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0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406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1637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81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28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栾川县近4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0年栾川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栾川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栾川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和平均湿度呈下降趋势,光照呈增加趋势;降水的年变化趋势与气温年变化之间,有气温偏低时期降水偏多、气温偏高时期降水偏少的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72.
利用1960~1999年全国600个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的夏季降水总量年际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应用功率谱诊断方法提取了夏季各月降水的振荡周期。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与少的年份,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其上空的水汽变化以及水汽输送量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的年份,其上空为较为明显的水汽辐合;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其上空为明显的水汽辐散。选取多雨年(1982年)及少雨年(1997年),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73.
宋艳玲 《气象》2005,31(5):94-95
2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南方部分地区出现持续低温阴雨雪寡照天气;江南及福建等局部出现暴雨及山体滑坡等灾害;滇、新等地局部发生雪灾;华南中南部、云南南部持续少雨雪,旱情持续或发展。月平均气温,全国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低,湘、鄂、黔等地的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冰冻灾害。  相似文献   
74.
以植被指数0.12为指标看我国的荒漠化与草原界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通过对荒漠化描述指标和方法的讨论,最后用植被指数(NDVI)作为描述荒漠化的指标,定性讨论了我国荒漠化和干草原区域近10 a的变化。结果表明,NDVI可以用来作为荒漠化特征的指标,NDVI的0.12线大致与200 mm降水量相对应。近10 a,我国的荒漠化在1998年以后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75.
中国大陆现代降水表现出若干长期变化特征,对现代降水趋势性变化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很好了解。结合多种资料分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大陆近几十年降水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初步认识:① 现代降水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全国平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增加或减少的长期变化,但强降水事件频率和降水量出现明显增多,而小雨事件特别是痕量降水事件显著减少。② 再分析资料表明,最近几十年全国水汽净收支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际观测资料显示近地面和对流层中下层空气比湿或大气可降水量出现较明显上升趋势。③ 代用资料序列分析显示,全国大部地区近几十年降水变化仍处于晚近历史时期正常自然波动范围内;近百年观测的降水量序列也表明,黄淮海地区降水具有多重时间尺度相互叠加作用特点,低频自然气候变异的影响信号有清晰表现。④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全国或东部季风区现代降水变化影响的信号,目前仍难以识别;区域性近地面风速减弱导致的雨量观测系统偏差以及大范围气溶胶浓度增加,可能是东部季风区大多数台站观测到的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和小雨频率显著减少的两个重要原因。⑤ 主要与城市化影响相关的地面观测资料系统偏差,可以部分解释现有分析表明的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频率和累计降水量增加现象,同时也很可能是城市台站小雨和痕量降水事件频率明显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中国大陆流域分区TRMM降水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境内2 257个气象站点1998-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分区,采用探测准确性、相关系数以及相对误差等指标,对热带降水测量(TRMM)降水精度和一致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① TRMM日降水准确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 气象站点年均降水日数显著大于TRMM年均降水日数;③ 西北片区以外气象站点降水量和TRMM降水量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④ 各流域年均TRMM面降水量均高于气象站点面降水量,且TRMM面降水量相对误差雨季较小,枯季较大;⑤ 各流域TRMM面降水量与气象站点面降水量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南方各流域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北方各流域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全国尺度上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7.
张光辉  李卓  严明疆  王茜  王威 《地球学报》2016,37(5):637-644
针对冀中平原深部地下热水资源可更新性问题,以辛集馆陶组地下热水系统为例,采用相同开采强度下地下热水位降幅异常变化的识别方法,通过2000年以来该地下热水位年际及月际降幅与开采量和上游山区年降水量之间响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冀中平原辛集地区馆陶组地下热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可更新能力,与上游山区年降水量变化相关,还与地下水位埋深、当年开采引起的水位降幅大小和开采疏干层位砾粗砂岩及细砂岩占比状况有关;(2)辛集地区馆陶组地下热水大规模开采,是该地下水系统获得上游区侧向流入补给的必要条件,属于开采激发型补给,更新补给的资源数量有限;(3)从2000年以来该区地下热水水位动态变化趋势来看,目前该区地下热水资源已处于超采状态,需要压采或人工回灌增大补给,否则难以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8.
高月  卞建民  宋超  丛璐 《水文》2016,36(2):35-40
大气降水是抚松县矿泉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探究其变化规律及极值概率对泉流量是否能够得到持续补给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首先利用1960~2013年的降水资料和1981~2008年部分泉流量观测数据,对抚松县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和不同年代降水量均值变化进行降水特征分析;之后,运用皮尔逊Ⅲ型模型分析最大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接着,利用1981年7月~2008年11月期间降水量和部分泉的泉流量监测数据,采用连续小波分析法对二者周期进行分析;最后,运用交叉小波变换法对同一时段内降水量和泉流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3年的54间,研究区内年降水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变差系数为1.017×10-17,降水稳定,未发生异常变化。降水量和泉流量均存在约11个月的主震荡周期,二者属于同相位(即泉流量对降水量的变化产生即刻反应),降水量作为本区矿泉水补给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为矿泉水资源得到有效补给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79.
1965-2015年新疆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新疆51个台站1965-2015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及大雨3个等级,分析了新疆近51 a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各等级降水日、降水量及降水强度与总降水量的空间相似程度以及各等级降水对夏季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新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以小雨为主。以天山山脉为界,南北两疆降水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北疆夏季降水量(日)占年降水量(日)的36%~45%(36%~39%),南疆夏季降水量(日)占年降水量(日)的51%~63%(48%~60%);新疆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新疆夏季总降水量与各等级降水量的空间相似系数最为密切,与各等级降水强度的空间相似系数相对较小;新疆夏季小雨贡献率最大,中雨其次,大雨最小,夏季降水量和降水日的变化主要受小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为探索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分配对产量的影响。采用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 PCD)和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PCP)研究1971~2015年单季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非均匀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研究单季晚稻全生育期降水分配情况及各生育期降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基于CMIP5全球气候模式情景下降水预估资料,估算2020~2045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降水量对气象产量影响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单季晚稻生长季PCD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分布不均匀, PCP主要集中在7月27日至9月11日,即孕穗期和抽穗期;在分蘖期的降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29.9%,孕穗期占26.2%,抽穗期占7.1%,成熟期占10.8%,分蘖期和孕穗期降水占全生育期的1/2以上;孕穗期降水量与单季晚稻气象产量的负相关关系达显著水平(p<0.05);未来30年内降水量对单季晚稻气象产量的负效应略大于正效应,即减产作用大于增产作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的变化对产量有影响,应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