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8篇
  免费   2052篇
  国内免费   1928篇
测绘学   637篇
大气科学   792篇
地球物理   1563篇
地质学   8284篇
海洋学   516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666篇
自然地理   533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385篇
  2022年   446篇
  2021年   441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415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488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475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418篇
  2003年   417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64篇
  1999年   310篇
  1998年   279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301篇
  1995年   256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4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41.
以硫尿和乙酸锌为前驱物,通过离子交换和溶液热反应的方法在有机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高蒙混层矿物)层间原位合成了ZnS纳米粒子,得到ZnS柱撑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表明高蒙混层矿物的d001从原来的0.98nm被柱撑到1.95nm,表明层间被插入了直径小于1nm的ZnS纳米颗粒。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原高蒙混层矿物的有序片层结构部分被破坏,在被剥离的片层上面均匀覆盖了ZnS颗粒聚集体,粒径在25nm左右。透射电镜(TEM)显示,ZnS颗粒聚集体是由3~5nm的颗粒堆积而成,夹杂在被剥离的高蒙混层矿物层中。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能量散射谱(EDS)测定表明形成的ZnS属于六方晶系,结晶度较低。光降解伊红_B(eosion_B)实验表明该纳米复合物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_Vis)跟踪反应历程,表明降解过程中没有其他中间产物生成,20min之内降解率达到99.1%。本方法制备的ZnS柱撑高蒙混层矿物纳米复合材料与前人制备的ZnS纳米粒子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方法更简单,原料较便宜,可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142.
蒙脱石脱水作用与地面沉降关系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粘土矿物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等日益成为评价和防治地质、工程、水文、环境等问题的关键,也一直是相关领域的研究难题而逐渐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回顾了蒙脱石层间水性质、层间水化膨胀和脱水收缩的影响因素,提出蒙脱石层间的固溶体特征,在总结蒙脱石脱水作用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蒙脱石脱水作用研究地面沉降的思路。最后讨论了用蒙脱石的脱水作用研究地面滞后沉降及沉降趋势预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3.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144.
滑坡位于石太线下行K135路段右侧偏西,平面上呈近似椭圆形,由原有老滑坡复活而形成。根据滑坡勘察,滑坡所处地貌单元属侵蚀剥蚀低中山区,滑坡区地层组成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下伏晚古生代二叠系石千峰组泥岩、砂岩互层。在分析滑坡几何特征、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滑坡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滑坡的成因,认为老滑坡的成因以自然形成为主,新滑坡则发育并活动于老滑坡堆积物中,因某部门在老滑坡体前缘修建收费站,进行了大面积不适当的工程开挖,形成临空面,加之降雨的作用降低了土体的粘聚力及抗剪强度,在上覆岩土体的重力作用下形成新滑坡。老滑坡为巨型厚层滑坡,属于自然滑坡,新滑坡为大型中层滑坡,属于工程滑坡。  相似文献   
145.
江西省定南县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定南县滑坡较为发育,1990~2002年,全县共发生滑坡283处,其规模一般较小,但造成的损失大。滑坡均由降雨诱发,4~6月份降雨量较大、多暴雨,该段时间滑坡较为多发;除此以外,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岩土结构类型、人工切坡等。江西省定南县主要为中低山与丘陵地形,山坡坡度较大;岩土类型主要为岩浆岩、变质岩,岩石较为破碎,残坡积层与强风化层厚度大;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居民大量挖山建房,形成大量的人工高陡边坡;这些因素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6.
乌江是黔东北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联系的一条水上黄金通道。担负了流域内80%以上的客货运输量。满足了沿岸2000多万人民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运输的需要。乌江下游的彭水县城至涪陵市是乌江进入长江航运的咽喉要道,沿岸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的滑坡严重地威胁着航运的安全。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长约150km范围内,两岸共发育各类滑坡28个,发育线模数为0.187个/km。沿岸滑坡发育形式主要为岩石顺层滑坡和风化堆积层滑坡。沿岸滑坡具有群发性的分布特征,与地层岩性和河谷岸坡类型等密切相关。岩石顺层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顺向岸坡软、硬岩层相间地段。风化堆积层滑坡则主要分布在软岩地层及其风化物堆积的岸坡地段。构造变动、河流的切蚀作用及人类活动是滑坡发育形成的主要原因,暴雨和长时间降雨是滑坡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目前,多数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少数滑坡受降雨及江水涨落的影响而处于周期性蠕动变形状态。三峡水库蓄水后,部分滑坡有复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7.
西藏昌都地区夏通街滑坡是在古滑坡体上复活的新滑坡。自2001年以来滑坡变形破坏迹象日趋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并对变形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在分析其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古滑坡体的复活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夏通街新滑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如河流冲刷、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质条件等。其中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修建214国道对坡脚的开挖,使其抗滑段遭到破坏,抗滑力减小。另一控制因素则是连续3a的强降雨,使坡体岩土体力学性质降低,最终导致古滑坡体复活。根据对滑坡变形破坏情况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主动防治与被动防治相结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8.
滑坡及危岩(崩塌)防治工程措施选择与工程设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滑坡和危岩(崩塌)治理工程措施较多,措施组合可变性大,每种工程措施都有其相应的应用条件,不宜性、适宜性和最佳配置组合。治理工程措施选择应充分考虑治理工程功能性的具体要求、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工期要求和投资的经济性以及后期维护的要求、工程岩土体性质及其蓄水后的变化、场地条件、施工技术条件、地方材料资源等具体制约因素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三峡水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国家级验收总结的基础上,对滑坡与危岩(崩塌)常用防治工程措施(排水、削方减载、回填压脚、抗滑桩、重力式抗滑挡墙、预应力锚索、格构锚固、拦石墙等)的工程适用条件、工程设置及不宜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工程设置应考虑及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9.
淄博市洪山、寨里煤矿区隐伏的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水污染严重。水质污染突发于矿坑全面闭坑以后,污染范围与矿坑水区一致,地下水污染组份与矿坑水的高含量组份相同。水质恶化主要由矿坑水串层污染所致。在此针对串层污染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0.
在同一地区,各个钻孔的测井资料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不同的岩性,在各种测井参数曲线上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在高陂矿区,根据高放射性可以确定16#及18#煤层顶板的主要标志层为砂质泥岩;利用多孔参数曲线对比,可以确定各煤层位,厚度变化及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