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1671—2006年伊犁尼勒克地区7—8月降水序列的重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伊犁尼勒克地区3个采点的雪岭云杉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尼勒克气象站月降水的单相关普查发现,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上年7—8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将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进行平均得到区域树轮宽度年表,再考虑到上年7—8降水对当年、次年及再次年树木年轮生长的影响,建立区域年表对上年7—8降水的重建方程,重建了1671—2006年336a来的7—8月降水序列,经多方面验证,重建结果是可信的.336a来,尼勒克地区7—8月降水经历了6个偏干阶段和7个偏湿阶段,其中偏湿年数多于偏干年数;最干旱年份为1713年,7—8月降水比多年均值偏少69.4%;最湿润年份为1783年,7—8月降水比多年均值偏多63.5%;7—8月降水长序列变化存在2.0a、2.2a、3.8a、4.9a、9.7a的显著准周期,且在1757年、1852年、1899年前后降水由多向少发生突变,1718年、1778年、1873年前后降水由少向多发生突变,1757年、1778年前后的突变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2.
天山中段雪岭云杉林浅层地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地温与树木生长密切相关,对地温的研究有利于利用森林气象资料做好森林气象服务工作。本文利用新疆天山雪岭云杉林2009年的地温数据,分析不同深度地温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 cm以上各层地温日变化均呈正弦曲线,近地表变化趋势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其变幅急剧减小;40 cm地温始终高于10 cm和20 cm地温;不同深度地温日变化的相位存在明显差异。夏季地温呈现随深度增加地温降低的垂直变化特征;冬季不同深度的地温呈现随深度增加地温升高的垂直变化特征。3月中旬至8月中旬,近地层的地温高于深层,而在8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深层地温高于表层。  相似文献   
23.
中亚区域气候与水文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重要而复杂,伊塞克湖流域周边山区分布的天山云杉原始森林为揭示区域过去几百年气候水文变化事实和规律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本文利用伊塞克湖周边山区4个点的树木年轮宽度、入湖年径流量以及CRU格点气象资料,基于对树轮宽度指数对区域水文和气候要素响应关系分析,利用区域树轮宽度差值年表重建了伊塞克湖355a来的入湖径流量变化历史,二者线性转换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30.2%。重建径流量的丰枯阶段变化与天山北坡的玛纳斯河、乌鲁木齐河相对应。但与天山南坡的阿克苏河流域的径流量的低频变化特征不一致,在1850年前的变化趋势相反。空间相关分析发现伊塞克湖流域重建径流量变化能较好地代表中亚天山北坡以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新疆北部平原区降水变化。此外,还发现了伊塞克湖径流量与北大西洋长周期年代际震荡(AMO)在年代际尺度的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24.
树轮记录的过去384a乌鲁木齐河源7月温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采自乌鲁木齐河源上树线跃进桥东采样点的雪岭云杉树轮样本,分析了其年表特征和气候响应特点.结果表明:采样点树轮早材密度标准化年表与和大西沟气象站7月份平均最高温度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用跃进桥东采样点的早材密度标准化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乌鲁木齐河源1623-2006年的7月平均最高温度,1959-2006年48 a...  相似文献   
25.
雪岭矿区位于康滇地轴云南段东川矿区南缘,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和寒武系沉积地层,其浅部可见铜多金属脉状矿化沿断裂带和辉绿岩脉产出,深部勘探发现了全隐伏在陡山沱组中的层状铜矿。铜矿化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呈浸染状、网脉状、薄层状和星点状赋存于深灰色破碎状白云岩、黑色炭泥质岩和石英脉中,矿体具明显沉积及热液叠加改造特征。常量元素分析显示岩矿石SiO2、Fe2O3、FeO、K2O等含量较高,而Na2O、CaO和MgO含量偏低;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围岩Cu、Pb、Zn、Ag元素含量较高,富集U、Y等元素,亏损Nb、Zr、Ti、Yb等高场强元素和Sr,矿石样品则富集U、Nd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形态,且呈现出铕的强烈亏损。陡山沱组改造型脉状矿体方解石和黄铁矿样品δDV-SMOW值分别为-137.3×10-3和-110.2×10-3,δ18O值分别为-11.3×10-3和-1.29×10-3,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降水形成的层间封存水;矿石富集重硫,硫主要来源于海相硫酸盐的还原作用,部分受到深部昆阳群古铜矿床硫和生物硫的影响;铅来源于放射性成因铅较高的源区,具壳幔混合铅的特征,且矿石、围岩、昆阳群古铜矿的铅同位素组成具一定亲缘性,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昆阳群古铜矿,部分来源于围岩。综合研究认为,该铜矿与滥泥坪矿区所含陡山沱组铜矿相似,均为昆阳群古铜矿残余风化壳在海解作用下铜质析出,在成岩及构造作用下活化迁移并沿炭泥质还原性岩石、石英脉及构造有利位置沉淀富集所致。本区找矿重点应为深部陡山沱组铜矿以及下伏昆阳群古铜矿床。  相似文献   
26.
