma,与矿区内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144.2±2.3Ma)相吻合,也与铜陵地区其他矿田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可能为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成矿响应。  相似文献   
27.
杨北寨铜矿、施村金矿位于湖区,可利用的工作方法手段有限,找矿难度大。通过将以往所取得的两矿区片段地质资料的结合,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和与相邻的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找矿思路,进行预测定位,并经有效可行的物探方法再对比论证,优化设计方案。施工首孔于相应的设计部位打穿五通组顶板,各预测主要见矿部位均见矿体;其后的验证又获得很多重要发现:深部发现花岗闪长斑岩岩体、斑岩型钼矿化及赋存于不同部位的铜多金属矿化。经再次与相邻矿集区铜陵狮子山等矿田对比研究,认为杨北寨矿区具"多位一体"矿化特征,找矿潜力大,提出新的找矿思路,进行了新的预测定位;同时对池州其他地区的找矿也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28.
花垣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与雪峰(江南)造山带的过渡部位, 是湘西-鄂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狮子山铅锌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来湘西-鄂西成矿带矿地质勘查的重大进展之一, 该矿床位于矿集区中部, 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展布, 与地层产状一致, 直接容矿围岩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下段第三亚段藻灰岩, 矿体与围岩界线截然, 伴有方解石化等热液蚀变, 矿石矿物成分相对简单, 主要为闪锌矿, 少量方铅矿和黄铁矿.采用全溶方法和流体包裹体淋滤法对该矿床主成矿期的闪锌矿及其残渣进行Rb-Sr等时线法定年, 获得矿物相+残渣相的年龄为410±12 Ma(MSWD=2.20), 地质时代为早泥盆世, 明显晚于赋矿地层的时代.据此认为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加里东运动后构造伸展引起的盆地流体运移有关.该年龄对于整个花垣矿集区的铅锌成矿时代具有同样约束意义.闪锌矿+残渣的Sr初始值(87Sr/86Sr)i为0.709 16, 高于赋矿围岩, 与上覆寒武系白云岩地层的87Sr/86Sr值相近, 表明矿床形成时有来自上覆地层物质的加入.结果表明, 采用闪锌矿Rb-Sr等时线定年方法通过单矿物及其残渣相互约束, 可以有效确定成矿时代.   相似文献   
29.
30.
安徽铜陵胡村南铜钼矿床流体成矿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村南铜钼矿床是在安徽铜陵铜(金)矿集区中发现的第一个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钼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文章对该矿床进行了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的流体成矿过程。胡村南铜钼矿床流体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高温气成热液期、中高温热液期和低温热液期3个成矿期。高温气成热液期发育钾长石化和矽卡岩化,中高温热液期发育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绢云母化,而低温热液期主要发育碳酸盐化。其中,中高温热液期为主要矿化期,形成辉钼矿和黄铜矿等多种硫化物网脉。高温气成热液期矿物中发育富液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中高温热液期矿物中也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但可见少量的富气相包裹体,低温热液期矿物中只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高温气成热液期经中高温热液期到低温热液期,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从435℃以上,经203~458℃,降低到156~276℃;盐度w(NaCleq)从14.0%~64.9%,经4.6%~47.5%,降低到1.0%~15.5%。成矿流体在其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不混溶作用和沸腾作用。不混溶作用发生在气成热液期,使成矿流体中的成矿元素大量富集。沸腾作用发生在中高温热液期,导致成矿流体中的成矿元素卸载而沉淀出大量金属硫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