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2篇
  免费   762篇
  国内免费   116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385篇
地球物理   172篇
地质学   1974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100 hPa高度场与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场相关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层次大气环流变化对川渝盆地盛夏气温长期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对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00hPa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与盆地盛夏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南亚高压主体部分年代际南北进退,引起了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异常变化.当南亚高压偏南时,盆地盛夏气温偏低,反之则偏高.同时,中低层500 hPa高度距平场及北半球850hPa夏季距平风场也有明显的不同异常分布,南亚高压是影响川渝盆地冷暖持续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2005年6月我国南方雨带异常偏南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康志明  鲍媛媛  陈晓红 《气象》2006,32(4):91-96
2005年6月我国南方雨带异常偏南。利用逐日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OLR资料对该年6月的天气形势特征和一些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低层冷空气和水汽输送等与雨带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ITCZ偏弱,热带气旋少,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长时间偏南。青藏高原南部和低纬洋面上的对流异常,影响该地区季风环流,造成水汽向低纬地区集中,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带异常偏南。高层中高纬度异常环流,抑制南亚高压东段脊线北抬,高层西风异常通过动量下传,加强中低层西风锋区,冷空气南下到偏南地区等均是造成雨带异常偏南之原因。  相似文献   
993.
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江淮地区1885—2000年近116a梅雨特征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呈显著上升的长期变化趋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梅雨特征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入梅日期具有准24a、准5a和准3a的显著周期;出梅日期具有准35a、准22a和准5a的显著周期;梅雨量具有准40a、准15a、准9a和准3a的显著周期。丰梅年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枯梅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994.
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偏晚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汪靖  刘宣飞  韩桂荣  何金海 《气象》2006,32(12):76-81
2005年是江淮流域入梅偏晚年。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江苏省气象台提供的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对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前的异常环流形势进行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中高纬冷空气的活动异常与东亚大槽、中西太平洋ITCZ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等活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入梅前,东亚大槽发展强盛,ITCZ偏弱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劲少动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偏晚。同时,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强劲少动也使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劲,中低层副热带锋区偏南,抑制了暖湿的东亚夏季风向江淮流域推进。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突跳偏晚是江淮流域2005年入梅偏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鹤岗煤层气项目HE-02钻井采用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在侏罗系石头庙子组南岭砾岩层段,因构造原因,分别在238、272、292m处存在较大的漏失段,井液漏失严重。为保证正常钻进,先后采用了制球堵漏、镶嵌堵漏、快干水泥局部封堵、191^#树脂水泥封堵和水泥高压注浆封堵。经实践验证,在地层压力较大的承压漏水层段,前几种堵漏效果不明显,唯有水泥高压注浆封堵见效快,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996.
李连营  白牧  赵志峰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4):163-165,169
通过现场对预应力管桩底部采用高压旋喷法进行加固这一新的施工工艺试验,探讨预应力管桩桩端为水泥土情况下的受力机理及提高管桩端阻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效果,并探讨其在天津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7.
蓝闪石 硬柱石是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的硬柱蓝闪片岩带中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蓝闪石呈浅蓝灰色,纤柱状;硬柱石无色,多呈团块状,较均匀地与蓝闪石混杂分布.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蓝闪石主要为铁蓝闪石和青铝闪石,硬柱石为较典型的硬柱石.硬柱蓝闪片岩呈(透镜状)构造岩块分布,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原岩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及少量辉(长)绿岩、基性火山碎屑岩,围岩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红脊山硬柱蓝闪片岩带伴有构造混杂岩发育,二者共存构成红脊山地区北羌塘甜水河陆块与南羌塘查多岗日陆块之间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998.
根据河池气象站2005年7-8月逐日高空探测资料及地面、500hPa、850hPa实况天气图资料,利用天气学方法,重点分析2005年河池市夏季7-8月份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结果表明:前期单站气象要素变化、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及台风路经偏东与河池市夏季持续高温天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9.
韦春霞 《贵州气象》2006,30(Z1):27-28
利用2005年6月1日08时-29日08时广西89站每日08-08时(缺7日08-8日08时)共27d雨量实况,结合M icaps平台提供的实时探测资料,分析广西降水量实况分布特征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势,初步了解6月份亚洲地区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演变过程,探讨广西不同类别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伏旱及成因     
徐渝江 《四川气象》2006,26(3):10-10
在伏天出现的旱情,称为伏(夏)旱。我国旧历最热的仲夏季节叫“伏天”。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我国长江流域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频繁,高达50%。其他地区有些年份也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