雪岭磷矿处于东川断隆与禄劝断坳接合部,为一浅海相沉积层状磷块岩矿床。磷矿主要赋存在下寒武统渔户村组一段,岩性为胶磷矿磷块岩、含磷白云岩、含磷泥质粉砂岩、含磷粉砂质泥岩及含磷白云质灰岩。矿石矿物主要为胶磷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和少量硅质、粉砂质泥质物;矿石化学成分主要为P2O5,CaO,MgO,SiO2,F,酸不溶物。矿石结构主要为不同粒级的颗粒胶结结构,构造以条带状构造为主,以及少量的块状构造。矿床成因属于早寒武世时期海侵背景下磷质随上升洋流在扬子地台沉积所致,后期的风化作用导致了磷质的进一步富集。  相似文献   
27.
天山南坡小尤尔都斯盆地表土孢粉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天山中部小尤尔都斯盆地南北方向采集的27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 探讨了孢粉和植被带的关系及盆地中美天鹅湖的孢粉来源问题. 结果表明: 孢粉组合主要成分是云杉属、 菊科、 禾本科、 蒿属、 藜科、 唐松草属、 莎草科、 水龙骨和其他蕨类孢子, 表土孢粉组合与各植被带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 研究区植被分布主要受温度因素控制. 上升气流和水流是影响针叶林带云杉属花粉传播的主要因素, 由山谷风从巩乃斯云杉林带来的云杉花粉受到美天鹅湖北侧小山阻挡, 沉降在湖泊以南的山坡上, 之后随降雨和雪山融水进入美天鹅湖. 大部分表土孢粉属种的空间分布与相应的植物分布一致, 而蒿属和藜科花粉百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花粉雨的信号, 利用A/C比值重建古环境时须要谨慎.蒿、 藜花粉计数较少时, A/C比值波动较大, 计数值大于约280粒时, A/C比值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8.
29.
鳞毛蕨天山云杉林粗死木质残体贮量及其分解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丰富我国森林粗死木质残体研究的对象类型,并为探讨粗死木质残体在天山云杉天然更新中的生态作用奠定基础,借助粗死木质残体5级分类系统,采用临时标准调查法对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鳞毛蕨天山云杉纯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养分含量及其分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鳞毛蕨天山云杉林粗死木质残体体积贮量为337.61 m3/hm2,生物量为87.98mg/hm2;倒木树干是粗死木质残体的主体组成部分,占总体积的98.09%;(2)以基本密度(比重)为衡量指标,倒木腐朽等级越高,其密度越小,倒木分解符合单项指数衰减模型,分解常数为0.01174.5个不同腐朽等级倒木的平均滞留时间依次为4年、18年、38年、68年和92年.在自然状态下,倒木分解50%、9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59年、196年和255年;(3)倒木有机碳、全N、全P、全K、Na+的平均含量依次为55.93%±1.42%、0.34%±0.07%、0.12%±0.01%、0.06%±0.01%和0.03%±0.002%,Ca2+、Mg2+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74±4.87 g/kg和34.89±3.66 g/kg,不同养分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同一养分在不同腐朽等级倒木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0.
牛赟  刘贤德  李新  张学龙  赵维俊 《中国沙漠》2014,34(6):1685-1691
林分空间结构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关系一直是森林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我们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选取林分空间结构、林冠截留和河川径流等监测样地,采用特征参数统计分析、多度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及其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祁连山大野口流域49块样地的2 819株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的胸径、树高、冠长、冠幅、冠幅面积的分布曲线比正态分布平缓,树龄、胸径断面的分布曲线比正态分布剧烈;径级从1~5 cm到26~30 cm、高度级从2~4 m到18~20 m、冠长级从2~4 m到12~14 m、冠幅级从2~4 m到4~6 m,其多度分别为89.4%、94.4%、77.8%和82.7%.(2)林冠截留年总量和平均截留率分别为139.1 mm和35.28%;(3)从相关系数分析来看,海拔对树高影响较大,对冠长影响较小,与其他因子不相关;坡向对冠幅影响最大,对冠长、树高影响较小;坡度对这些因子几乎没有影响.径级与多度、冠长与多度均符合三次多项式关系;胸径与树高、冠长、冠幅、树龄符合线性多元回归函数;雨量级与林冠截留率呈反比.本文可为流域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