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327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生长序列与盆山转换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效松 《地球学报》1996,17(1):41-53
碳酸盐作为盆地堆积物整体的一部分,剖析达到碳酸盐清水环境的先决条件、保持条件和中止消亡条件就可判别盆地中碳酸盐沉积与其他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恢复盆地性质、演化历史和盆转山的过程。碳酸盐生长的4个边界条件:碳酸盐生长的基座、碳酸盐沉积前后的转换面、碳酸盐生长序列的内部结构和碳酸盐中止和消亡方式、不同板块部位的盆地和盆转山过程,这4个边界条件均不相同。在被动大陆边缘转为前陆盆地过程中,碳酸盐生长发育的4个边界条件也随之而变化。其过程为:早期裂谷充填;晚期裂谷、碎屑岩陆架形成;碳酸盐陆架;热沉降和镶边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112.
广西晚二叠世合山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根发  温显端 《现代地质》1995,9(1):119-126,T001
晚二叠世合山组总体上是在低能的浅水局限台地中沉积下来的,由于海平面下降,局限台地露出水面,发生泥炭沼泽化,堆积泥炭.根据沉积学特征、生物组合类型及岩石组合类型,在合山组中识别出4种微相类型:单粒度基底型、双粒度单模式型、双粒度双模式型、过渡类型和7种沉积相:滨岸平原沼泽-泥炭沼泽相、潮上沼泽-泥炭沼泽相、潮上相、潮间-潮上沼泽-泥炭沼泽相、潮间相、浅水潮下相、较深水潮下相.  相似文献   
113.
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矿床不是海水直接沉淀的产物,而是多因素多阶段复杂过程的产物,工业矿床是最后阶段物理富集的产物。沉积成矿受沉积环境及地质背景的制约,它们左右着矿床的时空展布规律。造山、造陆特别是造海运动左右着成矿域、带的展布和结构,导致不同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模式。在浪基面以上形成具碎屑结构的层状矿床,在浪基面以下,经深埋成岩作用形成成岩矿床和由变热了的承压的含矿地层水入侵而形成的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14.
贵州东部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学及台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贵州东部丹寨一三都中上寒武统两个碳酸盐岩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及8个体系域,并认为由于构造升降运动,两露头剖面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该区台地类型由中寒武统的缓坡型陆棚演变成上寒武统的镶嵌陆架型台地。研究表明,自中元古宙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由洋壳过渡到陆壳的演变过程,体现在该区自中寒武世至晚寒武世由广阔的坡缓底平的广海陆棚沉积,转为台地(斜坡)-广海(盆地)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5.
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记录的海底扩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南海4个碳酸盐台地及其淹没事件的分析来阐明南海海底扩张的演化史.南海碳酸盐台地出现在最大海底扩张期,淹没事件出现在海底扩张和地壳下降速率进一步加快时期,因而它记录了海底扩张的阶段性和不均一性.南海共经历了早中新世晚期(距今17±0.5 Ma)、晚中新世早期(距今10.0~8.2 Ma)和上新世早期(距今3.4~3.0 Ma)等3次大的淹没事件,表明南海经历了3次大的海底扩张,短暂淹没事件是与海底扩张有关的各种地质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6.
贵州高原岩溶台地红色风化壳的物源辨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高原岩溶台地上广泛分布着相对均一(通常3~5m)的红色风化壳,是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岩溶台地红色风化壳的成因及其物源长期存在争议。作者最近在黔西、黔中、黔北和黔东等地选取了数十个岩溶台地垄岗之上红色风化壳剖面,运用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首次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物质来源及成因,认为它们与下伏基岩有明显的继承性,是碳酸盐岩中酸不溶物原地风化残积的产物。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往往没有明显的半风化过渡带,剖面主体由成分均一的全风化土层构成,仅在土层之下有数厘米到十多厘米厚的碳酸盐岩岩粉层出现,岩-土界面清晰、突变。但一些风化壳中偶尔可见原岩中的风化残余物,如花  相似文献   
117.
汾河流域地貌发育对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由于构造运动及气候变化,在汾河流域系列盆地中无论是地貌还是沉积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根据对系列盆地中普遍发育的三级冲湖积台地的成因分析,发现发生于0.76MaBP,0.55MaBP及0.13MaBP的3次大幅度区域构造抬升是导致古湖盆湖退,三级台地形成的根源,根据对太原盆地东南边缘的一台地-洪山台地湖积层的分析,发现在相邻两次构造抬升之间的构造相对稳定期,气候变化完全控制着湖盆的演化,由第四纪气候的干湿变化对象太原盆地这样大的湖盆,一般只引起不大于4.5m的湖面升降,与构造抬升引起的湖面变动相差甚大,作为影响河湖地貌发育的2个主导因素,构造运动是主要的,气候变化只是在构造稳定期才突出地显示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8.
在涠洲岛地貌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海蚀基岩台地和海蚀残丘与相近似的地貌单元之间的差别,最后探讨了海蚀基岩台地和海蚀残丘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地貌等级。  相似文献   
119.
本文通过对广西晚二叠世古构造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与煤盆地含煤地层及其含煤性的分析,探讨了其聚煤作用的控制条件。认为广西晚二叠世成煤环境,在古构造上聚煤主要场所是构造沉降带,而断陷带仅在其中局部隆起区;在沉积相上主要含煤岩系产于碳酸盐台地潮坪—浅滩相带中,至于滨岸陆屑滩相带、半局限台地相带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带中仅局部含煤;不同岩石组合及煤层顶底板特征反映了成煤条件的差异。还指出了相区的划分为今后煤田地质研究和找煤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0.
通过沉积相分析,本文将南羌塘扎仁地区晚侏罗世索瓦早期划为碳酸盐台地和河口砂坝两种沉积环境,对深化研究区该期岩相古地理研究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