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伤齿龙类是手盗龙类中较为独特的一支, 时代从中侏罗世到晚白垩世,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中部)以及北美地区。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新标本, 对中国伤齿龙类的系统分类、骨骼形态、骨组织、系统发育关系和古生物地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估与探讨。  相似文献   
42.
黑色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 reporter-4,MC4R)是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在能量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采用同源克隆以及染色体步移对缩骨鲫(Carassius auratus sogu var.)MC4R基因进行克隆,对其核苷酸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eal-time PCR对其m RNA组织分布进行研究,并对缩骨鲫MC4R编码区潜在的与生长相关的SNPs进行筛选。本实验克隆MC4R基因组基因长度为2854bp,只包含一个外显子,长度为981bp,共编码326个氨基酸,MC4R共有七个跨膜结构,是较为稳定的疏水蛋白。缩骨鲫MC4R与鲫鱼的MC4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度最高达到99.3%,与MC3R和MC5R同源度相对其他MCRs成员较高。缩骨鲫MC4R m RNA在脑中表达量最为显著,眼中次之,肌肉,卵巢和肾脏中表达较少,在鳃、肠、心脏和肝胰腺中微量表达。在MC4R的CDs区内检测到6个与生长潜在相关的SNPs:两个错义突变(A199G和A881C),4个同义突变(A123G,C231T,A444G和C480T)。本实验可为缩骨鲫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3.
去骨减影3D-CTA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资料,使用西门子双源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本组60例,正常19例,异常41例,其中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AVM)3例,脑动脉狭窄和闭塞29例,与手术及DSA符合率100%。结论: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多平面(MPR)、三维(3D)重建在距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32例距骨骨折患者的X射线平片、16层螺旋CT-MPR、3D重建影像资料对比分析。结果:132例距骨骨折中,16层螺旋CT-MPR、3D重建骨折和脱位全部显示,X射线平片查出骨折99例,脱位31例。骨折X射线平片检出率75%,三维重建检查检出率100%,脱位X射线平片检出率87%,三维重建检查检出率100%。结论:16层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可更好地显示距骨骨折和脱位,对术前诊断和治疗有很大价值,尤其是对距骨细微骨折和半脱位的诊断。  相似文献   
45.
目的:提高对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X线平片、CT、MR和临床病理,结合文献对比分析各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结果:3个病例表现为多发病灶,分别位于股骨下段、胫腓骨及足部;2个病例病灶位于胫骨下段;1例病灶位于股骨近端。X线平片及CT平扫示多灶性溶骨性骨破坏、硬化边,部分病灶内见“栅栏样”骨嵴,MR上病灶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如CD3l、CD34、Vimentin、CK呈阳性。结论: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平片、CT和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在髋关节外科脱位联合自体髂骨支撑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54 例ONFH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 例(37髋)采用髋关节外科脱位联合自体髂骨支撑植骨治疗,治疗组27 例(36髋)在髋关节外科脱位联合自体髂骨支撑植骨术后予补肾活血汤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影像学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量表评分优良率、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脱落2 例(4髋),对照组脱落3 例(4髋),最终本研究共纳入49 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5 例(32髋),对照组24 例(33髋)。2组治疗后及随访6、12个月影像疗效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6个月治疗组髋关节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及随访6、12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arris评分优良率治疗组为100.00%(32/32),对照组为90.91%(3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术后及随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1 例(1髋)术后12个月因髋关节严重塌陷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髋关节外科脱位与自体髂骨支撑植骨术后口服补肾活血汤可以进一步缓解术后患者的疼痛及中医证候,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保髋疗效。  相似文献   
47.
核果螺属(Drupa)和小核果螺属(Drupella),隶属于骨螺科(Muricidae)、红螺亚科(Rapaninae)。它们为暖水性较强的热带种类,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海南岛以南),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或岩礁质环境中。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共鉴定出2属,7种。并对以往使用混乱的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48.
