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露天煤矿矿坑回填对冻土恢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露天煤矿矿坑回填对冻土恢复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一定初始温度条件和不同边界条件下露天开挖回填后的冻土恢复进行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填土温度对回填后冻土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当填土温度由+2.0℃降低为-2.0℃时,冻土的恢复速率明显加快,厚度明显增大;当填土表面温度为正温时,坑底内的冻土恢复较难;当填土表面温度为负温时,坑底内的冻土恢复速率以及冻土厚度均比正温时更快更厚;随着天然地表温度的降低,冻土恢复速率与冻土厚度也逐渐加快增厚。因而,应尽量选择冷季,并对回填土体作降温处理后再进行回填,以保证冻土快速恢复并保持稳定,这样更有利于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  相似文献   
42.
煤炭开发对草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草地的直接破坏和草地荒漠化。以霍林河露天煤矿区为例,基于决策树和BP神经网络,完成了草地荒漠化信息提取,并对研究区16年来的荒漠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87年至2003年间,研究区荒漠化总面积存在由强转弱、再由弱变强的演变过程,这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有直接关系,但更多的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缘故;②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面积同样经历了由强转弱、再由弱变强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次是受超载放牧、掏挖药材以及垦荒等因素影响;③受煤炭开发的影响,重度荒漠化草地多围绕矿业建设用地呈“ ”状分布,并且受季风影响向矿业建设用地东侧发展迅速;④重度荒漠化草地面积在16年间始终呈现出高增长的态势,并与矿业建设用地相关关系显著,可将矿业建设用地面积作为评价、预测该区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3.
为了对平朔露天煤矿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换情况进行遥感监测,使用遥感技术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对研究区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分类,分类对象为植被、开采区、居民区和裸地.通过对分类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近20年来,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扩张显著,居民区面积在不断上升,同时植被也在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44.
基于矿区地层结构及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该矿工作帮(BH1)崩塌引发因素是第四系松散层白稳能力差,当采掘台阶前缘临空面较大时,该台阶后缘形成的拉张裂缝处的土体突然脱离母体翻滚而下形成崩塌体;非工作帮(BH2)滑坡引发因素是滑坡体底板为2煤组底板泥岩层,该泥岩中赋存一层厚约2m左右的富含高岭土和其它粘土矿物成份的软弱结构层(面),由于上覆的剥离排弃物在边坡上超载堆积,在众多出水点渗流渗水的作用下,加之温度较低,岩体冻胀,使软弱结构层抗剪强度降低,从而沿软弱结构层(面)倾向发生了滑坡。  相似文献   
45.
为准确确定露天煤矿地下水分布与类型,根据不同赋存条件电磁差异,基于磁场强度与电阻率参数进行异常划分与类型判别。以新疆某露天煤矿为例,采用高精度磁法通过磁异常强度确定烧变岩边界,并采用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通过电阻率圈定低阻异常区,结合异常响应差异分别推断地下水分布范围与赋存类型。地面钻探验证探测成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露天煤矿烧变岩水与砂岩裂隙水电磁响应差异明显,基于磁场强度与电阻率的双参数综合电磁法能准确圈定其分布范围,并判别其赋存类型。  相似文献   
46.
赵银娣  卫虹宇  董霁红  董畅 《遥感学报》2022,26(9):1849-1858
露天煤矿开采易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其进行高效监管有利于矿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随着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露天煤矿区场景自动识别成为可能。本文针对单标签学习算法在场景子区域识别中识别率较低的问题,将多标签学习策略和地理学第一定律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子区域多标签学习的露天煤矿区场景识别方法。为了区分露天煤矿区场景与其周边场景,设置了6类矿区标签和7类非矿区标签,对9768张场景子区域图像进行标注,构建多标签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训练基于多标签学习的Inception-v3模型。场景识别时,首先将一幅覆盖研究区的遥感影像划分为相同大小的子区域并进行多标签分类;然后对含有矿区标签的子区域,利用地理学第一定律对其矿区标签的相关性和完整性进行判定,识别出属于露天煤矿区场景的子区域。胜利西露天煤矿区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结果最接近真值,显著高于单标签学习的识别精度;其子区域多标签分类F1分数达到0.857,与单标签学习中性能最好的ResNet50模型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自动提取子区域内多类标签的有效特征,提高露天煤矿区场景识别的精度,其识别结果可为露天矿区开采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7.
露天煤矿区植被变化遥感监测与受损程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聚乎更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利用2001~2016年TM影像,提取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以每3 a为一个时间节点,对6期数据进行像元尺度上的线性回归,首先分析了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通过植被等级转移矩阵展现不同等级植被间的转移情况;再结合t分布,定量评估了研究区植被受损情况;最后利用剖面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恢复治理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长势整体上与时间推移呈负向变化趋势;露天采场、排土场等场地的修建直接摧毁了原有植被,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受损最严重,矿区周边植被受影响程度与距离呈负相关;区内已全面开展恢复治理工作,部分渣山治理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8.
杨洪森  庞航 《贵州地质》2023,40(1):49-55
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闭坑的露天煤矿中,对矿山地形地貌、土地资源、生态植被等影响较大,为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应积极采取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措施,及时对损毁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煤炭开采扰动区域的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得到治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废弃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等目标。本文以黔北某露天煤矿为例,通过采取生态重建技术该露天煤矿进行修复,恢复耕地33682 4 hm2,林地14262 6 hm2,农村道路1389 7 hm2,公路用地0271 8 hm2。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生态重建技术对矿山损毁区进行修复,以期为同类型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9.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分析了首采区南(非工作)帮边坡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据此进行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软弱层(面)分布特征以及泥岩、炭质泥岩对地下水敏感度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条件下不同滑面类型的边坡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评价,由此提出了南(非工作)帮边坡角的建议值:次边坡角采用值α1≤13°,主边坡角采用值α2≤19°。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修正岩体力学参数、合理调整采区和留设安全煤壁的建议。该评价结果为露天煤矿总平面设计系统中的边坡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0.
随着我国大型露天煤矿的开发利用,矿坑逐年加深,煤炭自燃所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很难排出坑外,煤炭自燃现象时有发生,自燃煤炭的治理是每个露天矿都能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防灭火工作是减少煤炭损失,减少和消除大气污染,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