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2篇
  免费   1495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324篇
地质学   761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2篇
  1974年   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9 毫秒
991.
美国ESS200型电落锤是一种重复性好、便于运输和移动、可操作性强、经济实惠的绿色环保人工震源.可用于结构探测,又可用于地下介质物性变化的动态监测.在野外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缺陷,容易发生故障,针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故障和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并通过加装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处理措施,使之成为自动控制的编码震源.  相似文献   
992.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曾发生多次强震。本文利用该区1604~1989年的4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推算了该区应力主轴方向,结果与其他文献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相符,即北西西-南东东向。在此基础上,得到最大剪切应力平面的走向和倾角。讨论了最大剪切应力平面与福建沿海近岸海域中存在的滨海断裂(牛山岛-兄弟屿断裂)的位置关系。从应力分析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滨海断裂带上地震活动由北向南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3.
根据环境卫星Envisat和COSMO—SkyMed模型(为同震位错研究而首次设计的X波段反演干涉图)的DInSAR干涉图,确定了2009年4月6日阿奎拉Mw=6.3级地震时激发的断层几何形状及运动特征。我们的主震最佳拟合解为一个约16km长、12km宽的正断层,存在小的右旋分量,向西南倾斜47°,最大滑动约90cm。虽然地震位错可能只有1km深,但是断层面的上倾投影与标绘的帕加尼卡-南德米特里奥断层的北段相符合,在现场观察到了该断层地表破裂的迹线。该断层在现有震源目录中的缺失表明,需要对具体的地表和地下进行进一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测,以便对局部规模的地震危险性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反演研究2008年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M~6.9),说明了用1Hz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数据推导中强震(M6级)震源过程的能力。比较了此次地震采样率为1Hz的GPS观测波形,发现与强震仪记录波形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震源区及其周围有足够多的GPS台站很好地记录到了地面运动,因而使我们仅仅采用1Hz的GPS观测数据就可进行波形反演。反演的结果与大地测量和强震仪数据联合反演的结果相当一致,如地震矩(Mw~6.9)、累积滑动量分布和破裂传播等。这种一致性证明,采样率为1Hz的GPS观测数据不仅能用来推导M6级中强震破裂过程的动态特征,而且能用来推导其持久(或静态)的滑动。  相似文献   
995.
主要讨论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解的稳定性。在精确反演的基础上,分别对数据扰动和模型扰动进行分析,用MATLAB作图进行对比并得出最后的结论: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6.
晶体及矿物颗粒大小对岩土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尚杰  尹小涛  党发宁 《岩土力学》2009,30(9):2581-2587
岩石常见较大的晶体或者矿物颗粒,混凝土中是骨料,通过团簇模拟大颗粒的力学行为、团簇可以破裂。根据设计的相同数量、相同位置、不同半径的大颗粒数值单轴压缩试验,在虚拟试验条件下,考察了颗粒大小对材料力学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颗粒材料的破裂形态、裂纹扩展过程、应力-应变曲线和破裂能量演化规律发现:大颗粒具有明显的增强特性,有阻止裂纹扩展的作用,破裂多绕大颗粒发展;增强幅度随颗粒半径的增加呈单增趋势,半径较小时,增强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在中高温三轴应力作用下岩石内部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性将发生变化,随着岩石内部结构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声发射现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大试件花岗岩在三轴压力状态下声发射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①随着温度升高,岩石的声发射现象是间断发生的;②花岗岩存在一个开始发生热破裂的门槛值温度,其值为120 ℃左右;③试验温度范围内花岗岩热破裂的声发射现象可分为5个阶段,即岩石原生裂隙整合阶段、热破裂前声发射静默阶段、热破裂声发射阶段、大规模热破裂后声发射静默阶段、二次热破裂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998.
岩溶洞穴沉积物的地震记录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洞穴沉积物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同时也是地震信息的存储器,是研究地震遗迹的良好材料。近10多年,在西南地区开展洞穴资源调研、古气候环境研究期间,观察到一些洞穴沉积物的特殊坍塌现象,以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中岩溶洞穴沉积物发生破裂、坍塌等现象,认为它们与地震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洞穴沉积物中保存或记录的新、老地震印迹、铀系测年数据等,来恢复史前的地震事件和史载资料未记录的地震事件,并对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进行对比等。洞穴沉积物中记录的地震印迹可为研究地震历史提供对比证据,填补历史丢失的地震记录, 并能对未来地震的监测以及预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99.
郭培兰 《华南地震》2005,25(1):67-71
1995年7月25日广西那坡发生了4.3级地震,通过对那坡地区的地震地质、地震前兆、地震序列等资料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在北东向德隆一下华断裂带上,地震等烈度线长轴为北东向,宏观震中在那坡县规弄山中,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节面Ⅰ是本次地震的主破裂面,走向北东,与德隆一下华断裂一致。由于震中附近观测台站较少,震前没有发现前兆异常,测震学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的影响,无法分辩异常,据震后调查震前有少量宏观异常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000.
准噶尔盆地流体输导格架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合盆地, 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流体动力学环境、流体输导格架和油气充注历史.盆地西北缘处于正常压力环境, 发育自源岩至圈闭的断裂-不整合面贯通型流体输导格架, 主要油气聚集期为三叠纪-侏罗纪.由于高效流体输导网络的发育, 西北缘油气聚集期与主力源岩生排烃期一致, 是该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盆地中部断裂密度低, 深、浅部断层被三叠系白碱滩组区域封闭层分隔, 在超压发育前和超压积蓄期为双断分隔型流体输导格架, 超压的发育导致地层发生水力破裂和封闭性断层的开启, 从而形成断裂-水力破裂连通型流体输导格架, 构成流体和二叠系源岩生成油气的穿层运移通道.由于地层水力破裂及其控制的断裂-水力破裂连通型流体输导格架的形成晚于主力源岩的主生油期, 盆地中部油气的主要聚集期晚于主力源岩的主生油期, 且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研究证明, 输导格架控制区域性流体动力学环境、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油气的充注层位和充注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