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3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84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489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698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41.
本文利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亚高压上高原早晚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特征,并讨论了其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上高原时间变化不仅存在8 a的长周期变化,还存在2 a的短周期变化。在南亚高压上高原偏早(晚)年,南亚高压强度较平均态强(弱),东伸指数较平均值大(小)。并且偏晚年,850hPa上西太平洋副高较平均态偏西,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辐合,降水增加;偏早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942.
在对渭北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6个耕作土壤剖面和8个苹果园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剖面的构型、质地、元素组成、理化性质和微形态的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演化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耕地转为苹果园后,土壤构型从Ap-Bc-A-Ck-C逐渐变为AB-(Bc)-A-Ck-C;土壤表层(0~35cm)的磁化率、有机质、常量元素(Si、Al、Fe、K、Mg、Ca、Na)和微量元素(Cu、Co、Ni、Zn、V、Cr、Pb、As)含量趋于增加,CaCO3含量和pH趋于降低;35~90cm,CaCO3含量趋于增加,而磁化率、有机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趋于降低;90cm深度以下土壤性质变化不大;土壤孔隙的数量减少而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增加,粘土矿物总含量增加,而残积粘土/淀积粘土比值降低,次生碳酸盐的空间位置从主要出现在0~35cm深度变为在0~90cm范围内普遍出现。这些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从耕地改为苹果园,土壤剖面构型发生了明显分异,土壤性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90cm以上,土壤表层(0~35cm)的变化大于土壤下层(35~90cm)。  相似文献   
943.
王成金 《地理学报》2010,65(10):1275-1286
集装箱流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枢纽城市在区域经济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主导着物流网络的运行。依据图论原理,构筑了枢纽城市的识别模型,融合了城市交流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对集装箱枢纽进行识别,发现中国形成了21 个集装箱枢纽,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主,枢纽牵引的集装箱交流体系显示“区域-门户”空间结构明显。然后分析了枢纽集装箱流的距离衰减规律,采用Pareto 和Newling 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主要衰减参数,Pareto 模型的衰减系数b 显示其数值越高,集装箱牵系的城市影响越限于近距离,Newling 模型的递增系数b1为正值说明枢纽附近存在影响塌陷区,最高影响不邻近枢纽。同时依据有向图的矢量属性揭示了枢纽集装箱流的集散规律,发现枢纽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呈明显的非均衡性,邻近地区形成影响塌陷区,一定距离范围内形成主影响区,各枢纽的本底决定了其主影响区明显不同,虽然各城市的辐射峰值和吸引峰值不同,但其集聚和扩散通道往往一致。  相似文献   
944.
《地理教学》2010,(17):63-64
到2012年,我国铁路客运网将更加快捷,从北京出发,1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城市。除海口、乌鲁木齐、拉萨、台北外,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昨天,上海铁路局有关部门向记者介绍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相似文献   
945.
孙继虎 《地理教学》2010,(22):F0002-F0002,F0003
我喜欢自然,尤其是座落在西部高山高原上的冰川,她们像圣母,圣洁庄重;像少女,洁白无暇;像国王,仁慈威严……东天山主峰喀尔里克山上就分布着座座冰川,她们在阳光下,清澈明净,闪耀着亦幻亦真的洁白无暇;在晨光暮霭中,又变换成庄严辉煌的金光。喀尔里克冰川,是哈密天上的水库,她用冰雪乳汁,滋润着哈密绿洲,养育着这方水土和这片水土上辛劳的人民。  相似文献   
946.
利用南疆铁路沿线37个县级以上城镇的城镇人口和10项社会经济数据,对南疆铁路沿线城镇按人口规模进行等级划分,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增长极类型分类。研究结果显示:(1)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不连续分布的状态,5个地州首府所在城市人口规模均超过20×104人,剩余32个县级政府所在的建制镇,除库车县城过5×104人外,其余县城人口不足5×104人,其中9个县城人口不到5 000人。(2)南疆铁路沿线城镇可以划分为工业增长极城镇、工农业复合型增长极城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性增长极城镇等类型。(3)南疆铁路沿线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城镇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农业的发展,加工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还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州首府所在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47.
周毅  李术才  李利平  赵岩  刘钦  原小帅 《岩土力学》2011,32(Z2):673-678
兰渝铁路两水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围岩软弱破碎,沿线地形起伏,隧道埋深变化大。根据埋深等地层条件的变化,在不同的区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是隧道安全控制的关键所在。结合该工程的勘察和设计资料,采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系统地研究不同埋深条件下开挖进尺对隧道变形的影响。从变形角度揭示了埋深对开挖进尺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不同埋深条件下最利于变形控制的循环进尺,为工程的施工决策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48.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滇西北高原YXL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1570cal.yrBP以来,滇西北高原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冷干-略转暖湿-冷干-转暖增湿-冷干-转为暖湿-温和偏干-温凉偏干的气候变化历程,其间多有反复;YXL剖面孢粉记录与董哥洞、葫芦洞石笋记录在古气候变化大趋势上基本一致,对H2、H1、YD、MWP、LIA等气候事件反映明显;YXL剖面孢粉记录中全新世大暖期升温增湿的速度慢于石笋记录和冰芯记录,其干冷气候期持续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均与高原环境有关,并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意义。   相似文献   
949.
孙广友 《冰川冻土》2016,38(1):1-10
首次依空间结构将青藏高原划分为外围高山、外缘高山、高原面高山、高原面及高原盆地等五种地貌体;厘清了高原不存在纬度地带性的误判,并结合作者前期高原苔原的论证,创建了高原苔原带谱体系及其三维仿真地带模型,分别为顶锥型(外围离散高山及高原面高山)、带型(外缘带状高山)和平面型(高原面).既具有一般高山苔原(alpine tundra)垂直带谱,又呈现高原山原苔原所特有的"复式三维地带性模式",在全球具有唯一性.首次编制了表征北极苔原与高原苔原关系的北半球苔原带模式图,指出长白山为东北亚高山苔原南界的论点不能成立,青藏高原苔原才是中国及东北亚苔原的南界.目前高原是第三极称谓皆无顶极生物带苔原带景观为前提,仅是高度上的寓意,从地理概念上明确了其与南北极并列的世界第三极定位.  相似文献   
950.
基坑开挖对邻近铁路路基变形影响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鑫  周顺华  狄宏规  李雪 《岩土力学》2016,37(Z1):469-476
以某紧邻既有铁路线的基坑工程为依托,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路基与基坑的变形规律、沉降原因和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受列车荷载与渗漏水影响,路基沉降在坑底旋喷加固和施工冠梁、混凝土撑期间迅速增加,形成了长约50 m、最大沉降95 mm的沉降槽,60%以上的路基在该阶段的沉降增量占阶段累计沉降的70%以上,而地表沉降多小于20 mm,约为开挖深度的2.4‰;路基沉降槽处坑外横断面地表沉降呈“凹槽形”,在路基处沉降最大。在坡顶进行双液注浆能够控制地表与路基沉降,减少后续开挖施工对路基的影响,但注浆施工易导致边坡变形突变,尤其是向坑内的水平位移,不利于边坡稳定和铁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