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5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755篇
测绘学   11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2885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51年   4篇
  1949年   8篇
  1948年   8篇
  1946年   12篇
  1945年   9篇
  1944年   7篇
  1943年   8篇
  1942年   8篇
  1941年   6篇
  1940年   2篇
  193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为了满足可地浸砂岩铀矿的开采工艺要求,研制了HXY-800QT型拖车钻机。介绍了该钻机的设计思想、性能特点、主要部件的结构设计及生产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2.
系统阐述了公婆泉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目的层层序地层学及砂体特征、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铀成矿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认为该盆地难以形成规模大、品位高的工业铀矿化,但局部地段仍具有形成小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瞬变电磁测深的资料预处理、参数计算、图件编制及原始测量曲线中高频率起始段变异曲线的修正,为地层的划分、断裂构造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选择确定了适合寻找砂岩型铀矿找矿的解释图件,达到了解决研究地层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4.
常规化探方法勘查砂岩型铀矿难以奏效.应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系列中的元素活动态测量法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几种U元素活动态在矿体上方都有异常出现,特别是其中的粘土吸附态U含量级别高、异常衬度大.因此,土壤粘土吸附态U测量法是本区化探找铀矿的有效方法;取样深度和取样粒级分别以60~90 cm和-120目为宜;采用400m的取样点距基本不影响本区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效果.在盆地东北部应用土壤粘土吸附态U测量法预测了3个有利地段,并在其中1个地段的深部发现了较好的铀矿化.  相似文献   
105.
非常规油气储层成因机理的研究一直是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一大含油气盆地,在上古生界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本次研究通过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利用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和CT扫描等分析手段,结合最新的沉积、构造和物源研究成果,探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石炭系羊虎沟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石炭系羊虎沟组砂岩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20%,平均渗透率为0.34×10-3μm2,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岩屑溶孔(37.7%)为主,长石溶孔(16.0%)、晶间孔(8.5%)和粒间溶孔(7.3%)次之,原生孔隙少见。物源、成岩作用、沉积环境和构造裂缝体系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物源影响着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控制着砂体的展布,不同物源区所带来的岩屑种类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层的物性;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质量,长期的深埋藏导致的压实作用使得原始孔隙大量消失,以凝灰质、高岭石、碳酸盐岩和硅质为主的胶结作用则明显的降低了储层质量;研究区内三角洲前缘亚相...  相似文献   
106.
南美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斜坡带发育的白垩系Napo组高伽马特征的UT海绿石砂岩段是成熟探区新发现的隐蔽含油层段。本文分析了海绿石砂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物性特点,并结合烃源岩评价与石油空间分布探讨海绿石砂岩油藏的成藏特征。海绿石粘土矿物以颗粒形式存在,与石英共同构成海绿石砂岩的颗粒组分,海绿石砂岩的孔隙结构具有双峰特征,束缚水含量高,属于中-低孔、中-低渗储层类型,孔隙类型主要是剩余粒间孔。海绿石砂岩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属Ⅱ级,长石碎屑颗粒发生溶蚀作用,含铁碳酸盐类胶结物发育,结合泥岩低的I/S混层比和高的最高峰温值Tmax,指示海绿石砂岩层段属于中成岩阶段A期的产物。与海绿石砂岩油藏紧邻的大面积分布的Ⅱ1腐泥型成熟烃源岩就是缓翼斜坡带的生烃中心,大面积连续发育的海绿石砂岩与之构成优越的源储组合,有利于上生下储式成藏。海绿石砂岩油藏表现为近源性、成藏晚期性等特点,规模发育的海绿石砂岩储层得以成藏的主要运聚机制是体积流和扩散流运聚机制。这对盆地其它油区同类油藏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样式与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奋雄 《地质与勘探》2016,52(3):480-488
伊犁盆地是我国最早发现砂岩型铀矿的地区,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砂岩型铀矿找矿的不断突破,盆地南缘自西向东查明了一系列砂岩型铀矿床,这些铀矿床的分布与盆地南缘构造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样式类型,分析了不同构造样式下氧化流体补给、运移规律,并结合铀矿体的空间分布,指出构造样式差异是造成砂岩型铀矿体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从氧化流体补给窗的开启、流体的汇聚和还原性气体聚集的控制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对铀矿体空间定位的机制,指出单斜稳定地层中纵弯背斜是控制铀空间分布的主要构造,要注意不同构造样式约束下成矿区域的稳定型和地下水补给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的找矿方向及主要矿物类型。  相似文献   
108.
