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41.
42.
在分析和总结了大量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淮北煤田陷落柱的分布规律,并以刘桥一矿为例讨论了陷落柱导水性的判别方法.认为陷落柱的产状、"通天性"和控制断层是判别陷落柱导水性的主要标志.联系华北地区的许多矿区的实际情况,这些标志对华北地区许多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3.
运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在珠江海谷及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发现大规模发育的第四纪重力流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沿珠江海谷以北西-南南东方向贯穿整个北部陆坡,进入西北次海盆后呈扇形展开,形成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大型深水浊积扇系统。据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差异,将珠江海谷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为过路侵蚀和水道下切,中段以水道充填和天然堤沉积为主,南段以水道-天然堤和朵叶体沉积共存为特征,揭示出北部陆坡珠江海谷是珠江口外陆缘物质输送海盆深海平原的主要通道;海盆区总体以朵叶体发育为特色,呈扇形展布。深水扇系统可分为三期次沉积体,其区域结构记录了重力流沉积物从侵蚀、卸载到南海海盆作为限制性盆地接收陆源沉积物的全过程,为“源-渠-汇”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范例。本文以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第四纪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为例,完整地揭示了水道-扇体的组构和特征,清晰呈现了陆坡-海盆砂体展布的规律,可为建立南海北部新近纪早期深水扇形成模式提供参考,有助于指导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44.
为推动乌蒙山贫困缺水区生态环境建设、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以昭通市作为重点调查区,基于地质调查、泉流量统计、水质检测,展开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及物探找水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条带岭谷型、埋藏型为主。条带岭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以现代岩溶为主,目标含水层多、发育深度有限、岩溶发育及富水程度差异大,富水块段为背斜核部及两翼、向斜核部、断层影响带;埋藏型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古岩溶为主,目标含水层单一、发育深度较深且极不均匀,富水块段为断陷谷盆埋藏的古岩溶。②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型、HCO3·SO4型为主,条带岭谷型、埋藏型岩溶水分别占96.73%,92.93%,水质总体较好,综合水质评价Ⅰ~Ⅲ类水占比分别为80.84%,64.41%。③建议对>50 L/s大泉进行提引、丰储冬用,对富水块段进行综合物探探测和钻探验证的方法找水。④综合物探找水方法:先通过高密度电法、联合剖面法查明岩溶破碎带及断层,再激电测深确定极化率高的含水层,最后综合测井和钻孔揭露确定具体出水段及涌水量,找水成功率为86.67%,适用于条带岭谷型及浅埋岩溶地下水。   相似文献   
45.
概述了高精度磁力仪探测陷落柱的机理及方法;介绍了在南峪等矿区的探测结果;分析了高精度磁测探查陷落柱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6.
陷落柱伴生断层特征及陷落柱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陷落柱伴生断层的分布规律、性质及特征的研究,认识了断层带内煤岩层特征及与周围煤岩层的关系,并以此对陷落柱进行预测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便于生产现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陷落柱中“止水塞”的快速建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通过注浆在特大型垂向导水通道——陷落柱中建立人工"止水塞"的技术与途径,即"止水塞"位置选择、厚度计算、注浆钻孔的施工工艺、注浆施工工艺、"止水塞"检查、完善与加固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该项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48.
河口湾相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口湾由一套变化亚环境组成,对其相变模式研究表明,河口湾沉积特征及岩相分布受波浪 和河流三种水动力所控制、塔里木盆地塔中4井区上泥舅统工河塘组下部发育潮控口湾沉积,由潮控河道复合体、潮坪和潮汐砂坝组成,代表海进体系域沉积、发育下切谷充填型储层。  相似文献   
49.
河道体系是侵蚀和沉积物搬运的重要通道,控制了大陆边缘源汇体系中砂体总体的输送和分布格局,并可有效指示古代构造活动、物源供给、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等丰富地质信息。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钻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划分方法和地震沉积学综合分析手段,揭示了南海北部珠一坳陷早—中中新世古珠江分流河道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并且以典型层序为例精细揭示了海平面变化控制下河道类型由辫状向曲流的转换。同时,在研究区地震剖面上识别到多处异常下切现象,经研究可解释为辫状河道内的汇流冲刷,其典型特征为:(1)下切深度局部增大;(2)平面近似圆形或椭圆形;(3)内部为砂质充填。虽然汇流冲刷结构在地震剖面特征上与“传统”意义的下切谷极易混淆,但在沉积特征和成因上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它的识别有助于避免层序界面的错误判别,并且其后期充填的河道砂体具有局限分布的特点,易于在后期海侵泥岩的覆盖下形成潜在的岩性圈闭新类型。  相似文献   
50.
陷落柱的地震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的研究与实践,对华北石炭二叠系中陷落柱的地震识别技术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这对今后正确分辨和圈定陷落柱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地震剖面、水平时间切片和沿层振幅切片、相干体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等,在对陷落柱的发育部位及其空间关系的解释方面,各有其独特效果。山西某矿陷落柱相当发育,利用陷落柱的综合地震识别技术进行解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