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3篇
  免费   2374篇
  国内免费   2694篇
测绘学   442篇
大气科学   1429篇
地球物理   2021篇
地质学   9527篇
海洋学   429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223篇
自然地理   2082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26篇
  2022年   538篇
  2021年   593篇
  2020年   424篇
  2019年   591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441篇
  2015年   514篇
  2014年   898篇
  2013年   664篇
  2012年   785篇
  2011年   885篇
  2010年   770篇
  2009年   785篇
  2008年   866篇
  2007年   611篇
  2006年   646篇
  2005年   586篇
  2004年   491篇
  2003年   610篇
  2002年   538篇
  2001年   479篇
  2000年   359篇
  1999年   355篇
  1998年   349篇
  1997年   281篇
  1996年   348篇
  1995年   325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从洛杉矶地区地震实验计划说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简要介绍了美国洛杉矶地震实验计划(LARSE)的研究目的、科学思路以及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受LARSE计划实践的启发,文章对我国即将开展的城市活断层探测研究思路提出了几点科学认识:①进行深浅活动构造相结合的探测,建立直到震源深度的活动断裂立体图像;②实施折射/反射相结合的综合性探测,发展高分辨折射技术,弥补数百米-数千米深度范围成像的不足;③重要的活动断层常常具有一定的规模,在空间上构成复杂的构造格局,因此,活断层探测不能局限在城市,而应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进行。  相似文献   
292.
新疆天山地区地貌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投影覆盖法和投影覆盖概率对新疆天山地区不同构造地貌类型进行了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标度范围内,不同地貌区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度域分形,分维值总体上呈现出高山区>中低山区>盆地区特点,多重分形谱Dq的形态和值域范围也表现出不同特征。研究认为,地貌表面的分维值与地貌形成的内外力地质作用方式和强度密切相关,并提出5-6km的尺度可作为地貌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作用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293.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多年水氡观测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敏  蓝陵  李艳萍 《内陆地震》2003,17(3):259-267
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1980—7.001年的水氡观测资料进行全时域扫描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300km范围内Ms≥5.0的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挑选出观测资料中异常时段,用地震预报效能评价评分的方法对水氡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94.
美国西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家和地区地震动区划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区域地震动衰减规律的确定是重要环节,而借用法是目前常用的建立区域地震动衰减的方法。我国借用法通常都把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地区,但一般都采用调整美国学者已有烈度衰减规律的办法确定美国西部烈度衰减规律。本文讨论美国西部已有烈度衰减规律,并直接采用美国西部烈度调查资料建立烈度衰减规律,结果可供我国工程地震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95.
攀西微古陆块的变质演化与地壳抬升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士进 《中国科学D辑》2003,33(11):1037-1049
攀枝花-西昌(攀西)微古陆块是扬子陆块西部最古老的地体. 代表其下地壳的岩石为中基性麻粒岩, 相应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1186~1128 Ma. 在地质年代方面, 麻粒岩的形成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中各微古陆块汇聚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麻粒岩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时代为877~825 Ma, 在时间上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时代相吻合. 40Ar/39Ar和FT年代学研究表明, 自新元古代中至中生代, 古陆块的地壳垂直运动演化历史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刚性地体的缓慢抬升过程. 新生代,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使青藏地块迅速隆起, 后者又向东作侧向挤压运动. 受此影响, 攀西微古陆块也快速抬升, 使得麻粒岩结晶基底最终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296.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   总被引:86,自引:6,他引:86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历史地表破裂型地震的空间分布、主干活动断裂和次级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等,川滇地区可划分出4个一级块体:马尔康块体(Ⅰ)、川滇菱形块体(Ⅱ)、保山-普洱块体(Ⅲ)和密支那-西盟块体(Ⅳ)等;受次级北东向断裂的切割,川滇菱形块体(Ⅱ)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Ⅱ_1)和滇中(Ⅱ_2)2个次级块体,保山-普洱块体(Ⅲ)包括保山、景谷和勐腊等3个次级块体(Ⅲ_1,Ⅲ_2,Ⅲ_3)。通过断错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厘定了川滇地区各级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裂的基本类型和长期滑动速率值;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块体的运动状态,并讨论了变形协调性问题,指出川滇地区各级块体运动是平移、转动和隆升等3种基本运动的复合或叠加,其中马尔康块体、川西北和滇中两个次级块体南东向或南南东向平移速率1~5mm/a,顺时针转动角速率1.4~4°/Ma,隆升速率1mm/a左右;保山-普洱和密支那-西盟两块体也发生过大规模的顺时针转动.它们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印度板块北移引起板块边缘或内部变形局部化和差异运动的应交响应。由于存在横向活动逆断裂带对东向或南东向平移分量的吸收和转换,青藏高原物质的向东逃逸量或挤出量是有限的,为“叠瓦状道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  相似文献   
297.
确定咸淡水界面的位置是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天然条件承压含水层而言,含水层顶板向海底延伸的距离直接影响了咸淡水界面的位置,它可以通过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潮汐效应信息来确定。考虑到咸淡水之间密度的差异,建立了山东省夹河中下游地区滨海含水系统地下水三维变密度潮汐效应模型。通过反复对比潮汐效应观测中的地下水水头波动与模型计算出的水头波动,确定了滨海承压含水系统的海底边界。同时,也初步估计出海区与近海陆区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298.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NO3-N深层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长期试验资料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系统中施肥、作物、降水、耕作措施以及土壤类型和特性对产生土壤NO3-N深层积累的影响.分析发现,氮肥的过量施用和400~800 mm降水量偏低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NO3-N积累在100~300 cm土层的主要因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NO3-N深层积累显著增加;氮磷配施有助于降低其积累量.不同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也是影响NO3-N深层积累的因素,作物之间的轮作方式会有效降低NO3-N深层积累;休闲期种植合理植物可有效降低NO3-N深层积累.NO3-N深层积累主要产生在质地较重的土壤上,带正电荷粘土矿物对NO3-N吸附是导致热带土壤中NO3-N积累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深层积累NO3-N的生物有效性、迁移变化机理、与作物根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土壤性状和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9.
坝上地区位于北京北部、内蒙高原南部,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环境反映非常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最理想的地区。该区距京、津逾200km,又是京、津地区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位十分重要。该区人少地多,土壤中很少施用化肥、农药,养分分析数据更趋于客观。历史上坝上地区主要是游牧区,仅有零星的农区分布。解放后该区土地利用有过几次大的变化。1949年时该区有耕地550万亩1),天然草场1300万亩,并且有达千亩、万亩大片的草场。20世纪60年代,围场县建设150万亩人工林区。  相似文献   
300.
兰州地区冬季非尘暴降尘通量初步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黄土高原上冬季非尘暴条件下的大气粉尘,主要由来自黄土物源区的远源粉尘和黄土高原本身的近源粉尘共同组成。它们各自的贡献如何,以往的研究均未做过明确的讨论。由于前者的浓度及其相应的降尘通量在较小空间内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而后者则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个小区域内不同地点降尘通量的比较和分析来推断其贡献的大小。若各点的通量均很接近,则当地的大气粉尘应以远源输入为主,而来源于本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很小,或者近源的大气粉尘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是很均匀的;若各点的通量相差悬殊,则表明本地来源的粉尘对总降尘通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由各观测点中的最小降尘通量还可以近似了解远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