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7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齐古背斜构造复杂,变形强烈,地震资料相对较差,构造样式建立存在多解性。为准确落实该区构造特征,从地质“戴帽”、倾角标定及平衡恢复与几何变形正演等关键技术出发,对齐古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确立齐古背斜为早期构造三角楔与晚期冲断褶皱复合叠加的构造样式。该背斜主体部位具分层、分块构造特征,西段以南倾冲断断裂为主,东段以北倾反冲断裂为主。复杂构造建模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建立更为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大大降低油气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42.
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沥鼻峡热储构造上的温泉和地热井勘查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沥鼻峡背斜具有典型的层状热储结构特征,是目前华蓥山复式背斜钻获地热水水温最低的热储构造,地热水以硫酸钙型水质为主,目前已知地热井和温泉具有水温普遍低于37℃和水量衰减较明显的特征.初步认为钻获地热水温低可能与构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3.
沉积物硼(B)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其地质成因及经历的地质过程,因此在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对位于柴达木盆地碱山背斜顶部的SG-1b钻孔沉积物(7.3~1.6 Ma)水溶组分的B同位素研究,发现钻孔沉积物B含量在38.55~172.3μg/g之间,平均含量为87.6μg/g;δ~(11)B值的变化范围在3.61‰~16.26‰之间,平均值为10.65‰,B含量与δ~(11)B值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受到碱山背斜构造隆升以及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干旱化的影响,柴西古湖逐渐咸化萎缩,沉积环境以及碳酸盐含量、粘土矿物含量及其矿物组合等也在发生变化,B含量和δ~(11)B值自钻孔底部向上的逐步增加以及后期的急剧增加,与水溶离子含量以及矿物和粒度等的变化一致,这说明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的B含量和δ~(11)B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气候和湖水的演化过程,共同指示了研究区自7.3 Ma以来气候的持续干旱化和湖水盐度的逐步增加,以及3.3Ma以来干旱化和湖水浓缩过程的加剧。  相似文献   
44.
刘之远 《地质学报》1951,(Z1):1-8,98,99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45.
云南高原之几种构造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民 《地质论评》1946,11(Z3):408-409
云南高原之构成,地质家撰述推论甚多,毋容赘述,兹就历次在云南调查所见者,缕陈之。 (1)褶绉现象  相似文献   
46.
谢家荣 《地质论评》1945,10(Z3):221-244
一、绪言著者自迁渝以来,于四川之地质文献,稍稍涉猎;本年四月又伴同战时生产局顾问芮奇先生赴巴县、隆昌、自流井,五通桥、成都、江油等、作概略之考察,于四川之红色地层,及油气滷盐之产状,乃得作亲切之观摩。关于石油及天然气,芮  相似文献   
47.
鞍本地区鞍山式铁矿区地质构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鞍本地区,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地层齐全,其中有鞍山式铁矿,菱镁矿,煤,粘土矿等沉积破产,有古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有径向裂谷构造和纬向地槽构造,特别是在鞍山狭小范围内出现多期间回归性垂直运动,蔚为地质构造奇观,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两极挤压构造运动史。  相似文献   
48.
马依当石墨矿床产出在上志留-下泥盆统红柳沟组中,红柳沟组为一套含碳质绢云母片岩及砂岩;马依当石墨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区域变质及热液变质改造等3个时期。通过对该矿区成矿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等研究,得出了成矿期次、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认为马依当一带石墨矿床属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成因的晶质石墨矿床。  相似文献   
49.
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对于揭示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应用钻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黄龙背斜发育在渭北隆起东端,是一长18 km、宽15 km的短轴状背斜,地层起伏幅度达200 ms;黄龙背斜自长城系往上至三叠系均具有相似的背斜形态;它是在燕山期基底断层复活而形成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黄龙背斜区内东西向与南北向剖面控制的缩短分别为70 m和90 m,缩短量较小,指示该部位处于燕山期冲断变形的前锋部位,变形即将终止。黄龙背斜响应于周缘构造边界挤压作用,是克拉通内部的基底正断层反转而在沉积盖层形成的褶皱背斜,因地层能干性差异发生了分层剪切。黄龙背斜是一个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0.
乌蒙山区划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五角堡背斜位于乌蒙山区中部,分布于绥江县五角堡至屏山县楼东一带,背斜周边共出露天然泉点45个,幸福泉位于五角堡背斜北西翼,距离核部2km,枯水季流量141L/s,丰水季流量822L/s,为新滩镇供水水源地。根据前人调查,此泉的成因机理研究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种为"上升泉理论",一种为"下降泉理论",针对这两种理论,以现场调查、示踪试验及地球物理勘探为依据,对幸福泉成因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幸福泉为岩溶裂隙上升泉,为此后同类富水性背斜泉群的研究及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