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76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马宁 《地球科学进展》2021,36(8):836-848
青藏高原地表蒸散发是决定亚洲水塔水储量变化的关键要素.在快速升温背景下,长时间尺度的青藏高原地表蒸散发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亟需深入探讨.以青藏高原两种典型高寒生态系统(草原和湿地)为研究对象,以野外观测和互补蒸散发模型为研究手段,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驱动互补蒸散发模型,应用于青藏高原的典型资料稀缺地区,并就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评估,揭示了两种典型高寒生态系统近40年的蒸散发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校正参数后的非线性互补蒸散发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模拟两种下垫面的蒸散发,亦即该模型在青藏高原资料稀缺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1973-2013年,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原蒸散发呈不显著的增大趋势,而高寒湿地则以2.0 mm/a的速率显著增大.相关分析表明,高寒草原和湿地蒸散发的年际变化主要与水汽压(即空气湿度)有关.阶段性分析发现,1970s至1990s末期,两种生态系统蒸散发皆在波动中逐渐增大;而1997年以后,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蒸散发的变化模式表现出明显差异:前者在波动中逐渐减小,后者则持续增大至2000s中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高寒湿地受冰川融水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加之2000s高寒湿地的水汽压和日照时数增大,使得该时段内地表蒸散发仍呈增大之势,亦即上游的冰川融水对下游的湿地蒸散发有重要影响.结果 表明,空间距离较近的两种典型高寒生态系统,由于所受水源补给不同,局地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可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2.
张海宏  姜海梅  周秉荣  祁栋林 《气象》2019,45(11):1550-1559
利用玉树隆宝湿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未冻结、冻结和冻结有积雪覆盖三种情况下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计算了三种情况下动量总体输送系数、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动力学粗糙度和热力学粗糙度,分析了附加阻尼和粗糙度雷诺数的关系,并将三种附加阻尼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冻结状态下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幅度最大,冻结有积雪覆盖时,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幅度最小。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_D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_H的值在冻结时最大,冻结有积雪覆盖时最小,动力学粗糙度和热力学粗糙度在冻结状况下最小,冻结有积雪覆盖时最大。未冻结、冻结和冻结有积雪覆盖状态下,三种附加阻尼kB~(-1)参数化方案中,幂函数型方案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3.
为确定沙漠化对高山嵩草草甸植被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了解高寒区草甸沙漠化的原因,选择西藏那曲安多县南部沙漠化严重区域为调查区,按照沙漠化的不同程度设置样地,系统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草甸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区的植被与轻度沙化草甸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度和重度沙化区,高寒草甸的建群种高山嵩草已被家畜不喜食或更具抗性的植物种所取代,而在极重度沙化的流动沙丘上无植被生长;从过牧的退化草甸到半流动、流动沙丘,植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降低趋势。轻度沙化草甸物种数、个体密度和丰富度指数最多;中度沙化草甸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而优势度指数最小;在沙化过程中,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显著下降,地上生物量也在下降,虽然轻度、中度和重度沙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极重度沙化区,但前者之间却无显著差异。地下根系生物量也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过牧是造成高山嵩草草甸沙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竟虎  王建  王建华 《湿地科学》2007,5(4):298-304
长江、黄河源区是中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利用1986年的TM和2000年的ETM 卫星遥感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长江、黄河源区15a来湿地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a间,长江、黄河源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744.77km2,平均减少率为1.2%/a。长江源湿地的退化比黄河源明显。湿地主要是由高寒沼泽草甸湿地向高寒草甸湿地、裸岩裸土地和高寒草原演变,以及由水域向滩地转变。各湿地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和分维数提高,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空间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15a间研究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37.86×108元。气候干暖化是造成源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25.
《地理教学》2007,(1):45-46
西藏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机理》持续两年半的研究表明,由于全球变暖、过度放牧、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原因,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场退化面积正以每年3%至5%的速度扩大,1988年至2005年间退化了39.64%。  相似文献   
26.
分析了制约纤维用亚麻(以下简称为亚麻)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土质等因素,提出了它在高寒地区的可种植性及高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7.
田军  郭志锋 《黑龙江气象》1996,(1):14-14,23
高寒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田军,郭志锋,李振友,程宝华1前言北安地区位于47°53′~48°33′N之间,属高寒地区,无霜期短,积温少,只能种植早熟及极早熟玉米,且产量低。1992~1993年进行玉米营养液育苗移栽试验示范,引入中早熟玉米获得高产,营养...  相似文献   
28.
从分析甘肃省高寒阴湿区农业气候资源入手,划分出高寒阴湿区的气候界线,研究了种植业的气候资源优劣及其农业气象灾害,提出了合理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9.
祁连山海北冬春气温度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英年  张景华 《高原气象》1998,17(4):443-446
祁连山海北地区冬春气温与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具有很高的反相关关系。冬春气温升高导致牧草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冬春气温升高,使冬季土壤冻结层变薄,土壤水分散失严重;  相似文献   
30.
祁连山海北冬春气温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祁连山海北地区冬春气温与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具有很高的反相关关系。冬春气温升高导致牧草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冬春气温升高,使冬季土壤冻结层变薄,土壤水分散失严重;在牧草营养生长阶段初期,又正值我国北方天气气候“干旱”胁迫最严重的时期,自然降水量显得不足,进而限制了牧草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最终影响到牧草年产量的提高。对冬春气温进行主成分处理后建立的气温影响牧草产量的回归关系表明,回归模型拟合率较高,试报1995年牧草产量误差很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