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区域构造断裂体系和逐渐连片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认识到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成机制除了与晚中新世区域构造变动、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充足物源供给以及凹槽型古地形特征等因素相关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峡谷底部早期隐伏断裂带的存在。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发育平行于陆架坡折的大规模深水峡谷,峡谷底部发育大型走滑断层以及走滑断层派生出一系列次级断层形成的地层破碎带,认识到峡谷的形成、规模以及展布方向均受断裂带影响;相应地峡谷的充填及演化亦是受物源、海平面变化、重力流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叠加的过程。从而为研究经历了裂陷期和坳陷期盆地演化过程形成的大型峡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2.
云岗盆地晚中生代沉积-火山充填序列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凝灰岩夹层及安山岩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云岗盆地晚中生代地层充填序列的关键时限进行了限定。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重点地质界面的构造意义。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早中侏罗世,盆地为一套湖进序列的连续沉积,以大同组含煤地层为代表,暗示着区域拉张的构造背景;(2)盆地整体缺失了晚侏罗世(160.4±1.1)Ma至早白垩世(130.1±0.7)Ma的沉积地层,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3)旧高山安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30.1±0.7)Ma大陆板内裂谷的构造背景,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背景紧密相关。研究成果对旧高山安山岩时代归属提出了新的认识,并不归属于上侏罗统髫髻山组,而相当于下白垩统张家口组。  相似文献   
143.
地面报中高山站资料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郝民  龚建东  徐枝芳 《气象》2016,42(4):424-435
无线电探空仪观测和地面观测资料作为天气分析和数值预报最常用、最重要的两种资料数据源,两者时空分辨率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利用地面观测资料的高时空分辨率特点来补充探空观测资料在一些地区的欠缺和不足,特别是地面高山站资料的使用对对流层底层环流场的影响及对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风场分析指示意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文章通过对地面高山站资料在资料同化中不同的使用方式的分析,探索其作为探空资料的补充在资料同化中的贡献。个例试验选取2013年6月29日00时地面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进行资料同化,试验方法:分别将地面高山站资料作为探空资料和地面资料应用于同化分析中,结果表明:地面高山站资料当探空资料使用时对850和925 hPa风场同化分析有正效果。在地面高山站资料当探空资料使用和当地面资料使用的对比中,其24 h 850和700 hPa高度和风场预报试验差异不显著;但24 h降水预报结果显示:地面高山站资料当探空资料使用对降水强度和位置的预报都有弱的正贡献。连续试验的降水预报检验证明:在地面高山站较多的西南区,高山站资料当探空资料使用在小雨、中雨、暴雨等量级的预报评分要优于高山站资料当地面报使用,且其预报偏差也较小;在中国区降水预报检验高山站资料当探空资料和地面报使用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4.
本文所及之岷江峡谷,谨其由灌县城至汶川县映秀湾之一段,适当康藏大地块与四川盆地之接触地带,区内主要大道有三,一循岷江北岸经龙溪越娘子岭至映秀湾以通岷江上游,二循岷江南岸径漩口至映秀湾与前道合为通岷江上游之偏道,三沿岷江南岸经漩口转循支流寿河而上以通懋功,除第一道较宽坦可通骡马外,其余二道均为小道,谨供人行。  相似文献   
145.
2017年“五一”假期30多位“驴友”(户外旅游爱好者)在穿越“熬太线”(指纵贯鳌山—太白山这段秦岭主脉的穿越线路)时遭遇暴雪降温天气,导致3人遇难,2人受伤。利用太白山区域内13个自动气象站2017年5月1—7日气温、降水、湿度、风、气压等监测数据和太白、眉县气象站高山积雪观测记录,分析事件前后太白山的天气条件,探讨造成“驴友”伤亡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游客了解太白山独特的天气气候特点,正确评估“鳌太线”穿越等太白山高山区旅游的风险,最大可能地减少旅游意外伤亡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6.