腐殖酸对U(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与腐殖酸存在密切联系,在铀成矿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影响腐殖酸吸附U(Ⅵ)的因素,考查了pH值、吸附时间、加入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腐殖酸的吸附影响较大,当pH值为6时,吸附率达到最大;少量的腐殖酸就能使U(Ⅵ)吸附率达到98.79%,随着腐殖酸加入量的增加吸附率随之增加,最后趋于平衡;吸附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达到平衡。在腐殖酸-粘土、腐殖酸-砂岩二元系统中,混合后吸附效果增加,并且随着腐殖酸加入量的增加吸附率也随之增大,在腐殖酸-粘土-砂岩三元系统中,也得到了相似的吸附趋势。  相似文献   
109.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已发现系列砂岩型铀矿,由东往西依次有东胜铀矿、杭锦旗(纳岭沟)铀矿、大营铀矿等大型、特大型矿床,成为我国目前砂岩型铀矿发现规模最大、最具远景的地区。研究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形成环境。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中,铀的存在形式及铀矿物特征对砂岩铀矿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认识对铀的地浸开采可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了解砂岩型铀矿形成机制或矿床形成环境及成因的重要信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纳岭沟铀矿等主要砂岩型铀矿中铀矿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电子探针测试,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认为盆地北部铀矿的铀矿物类型主要为铀石,含少量的沥青铀矿、钛铀矿、水硅铀石、钍铀石等;铀矿物常与黄铁矿、有机质(煤屑)及方解石相伴生。采用逐级化学提取等方法定量地分析了铀矿物占矿石中铀配分的比例关系,认为其中铀矿物和吸附态约各占铀存在形式的50%。首次对砂岩型铀矿的铀矿物进行微区原位LA-ICP-MS稀土元素分析,认为ΣREE在铀矿物铀石中高度富集,是矿石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稀土元素是铀矿石中可综合利用的有益组份,其标准化曲线表现为明显的右倾型,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强烈,δEu和δCe具较弱的负异常,说明总体上铀矿化形成于外生后成环境。从上述铀矿物特征,初步探讨了铀矿化形成的环境与成因,认为铀矿化形成经历了至少为低温流体作用的环境;铀矿化形成于浅部地壳即外生后成环境而与深源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10.
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勇  魏帅超  金若时  李建国  奥琮 《地质学报》2016,90(12):3519-3544
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床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砂岩型铀矿在国内外的分布特征及占比情况,并对外生地质作用矿床类型中表生流体作用形成的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进行了讨论,发现层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在外表颜色、矿物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分带现象,此外,矿床内部还具有细菌分带现象。颜色分带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以及还原带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矿物组合在不同分带之间各不相同;地球化学分带表现为U、TOC含量以及Fe~(2+)/Fe~(3+)、Th/U比值在各分带之间差异较大。此外,硫酸盐还原菌、硫杆菌、铁细菌及硝化菌等细菌在不同分带之间的数量相差悬殊,而且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与TOC呈明显正相关性。通过矿化带内的碳、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参与了成矿过程,推测其可能是导致碳、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颜色分带、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分带以及细菌分带均与氧化-还原分带呈耦合关系。本文通过总结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和当前分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细菌、地球化学反应参与的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理,以及未来亟需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带现象在物、化、探、遥等领域的异常响应对寻找砂岩型铀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