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5篇
  免费   1166篇
  国内免费   1644篇
测绘学   730篇
大气科学   550篇
地球物理   933篇
地质学   3586篇
海洋学   824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453篇
自然地理   502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327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6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谷永新  马志明  高福旺 《地震》1999,19(2):209-213
通过对北京地区现有定点地震前兆监测网进行清理,分析了现有定点专业前兆监测台站、观测点、群测点的数量及分布密度的现状。对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MS4.0地震的短临异常特征进行了探讨,表明顺义MS4.0地震前在震中周围出现一个直径约35km的短临异常密集区域。从异常形态看,该区域中的异常大部分可能带有来自震源的信息。结合顺义地震短临异常点位分布特征,对北京地区前兆台网的密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及邻区岩石层密度三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及邻区2×2S波速地震三维层析成像和30’×30’重力资料.首先采用密度差与S波速差的经验关系式,建立起中国及邻区的岩石层密度初始模型,再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得到该区岩石层三维密度分布结果.反演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密度异常分布与大地构造分区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高密度区对应古老地块,低密度区对应高原及山区,在不同块体边界存在着密度异常梯级带;2.岩石层地幔密度分布与地壳密度分布特征不一致.  相似文献   
993.
海浪方向谱阵列资料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傅氏级数展开法和贝叶斯方法,对现场获得的阵列资料进行了方向谱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实测风浪方向谱能量的相对分布与相应的波场密切相关,涌浪和由稳定风场引起的风浪方向谱各组成波能量相对于方向呈单峰对称分布,大风引起的风浪方向谱能量的相对分布,中也近似为单峰,但对称性差,不同波场类型的风浪方向谱各组成波的谱密度极值方向不同,表明不同频率的组成波有不同的主方向。  相似文献   
994.
可用于海洋敏感器件封装的氮化铝陶瓷材料具有高的热导率特性,本文对它的热导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影响烧结样品密度和热导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5.
《海洋地质前沿》1999,(4):18-20
河流中以悬浮颗粒搬运的U占据较大的比例,除了碎屑物质中U之外,颗粒中包括从周围海水中“吸附”的U。实验表明U能被有效地吸附在氢氧化铁、粘土和其它副矿物中。Plater(1992)研究认为英吉利河颗粒的资料反映了因副矿物吸附而产生U的富集。然而,有关河...  相似文献   
996.
用磁力浮沉子密度测量装置,在15 ~25 ℃之间的三个温度下测定了珠江口20 个水样的密度。结果表明,测定值皆高于相应条件下国际标准海水状态方程的计算值,在海水盐度范围0.08~33 .446 ,密度平均偏差范围为2 .4 ~54.0 ×10 - 3kg/m3 。测定密度和计算密度的偏差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大,与盐度的变化成直线相关:与(Ca2 + )/S、SO42 - /S比和比碱度之间皆呈指数曲线相关。珠江口水样(Ca2 + )/C1 、SO42 - /C1 和比碱度平均值分别超出大洋水平均值17 .8 % 、8 .21 % 和152 % ,其余的Na + /C1、K+ /C1 和Sr2 + /C1 比值与大洋水无明显差别,基本类同。珠江口海水的高碱度、高(Ca2 + )/C1 和高SO42 - /C1 是造成其海水密度正偏差的主要因素。经计算机拟合,首次导出了珠江口海水密度的状态方程,该方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标准偏差为±2.5×10- 3kg/m3 。  相似文献   
997.
密度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产卵量和混交雌体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家新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6,8(4):367-372
用小球藻(Chlorella sp.)为食培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食物浓度约1×10~6cells/mL,温度25℃,光照强度约40001x,昼长比LD=18:6。在1.0mL、0.5mL和0.25mL培养液中同时进行单个体和群体培养。结果发现:1)单个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0,13.8和7.8个;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分别是46.38%,53.49%和55.83%。2)群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8.7、3.1和2.65个,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41.70%,53.59%和54.26%,群体培养的密度为4.0ind./mL与2.0ind./mL,2.0ind./mL与1.0ind./mL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差异不明显。母体密度高低与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轮虫为1.0ind./mL时,进行单个体培养,分别用急剧冷休克(SS)、逐渐冷休克(GS)和恒温对照(C)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个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0.8、9.2和12.6个。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32.85、20.7和16.87,SS和C处间后其混交雌体比例具显著差异,而SS和GS,GS和C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南起中国内蒙古满都拉、向北经蒙古国、直抵北端俄罗斯贝加尔湖北卡楚加全长1320 km长重力剖面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依其构建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密度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沿剖面的地壳底界面(Moho界面)展布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剖面辖域内的5个次级局部构造单元的重力异常场、地壳密度结构、界面起伏及断裂构造分布的特征.期望此研究结果能为该剖面跨越的中亚造山带东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各次级构造单元的界域与关联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重力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研究低(5 kg/m3)、中(10 kg/m3)、高(15 kg/m3)三个养殖密度对工厂化养殖黄条(鱼师)生长的影响, 从消化道菌群角度分析了养殖黄条(鱼师)的生长的密度适应性。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黄条(鱼师)的消化道(胃、肠道、幽门盲囊)菌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 并进行了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特征和菌群基因功能预测的分析。结果显示, 相较于中、低密度组, 高养殖密度显著(P<0.05)抑制了黄条(鱼师)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并显著上调了血清应激相关激素水平。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在属水平上,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FaecalibaculumRuminococcaceae_UCG等在中、高密度组中丰度降低,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等在中、高密度组中丰度增加, 均与低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KEGG通路分析发现, 各养殖密度组的菌群基因主要集中在代谢、环境信息过程、遗传信息过程三个一级功能通路。该实验设置的中、高密度组相对低密度组, 消化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上呈现有益菌(乳酸杆菌属等)显著性减少和条件致病菌(克雷伯氏菌属)显著性增加(P<0.05)的趋势。在菌群功能方面, 与低密度组相比, 中、高密度组消化道特别是在代谢、遗传及环境信息过程的二级功能通路上注释的tags数目相对低密度组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为建立工厂化养殖模式下适宜密度调控和健康养殖技术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刘鑫  王哲  张一  柳光宇  黄诚 《湖泊科学》2003,15(2):184-188
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实验用养殖污水,伊乐藻、轮叶黑藻作为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材料,建立封闭型(非换水)和交换型(定期换水)的两种鱼草共生的生态系统并与传统的商业性养殖系统模式作同步比较,分析了养鱼水体水质主要因子的变化及对鱼存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作为实验组的鱼草共生系统两种水体水质优良,鱼类生长良好,交换型水体中D0值≥8.0,NH4—N≤0.34,COD≤18mg/L,悬浮物≤12mg/L夏花成活率为93.3%;封闭型水体中D0值≥7.5,总NH4—N≤0.92,COD≤28mg/L,悬浮物毒20mg/L夏花成活率为60.0%.2.作为对照组有色无草的封闭系统中水质逐渐恶化,鱼类生长受到抑制甚至生存也不能保障,其中,D0值≥2.5,NH4-N≤3.22,COD≤88mg/L,悬浮物≤55mg/L,夏花成活率仅为6.7%;交换系统中D0值≥4.0,总NH4—N≤2.41,COD≤66mg/L,悬浮物≤51mg/L,即使定期换水夏花成活率也仅达66.7%;研究结果表明:鱼草共生系统中栽培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可有效地净化水质,不仅确保了夏花生产良性运行,还节约了水资源并达到无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