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11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通常认为黔西南和黔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之下的一套陆缘碎屑岩地层,是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冰盖发育鼎盛时期大幅度海平面下降期间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冰川是由多次不连续的冰川事件构成的。因此恢复该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地层的形成环境和堆积过程,探讨其成因与冈瓦纳冰川发育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查明了黔西南地区该套陆源碎屑岩的地层厚度和砂泥比值空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碎屑岩发育最好的普安龙吟剖面开展沉积体系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沙子塘组主要是碳酸盐沉积体系,龙吟组和包磨山组主要为浅海陆棚三角洲沉积体系,梁山组以滨岸陆源碎屑沉积体系为主;二叠纪早期黔西南地区的陆棚相泥岩形成于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间,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海平面晚期高位域期间,而不是形成于冈瓦纳冰川增长期间的低位域沉积。冈瓦纳冰川的推进和消融是龙吟剖面二叠纪早期地层发育样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2.
类脂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环境研究,但是在东海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选取东海陆架区的DH5-1岩芯进行类脂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各种类脂生物标志物的沉积通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陆架区近150a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变化。结果表明:(1)DH5-1站位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在过去80年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在过去近百年有甲藻比例升高,硅藻比例降低的趋势,而颗石藻比例在低值范围波动;(2)用于指示生活污水污染的两种指标(粪醇含量,粪醇/(粪醇+二氢胆固醇)比值)的值都很低,表明近150a来此站位基本未受人类生活污水污染;(3)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在1970年前是增加的,1970年后输入减少,陆源有机质指标TMBR指示近150a来陆源输入相对海源是减少的。DH5-1站位生产力的提高可能与长江冲淡水营养盐的增加和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有关,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近年来冲淡水的Si/N降低有关,研究区域40年来陆源有机质相对比例的减少主要与人类建坝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3.
天然环境中的木质素仅来源于陆生维管植物,不存在于海洋生物体中,且在环境介质中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抗降解能力,因而是一种良好的陆源有机物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已在土壤、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木质素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果,简述了木质素分析方法,讨论了木质素在有机物溯源和重建古环境等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4.
南海湖泊沉积物中的陆源粉尘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于南海西沙东岛"牛塘"的湖泊沉积柱(DY6)进行元素、粒度、显微成像、扫描电镜及场发射能谱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沉积柱中的含量远高于3个主要沉积端元(珊瑚砂、鸟粪和植物),具有外源的特征,在Ti和Al的高值层位中存在较多不溶于酸的粉尘颗粒,与春季合肥地区收集到的北方风尘颗粒形貌特征相近,粒径相对较小,也与季风携带沉降于朝鲜半岛和南海北部海域的风尘形貌相似;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粉尘颗粒物成分以硅酸盐岩和石英为主,很可能是东亚冬季风携带下源自亚洲大陆的沉积;沉积物中Ti和Al的含量变化可以用于指示历史时期南海中北部海域陆源粉尘颗粒的沉降通量。  相似文献   
135.
应用多重PCR技术对肠杆菌铁代谢相关毒力基因fhuA、irp2、sltA和sodB进行同步检测, 研究宁波沿海陆源排污口人畜共患致病菌群落结构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分布差异及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趋势。通过16S rRNA 基因的PCR扩增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析技术, 研究了东海重要陆源排污口的细菌群落多样性; 建立肠杆菌铁载体外膜受体蛋白fhuA、铁调节蛋白irp2、类志贺样毒素sltA、含铁超氧物歧化酶sodB基因多重PCR体系, 并用该体系检测铁代谢相关毒力基因在陆源排污口的分布情况。2011年3、5、8、10月份, 在宁波沿海陆源排污口中共分离纯化1000余株、98种细菌,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它们分属于4个门5个纲13个科21个属, 其中?-变形杆菌纲(67株, 68.4%)和芽孢杆菌纲(16株, 16.3%)分别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中主要纲。98株细菌中, fhuA+irp2+sodB+基因型检出率为35.71%; fhuA+irp2+ sltA+的基因型检出率为25.27%; irp2的基因型检出率为13.19%; fhuA基因型检出率为12.09%; fhuA+ irp2+ 基因型检出率为9.89%; sltA+sodB+基因型检出率为8.79%; fhuA+irp2+sodB+sltA+基因型检出率为8.79%。  相似文献   
136.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具有明确的陆源及海源端元值。BIT指标是基于陆地土壤厌氧细菌生标Branched GDGTs与泉古菌生标Crenarchaeol的比值,TMBR指标是基于陆源高等植物生标和海源藻类生标的比值。本文利用C/N、BIT和TMBR指标,对济州岛西南泥质区DH11站位过去一百年以来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总有机碳(TOC)、陆源和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近50a来,该站位的总有机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沉积通量(Mass Accumulation Rates,MARs)一直在增加。C/N指标通过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陆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在0.22~0.30之间,BIT与TMBR指示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分别在0.05~0.11,0.08~0.22之间,所得相对贡献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指标的指示意义不同造成的。3种指标的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海源有机质在沉积有机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1950s开始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海源有机质沉积通量增加的比例大于陆源有机质,这可能是由东亚季风、黑潮、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7.
何起祥 《第四纪研究》1992,12(2):163-163
中国周围的海是被岛弧分隔的陆缘海。通过海峡通道与外海相连接。当冰期海平面降低至海峡通道以下时,有限的盆地将被陆源沉积物所充填,如在湿润条件下的湖相沉积物或含煤的沉积物,或在干旱条件下的蒸发岩或风成沉积。当间冰期海平面上升超过海峡通道时,海水迅速注入盆地,覆盖大片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海侵是快速的,并且可以分成若干幕。  相似文献   
138.
根据河北平泉地区中元古代高于庄组和杨庄组中21件岩石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在纵向上的演变规律不明显,但各种元素含量在岩石地层界线均有明显变化,表明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划分沉积地层的标志或对已划分的地层界线进行优化.此外,据w(CaO)/w(MgO)值、w(Ca)/w(Ca Fe)值、w(Sr)/w(Ba)值及V、Pb、Co、Ni和Ti等元素特征分析,高于庄组与杨庄组的沉积环境有极大的差异.高于庄组为远岸深水海洋环境下的沉积,陆源碎屑供应匮乏;而杨庄组为干热气候下的近岸海洋环境沉积,具有较多的陆源碎屑物质供应.  相似文献   
139.
中国西北侏罗系烃源岩中生油组分和成烃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北侏罗系烃源岩中生油组分和成烃作用王飞宇何萍赵长毅(石油大学,北京102200)(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关键词生油组分成烃作用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西北侏罗系烃源岩中国西北侏罗系煤系地层作为油源岩正日益受到重视。在吐鲁番盆地[...  相似文献   
140.
朱桂海 《沉积学报》1989,7(1):117-125
近年发展起来的三维全扫描荧光光谱主要由硬件PE650-40荧光分光计,PE-3600数据站和PE-660打印画图机和专用“SCANR”软件组成.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在220-600nm范围内进行全自动,交替,连续地扫描,以发射/激发波长和荧光强度的三维全扫描荧光光谱图,以及它们的等高线图来描述测量结果,用该项新技术研究东海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炷浓度和它们的环数分布特征,还讨论了具有典型陆源高等植物特征的苝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长江入海陆源物随远离河口递减,在东经123°以西附近出现最高浓度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