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4篇
  免费   1503篇
  国内免费   1627篇
测绘学   258篇
大气科学   702篇
地球物理   1296篇
地质学   5443篇
海洋学   678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44篇
自然地理   30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330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282篇
  1996年   248篇
  1995年   216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73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8篇
  1972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4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印度西大陆边缘外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和浅层剖面都揭示了在内陆架上有空白反射、反射波终断与渗流相伴生的形式出现的声学屏蔽特征的存在。这些屏蔽现象揭示了富含气体沉积物的存在。在外陆架-中陆坡地区,那些麻坑地形及上覆水体中突出的羽状流都清楚地表明有气体从陆坡沉积物中渗流出来,而正是这种渗流反映了源岩的存在。地震剖面也揭示了中-下陆-陆隆地区存在着似海底反射波(BSR),同时推测认为存在着气体水合物。BSR大约出现在海底之下300-600ms(TWTT)、水深525-2200m的范围内,它们偶然地呈不连续特征。在BSR之上同样也可以见到清楚的反射空白区及声学空白带。相反,杂乱/或散射的双曲线反射波则出现在BSR之下,这可能是富含气体沉积物存在的一种反映。褶皱、底辟构造及断层均存于陆坡-陆隆区,它们可能成为流体及甲烷气体从深部向上运移的通道及圈闭。  相似文献   
52.
ODP164航次期间,在布莱克海岭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在海底200mbsf至450mbsf海底似反射层(BSR)之间。在横跨BSR的深度里,没有出现沉积间断。只是BSR层受到了Cape Fear盐底辟(一种刺穿构造)的干扰。在该地区,自生碳酸盐矿物(白云石、菱铁矿)少量的出现在沉积物中,仅占几个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53.
为了分析海洋水体垂向水流紊动及紊动交换情况而采用了一维的海洋边界层模型(Mellor-Yamada)并利用数值实验的方法对悬沙、盐度、温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原模型未将悬沙考虑在内,本文试将它引入进去探讨由于它的存在对紊动混合特性的影响。2000年4月,Mellor将最初的模型引入了依赖于Richardson数的紊动动能耗散率。本文通过比较具有悬沙和不具有悬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温度和盐度垂向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讨论由于悬沙的存在所引发的密度层化对紊动混合作用的影响,并发现悬浮泥沙抑制了部分模拟时间的紊动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54.
55.
利用笔者建立的描述河口陆架水相互作用的层化模型作进一步分析可以证实,河口偏转临界值随泄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因而作为背景场的苏北沿岸流虽然不能在冬季改变长江冲淡水固有的右偏趋势,却有可能在夏季诱导冲淡水左偏,进而由于长江口右侧海盆地形感应闭合的逆时针环流,它迫使冬季右偏的冲淡水更靠近岸边,诱导夏季左偏的冲淡水流线畸变,有平行于海水等深线的趋势,这一结论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6.
用钙质超微生物地层学确定夏威夷考爱岛以北200英里,舒曼海山铁锰结壳内不同层次的年龄和生长速率.这项工作是利用不同地球化学指示物重现结壳古海洋历史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7.
渤海环流与输运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的风和温度层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而其环流与输运亦有明显的季节信号,以季节平均的海面气象条件和开边界的潮波系统驱动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型-HAMSOM,模拟了渤海冬、夏了的总环流,渤海环流冬强夏弱,表层风漂流常被下层逆风流所补偿,深度平均环流,即水柱内的输运,流型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在渤海中部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辽东湾项有一个顺时针流涡,阻碍了湾顶水与外海水的交换;夏季则为一个大的贴岸的顺时针流环,内嵌许多局地涡旋,这些与渤黄东海海洋水文图集中给出的多年观测的环流基本相同,同时也被水文要素分布及耐盐浮游动物的出现所佐证。风的季节变化决定了渤海大部分海区、特别是海峡附近环流的季节变化,但辽东湾东岸众多的岬角涡旋却不随季节变化,因为它们是由潮波系统与岬角岸型变化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58.
饵料中添加锰对中国对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在以花生饼、鱼粉、玉米粉和麸皮为基本原料,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锰所配制的人工饵料饲喂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对其增长、增重和存活率均无明显的影响,但添加适量的锰对其肝胰脏申的羧肽酶A具有激活作用。据此认为,利用上述原料生产的配合饵料可以不添加锰,但饵料中即使含锰量较高,对对虾的生长、成活也没有害处。  相似文献   
59.
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是体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一个侧面。在布莱克海岭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区域里(ODP994#、995#、997#)就利用这点来评价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三个独特的成岩分带:(1)在上部20mbsf (bsf:below seafloor,海底以下深度)处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没有显示成岩作用的存在。这个区域的方解石FOC和8180值(PDB)反映了海相碳酸盐的特点,是与海水平衡的条件下沉淀形成的;(2)在20mbsf和100mbsf深度,方解石的FOC值明显呈现负数(低至-7.0‰),自生白云石较普遍可见(2—40wt%),δ^13C值在3.6‰~13.7‰之间;(3)在,100mbsf以下,白云石从含量丰富减低至微量分布,而分散状的菱铁矿成为主要出现的矿物。菱铁矿的δ^1C和δ^18O值分别在5.0‰~10.9‰、2.9‰~7.6‰之间变化。把溶解无机碳(DIC)的δ^1C剖面分布特点和孔隙水的浓集梯度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和δ^18O值对比,我们发现,自生碳酸盐矿物在一个独特的深度区域里形成,呈带状分布。在20mbsf深度及以下,无机碳的δ^13C DIC出现最小负值(≤-38‰)、方解石白云石出现δ^13C负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孔隙水碱度的增加、硫酸盐的亏损和孔隙间Ca^ 2 、Mg^ 2 离子的减少一起发生的,这表明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白云石的形成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开始(21mbsf左右)而在100mbsf附近深处大量出现。菱铁矿的形成很显然是在120~450mbsf之间发生,这个区间在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物区域内和上部(赋存区域200—450mbsf)。菱铁矿的δ^13C和δ^18O值从它们出现的薄层一直到沉积物底部都几乎一致。然而,现在孔隙水中的δ^13C DIC仅仅与120~450mbsf间的菱铁矿的δ^13C值相似。此外,从菱铁矿中计算出来的与之平衡的δ^18O值与120~450mbsf区段处菱铁矿的δ^18O测量值很好地匹配起来。该区段以高碱度(40-120mm)、低Ca^ 2 、Mg^ 2 浓集度为特征,这符合菱铁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60.
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较详细地综述了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过程与规律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包括:混合和层化过程的分布规律与季节变化特性,采用水温垂直剖面自相关函数的半经验预报模式,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数值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