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利用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分析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平滑滤波法,对后土桥地震台电磁场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分钟值进行处理,发现在印尼8.7级地震前出现了一些短临异常情况,而且地电场和地磁场出现同步脉动变化,并对异常的变化特征做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422.
青藏冻结粉土与玻璃钢接触面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冻土与构筑物基础接触面的本构模型是分析冻土区构筑物与冻土相互作用、评价工程安全稳定性的基础和关键.为了降低切向冻胀力对基础的上拔作用,防止发生冻拔失稳破坏,青海-西藏±400 kV直流联网工程基础广泛采用玻璃钢覆盖基础表面,以消减冻胀力.为了合理描述玻璃钢与冻土接触面力学特性,采用应变直剪仪开展了青藏冻结粉土与玻璃钢基础接触面直剪试验,获取了不同冻结温度条件下接触面剪应力-位移曲线,分析总结了接触面的强度变化规律和受力变形特性,基于试验得到的接触面本构规律建立了耦合温度效应的冻结粉土与玻璃钢基础接触面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接触面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23.
苏永奇  马巍  吴志坚  马尔曼 《冰川冻土》2016,38(4):1090-1098
根据青藏工程走廊北麓河及楚玛尔河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合成年超越概率为1.97%、1.00%、0.21%、0.10%、0.04%、0.02%的人造基岩地震波作为输入地震动,结合场地钻孔剖面及波速资料,和已有的冻土动力学研究成果,建立一维模型,通过等效线性化方法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研究了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北麓河场地与楚玛尔河场地的人造基岩地震波峰值及持时均存在显著差异,北麓河场地峰值大、持时短,以近震影响为主,楚玛尔河场地峰值小、持时长,以中远震影响为主;多年冻土区场地,夏季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显著大于冬季,活动层融化对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冬季场地冻结后,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峰值随冻土波速增大而减小,最大减小幅度为6.1%,随动剪切模量比减小、阻尼比增大而减小,最大减小幅度为8.9%.活动层的融化有利于放大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峰值,重大冻土工程抗震设防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24.
方创琳  孙心亮 《中国沙漠》2006,26(5):860-868
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探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机制及其布局特征和空间组织形式。研究认为,合理的城市与城镇区位选择了相对优越的自然区位,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造就了城镇体系的原始基架,矿产资源的空间组合控制着工矿城市与城镇的合理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城市与城镇化发展进程,行政干预成为城市与城镇形成发展的推进器。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空间组合特征表现为首位城市不明显,等级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及进程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职能单调,以资源加工和集贸为主,城镇密度偏低,空间布局聚集于第二欧亚大陆桥附近。受水资源限制,未来城镇体系建设建议采用“一核四极”,“一轴三带”、“百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即将酒泉-嘉峪关-玉门三个城市合并为一核,作为河西走廊惟一一个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万人的大城市,将敦煌升级为地级市,与张掖、武威和金昌一并建成河西走廊四大中等城市,将由兰新铁路、312国道组成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河西段作为城市发展“主横轴”,将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和疏勒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作为城市发展“主纵轴”,通过撤乡建镇等途径,将现有的85个城镇扩展到100个,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镇星罗棋布的“卅”字型网络状空间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425.
首届亚洲冻土大会于2006年8月5~16日在兰州、青藏线和拉萨顺利召开.大会讨论主要包括以下5个议题:1)冻土工程;2)山区和高原冻融灾害及冰缘环境;3)冰冻圈的气候与环境条件;4)冻土水文、寒区水资源及土地利用,和;5)冻土监测、制图及模拟.国内论文大多集中于青藏铁路各种科技创新和工程(示范)建设方面.中亚冻土分类、制图和监测研讨会明确了制定统一的中亚地区冻土图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会议期间,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对全球15位著名冻土学家进行了联合采访.大约80位中外代表参加了青藏(公)铁路沿线考察,并于8月15日在拉萨举行青藏铁路工程和环境问题讨论会.专家一致认为,青藏铁路所采取的冻土工程措施基本上是恰当、有效的,能够保证青藏铁路路基的长期稳定性.但是,沿线寒区环境保护问题还任重道远,需要尽快进行综合管(治)理,以达到青藏地区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26.
通过对印尼苏门答腊岛及其附近1900年以来7.5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一年内全球7级以上地震强度和分布特征分析,发现此年活动水平一般高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且地震主要发生在太平洋地震带的西段,同时分析了该区域强震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7.
1977年以来(中国大陆第5地震轮回)青藏块体发生11次7级以上地震,分析7级以上地震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7级以上主震发生前,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一般存在20年以上的平静异常,地震活动特征差异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28.
胡石建 《海洋科学》2018,42(10):8-15
地球气候系统一方面在内部动力过程(尤其是海洋动力过程)的调控下存在强烈的自然周期或准周期振荡,另一方面在人类温室气体持续排放等重要外强迫的作用下而存在长期变化趋势。如何在物理量的趋势估计中去除掉自然周期性振荡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理想化的数学模型,结合印尼贯穿流多年代际趋势的实际研究工作,提出了滑动趋势法,以去除或减少自然周期振荡对趋势估计的影响。本文对滑动趋势法的基本原理和效果进行了阐述,并通过理论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滑动趋势法可以得到接近真实趋势的估计值。利用滑动趋势法估算的印尼贯穿流流量在1985~2010年间的多年代际趋势比粗估趋势大了近1倍,这对理解印尼贯穿流和印太气候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可在地球气候变化研究乃至其他关于物理量的趋势估算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29.
本文基于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高分辨率欧拉场,利用拉格朗日追踪方法,评估了印尼贯穿流(ITF)对印度洋的热量贡献。通过计算ITF水体在印度洋的传输路径及伴随的温度变化来获取ITF水体在印度洋的热量传输过程。模拟结果表明ITF进入印度洋后主要向西流动并在到达马达加斯加后分叉,进入南、北印度洋。热收支分析表明ITF在北印度洋吸收0.41 PW热量,在南印度洋释放0.56 PW热量;这两个过程相互补偿,导致ITF对整个印度洋的净加热贡献并不显著,只有0.15 PW。进一步的检查ITF离开印度洋的出口(跨过34°S),结果表明ITF主要随着位于西边界的奥古拉斯流和位于东边界的利文流离开印度洋。约89%的ITF水体沿着西边界离开印度洋,其余的11%主要沿着东边界离开印度洋;前者对整个印度洋的净加热贡献为0.10 PW,后者的净加热贡献为0.05 PW。  相似文献   
430.
马力宁 《高原地震》2007,19(1):69-71
0 前言 灵武市位于青藏块体和华北块体结合部位的银川断陷盆地南端,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较多,造成地下岩体支离破碎。在这种地质构造背景下,形成了地震频度高,而震级不大的特点,5级以上中强地震发生的随机性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