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东北部小型峡谷内的块体搬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process of mass movements and their consequent turbidity currents in large submarine canyons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at in small canyons. In this paper, we document mass movements in small submarine canyons in the northeast of Baiyun deepwater area,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nd their strong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anyons based on geophysical data. Submarine canyons in the study area arrange closely below the shelf break zone which was at the depth of –500 m. Within submarine canyons, seabed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amounts of failure scars resulted from past small-sized landslides. A complex process of mass transportation in the canyons is indicated by three directions of mass movements.Recent mass movement deposits in the canyons exhibit translucent reflections or parallel reflections which represent the brittle deformation and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 The area of most landslides in the canyons is less than 3 km2. The trigger mechanisms for mass mov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gravitational overloading, slope angle and weak properties of soil. Geophys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genesis of submarine canyons is the erosion of mass movements and consequent turbidity currents.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mass movements on canyon are inci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t the erosion phases and fillings supply at the fill phases. This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ge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CS.  相似文献   
147.
琼东南盆地井震地层对比分析及区域地层格架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琼东南盆地历经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等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由始新世的滨海环境发展为现今的深水环境,形成了一套包括滨岸沉积、滨浅海沉积、陆架和陆坡沉积、以及半深海沉积的地层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的生储盖条件,已成为当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对盆地区域内钻井和地震剖面进行了主要地层界面(T20、T30、T40、T50、T60和T70)的识别和提取(点),继而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线)和盆地区域过井地震剖面(面)对主要地层界面做了追踪对比分析,再依据古生物年代,建立了适用于琼东南盆地的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在琼东南盆地浅水区主要沉积了新近系地层(T60-T20),断裂基本不发育,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极少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局部地区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表明琼东南盆地新近纪时期受构造作用影响较小。在深水区,新近系地层(T60-T20)和浅水区特征相似,仅反射特征有所不同;古近系地层(T100-T60)内部层序结构主要为楔状或近平行状,具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地层厚度较大,断裂明显并导致地层错断,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在古近纪时期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并伴随着强烈的拉张和快速沉降作用,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在近东西向的中央峡谷内存在有三期砂体:第一期砂体(井深3 528~3 336m,厚约192m)形成于距今11.6~5.5Ma(T40-T30),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陵水-松南-宝岛段,沉积物构成包括浊积水道沉积、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深海泥质沉积、天然堤及漫溢沉积等;第二期砂体(井深4 100~3 900m,厚约200m)形成于距今5.5~4.2Ma(T30-T29),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乐东-陵水段,以重力流沉积为主;第三期砂体(深度3 630~3 400m,厚约230m)发育于距今4.2~3.6Ma(T29-T28),分布于峡谷的乐东-莺东段,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三期砂体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自东向西、由老到新依次展布,构成了良好的油气储层体。  相似文献   
148.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部的沿河、务川两县境内,总面积31113公顷。地处乌江上游,武陵山脉抬升造就了保护区所在地区的高山峡谷地貌。山顶为缓坡,缓坡包含有丰富的土壤和植被,山顶缓坡成为当地村民的住所和紧挨在房前屋后的耕地。峡谷中段为地形抬升形成的悬崖峭壁和石块崩塌形成的岩洞,峡谷的谷底是河流。  相似文献   
149.
李燕 《地图》2012,(4):88-95
阿尔山,坐落在中国东北隅。千百年来,那里得上天眷顾,汇集草原、森林、高山湖泊、火山遗迹、地热温泉等诸多宝贵资源于一身。流金9月,我们一行8人、2辆车,从北京出发,自驾前往阿尔山。 7天地旅程,蓝天里漂浮的云朵,草原上悠然的羊群,天池畔夕阳的余晖,水塘边薄雾的清晨……美景定格成画面、随着行程徐徐展开,大概,这就是自驾的好处吧,自由、惬意、不经意间,就与风景正面相对。  相似文献   
150.
科罗拉多河的适应性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为研究格伦峡谷大坝对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进行了3次高速水流实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分析显示,利益相关方参与是该实验成功的体制保障,跟踪监测与评估是实验成功的技术保障,闸坝适应性调度是河流保护与管理的有效手段。该实验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对我国闸坝调度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例如,对下游水生生物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应作为闸坝调度的目标之一,应加强闸坝适应性调度的实验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河流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