原生动物肉足虫纲的很多种类在生活中都形成孢囊,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变形虫目的二期纳旧虫 Naegleria bistadilis (Puschkarew)的孢囊可在废水池中找到(《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1976);又如与等辐骨虫亲缘关系很近的太阳虫类中的光球虫 Actinosphaerium sp.,可以看到它的孢囊及其自配现象(Hollande, A. et M. Enjumet,1957)。等辐骨虫的孢囊发现较晚, 1907年才由Mielck在德国北部俾斯麦群岛采到;他还观察到当等辐骨虫演发成孢子时,中央囊膜会变成一个凝固的壳。这类壳富有弹性,但硬压易破;壳外的骨针折断,壳内充满孢子,然仍有尚可辨认的残留骨针;壳大多呈椭圆形或棍棒形,并具较大的开孔。其中在一种壳,Mielck 认为是属于十字交叉棘虫 Acanthochiasma decacanthum Popofsky 的生殖期,并对它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当时并未给予“孢囊”这个确切的名称。Schewiakoff (1926)曾对等辐骨虫孢囊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些设想。后来,Hollande et Enjumet (1957)看到等辐骨虫的粘合棘虫类(Symphyacanthes)、节棘虫类(Arthracanthes)和松棘虫类(Chaunacanthes)等不同类群存在着相同的孢囊形成和繁殖过程:在孢囊形成时,等辐骨虫形态有所变化,身体排出其虫黄藻,去掉所有残存的消化物,收缩周围的外原生质和轴足,并形成一囊壳,壳外骨针溶解,壳内骨针亦逐渐由外围向中心溶解,壳的一极形成一个较大的开口等等。他们的观察证实了Schewiakoff的设想。他们所获标本的形态与后人采到的基本相同。虽然Hollande 和Enjumet的阐述着重于细胞学方面,对所获孢囊(为数甚少)井未做分类学的研究,但认为对孢囊形态的研究必将导致等辐骨虫分类系统的修改。Bottazzi于1966年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采到较多的这类标本,他推想它们是等辐骨虫孢囊产生同形孢子生殖期的个体。1973年,他又在上述各海洋中找到许多形状不同的孢囊,并按字母顺序由A-I, L-R 将其分为16个型(forma),对各型的细胞柔软部分的结构(如细胞核及其它颗粒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我们于1958年和1960年在海南岛东面和南面外海采到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孢囊标本,不少标本还保留着骨针中心结构,另一些标本,骨针中心结构虽已离解,但骨针的某些特征尚残存。这些标本的发现,将增加人们对等辐骨虫孢囊的了解。 综合前人的工作,并根据我们对所采到的不同时期孢囊标本的观察,从形态来看,孢囊的演发过程似乎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正如Mielck以及Hollande和Enjumet所述,身体开始变成一个有口的硬壳,骨针开始掉落,这情形在我们采到的部分标本中显示得非常清楚(图版I: 7a, b;图版II: 1-5;圈版III: 3-4 ;图版V: 8一9)。这时期的骨针中心结构尚未离解,据其特征可认出系某属的孢囊,但无法鉴定到种。中期,囊中骨针结构己离解,按离解的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骨针离解不久,离散的骨针尚残存着一定的构造特征(图版I: 1-6 ),根据这些特征又可进行分类;另一类是骨针离解时间较久,骨针特征模糊(图版IV: 6-7),已无法从中找出分类依据。后期孢囊特点是囊内骨针全然消失,孢子逸出,孢囊成为空壳而逐渐消萎,这类孢囊(图版IV: 1-5 ,图版V: 2-7)因无骨针特征可寻,若不能追溯与之相连的前、中期孢囊标本,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关于孢囊的详细情况,目前尚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方法(例如培养)获悉,只能通过采集的方法从自然界里获取其生殖周期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标本来探索,以证明它们的种、属归属问题。而目前所采到的孢囊标本,虽然从形态的多样性来看比Bottazzi的标本丰富,而且某些标本在分类上可进一步鉴定到属,但所获标本数量仍少,分类受到局限。要全面了解某一个种的孢囊,必须获得该种孢囊的全时期(前、中、后三个时期)标本,并能从中看到它们之间的演发过程及其联系方有可能;如果标本数量过少,即便是特征较明显的前期标本,将其归隶某种仍有困难,所以本文对孢囊的分类也仅是初步研究。 等辐骨虫孢囊的分类范畴,按照第1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的动物命名法规的原则,它属于亚种以下的级别。对这个类群,因目前尚未找到其确切的分类归属,所以我们暂用分类学中的中化名词——型(Forma)来安置;型的名称则用实名称呼,这样可以通过实名反映出孢囊的实体形象,并便于记忆和在分类上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9.
江鳕和大头鳕头颅骨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鳕(Lota lota Linnaeus)和大头鳕(Gadus macrofephalus Tilesius)的头颅骨骼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鱼均有发达的鼻骨、额骨、后耳骨和鳞片骨,上颌口缘由前颌骨构成,犁骨上具齿,上枕骨与额骨相接,左右顶骨分离。无眶蝶骨、基蝶骨、伪头中骨和辅上颌骨。2种鱼的区别主要在于骨块的形状、大小差异及嵴的发达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50.
对南海北部的等辐骨虫以往没有进行过研究。1959年和1962年我们乘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机会,先后对广东沿海和海南岛以南海域进行了调查,本文系该调查研究的结果。广东沿海位处亚热带,是南海边缘海域,受南海暖流影响,等辐骨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仅初步调查所获已超过东海西部和西沙群岛所发现的种数。文中描述了中国沿海首次记录的等辐骨虫共8种,对各个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