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9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207篇
大气科学   485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696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选取1984~2013年NCEP/NCARII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及全国160个台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使用由散度定义的青藏高原季风指数,以1月为冬季代表月,确定高原冬季风强弱代表年。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风强弱年份,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的差异。结果表明:(1)高原冬季风强弱伴随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高原上空的冷低压加强,辐散下沉运动加大,中高纬地区的槽脊加深,而低纬地区有一气旋性环流生成;(2)高原冬季风强弱年我国同期气候差异明显,高原冬季风偏强年的冬季,新疆北部、华北中部等地降水偏多,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等地降水偏少,冬季气温大部份地区偏高,云南、黑龙江等地略偏低。(3)高原冬季风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高原冬季风强弱年的夏季,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明显不同,强年高原热低压和高纬地区的槽脊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降水明显偏多,长江中上游、内蒙等地降水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992.
在铁路地理信息平台总体方案的基础上,以高速铁路为试点,研究建设高速铁路GIS平台。通过建设高速铁路专业专用地理信息数据,为铁路相关业务系统提供一种获取铁路专业专用地理信息数据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高速铁路GIS平台与业务系统的交互,进一步验证铁路地理信息平台总体方案中与铁路业务系统信息交互方案的可行性。文中给出了平台的逻辑架构设计、功能设计和空间数据组织模型设计,并简要介绍了平台实现过程中采用的3个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国内某高速铁路,实现了该平台的构建。  相似文献   
993.
程耀东  程璐  谭冬生 《测绘科学》2016,41(11):166-170
针对普铁综合图绘制系统无法实现高铁双线并行综合图的绘制问题,提出了高铁综合图自动生成和输出的方法。通过在Auto LISP中使用ActiveX对象与Microsoft Excel对象,实现了Excel数据文件的导入和数据转换;基于高铁综合图信息,以Visual LISP语言实现了高铁综合图的自动生成;采用图形裁剪算法,实现了长条形综合图的自动分幅;运用虚拟打印技术,实现了分幅图的批量打印或PDF文件生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图自动生成,还能准确地进行图形自动分幅和输出。研究结果对铁路基础设施、综合维修、列车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4.
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中铁路轨道线性特征明显,可以直接用于铁路轨道的精细提取。首先根据铁路路基光谱、局域地形等特征,基于机载LiDAR数据建立一种面向对象的铁路区域提取算法;进一步通过数学形态学处理消除干扰因素的影响,选取适当的影像波段进行掩模提取图像中的铁路区域,采用基于高斯平滑和微分几何的线性地物提取算法初步提取铁路轨道线。在噪声消除、线段连接的基础上建立轨道平行线算法模型,从而实现轨道信息的准确提取。实验结果证明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轨道提取精度达到94.6%以上。  相似文献   
995.
地球上的高原依照其组成及形成过程差异分为两大类:克拉通高原与造山高原。克拉通高原是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和稳定的克拉通的基础上构筑的高原,具有简单的、均一的、稳定的、冷的地壳以及刚性古老硬基底,如巴西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非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德干高原等。造山的高原是以造山单元作为主体的高原,分为俯冲型高原和碰撞型高原。前者如"中安第斯高原"与东太平洋的向东俯冲密切相关;后者如青藏高原,具有相对复杂、不均一、多地体拼贴、多期造山、相对热的巨厚地壳组成的造山软基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初始高原在白垩纪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闭合(120~140Ma)有关。而印度-亚洲碰撞(60~50Ma)和印度岩石圈板片平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促使青藏高原整体的抬升至4000~5000m的高度。  相似文献   
996.
夏季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出夏季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具有强烈的日变化,白天高原是强热源,夜间高原地面转变为弱热汇,日较差可达420 W·m~(-2),呈由西向东递减分布。其中地面感热和潜热加热的日变化均十分明显,日较差分别可达300 W·m~(-2)和200 W·m~(-2);感热加热的日变幅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而潜热加热由南向北递减。同时,利用人工识别的高原低涡数据集初步分析了夏季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日变化,发现夜间生成的高原低涡频数略高于白天,其中00 UTC的低涡源地主要在西藏那曲和林芝(工布江达),12 UTC低涡源地主要在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树。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79—2011年ERA-Interim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全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湿池的基本特征,定义了能较好表征夏季青藏高原湿池强度变化的特征指数,并揭示了夏季青藏高原湿池强弱异常时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夏季高原上湿池特征非常明显,2个湿中心分别位于高原东南部和西南部。高原湿池强度指数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以4 a左右和6 a左右的变化周期为主。夏季高原湿池偏强(弱)年,南亚高压、西太副高、高原季风、低层风场以及整层水汽输送等均有显著变化,进而对我国夏季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8.
晚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证据、问题和启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生代中国东部是否存在一个高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岩石学角度对高原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文中根据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厘定了高原的界线,指出存在一个高原而非山脉。高原存留时间大致从175~113 Ma(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发育在165~125 Ma。高原的崛起是从北向南扩展的,并将高原的演化分为萌生期、初期、成熟期、萎缩期、垮塌期、残留期和余脉等7个阶段,探讨了不同阶段高原界线的变迁。文中还讨论了与中国东部高原有关的下地壳拆沉、燕山运动的本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的含义以及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关系等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并指出了高原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文中建议开展高原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研究,把中国东部高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展对大陆构造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企望在新的领域创出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999.
《探矿工程》2008,35(2):62
从江苏省铁路办获悉,备受关注的南京至杭州铁路项目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这是江苏省境内继京沪高速和宁合城际铁路之后的又一条快速出省通道。  相似文献   
1000.
《探矿工程》2008,35(2):57
全长4300多米的九里庄隧道是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为双向隧道,也是我国铁路建设历史上技术含量最高的隧道,隧道的支护、路基和弯度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满足设计时速350km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