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46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绿鳍马面鲀重复发育雄性生殖腺结构与发育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组织染色法研究了性成熟绿鳍马面鲀雄性生殖腺结构和发育组织学。结果表明,性成熟绿鳍马面鲀精巢从外形上明显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生精部,下段为贮精囊。生精部分为2支,呈黄色、长条状;生精部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精小叶间有间质(Leydig)细胞。其生精部的发育历程可分为重复发育Ⅲ期、精子形成Ⅳ期、精子成熟Ⅴ期和退化吸收Ⅵ期。贮精囊位于精巢的后方并通过壶腹与生精部相连,贮精囊为椭圆形,白色不分支,其组织结构与贮存精子功能相适应,由许多被结缔组织分开的管状囊腔组成;贮精囊组织学变化与生精部周期性的变化相关,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周期发育,可分为恢复期、生殖期和退化期。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不同幼鱼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存活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标志部位幼鱼的脱标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差异;但标志后进行1次消毒处理可使黄鳍鲷的存活稳定期提早一天出现。标志部位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有显著影响,以背鳍棘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为最高,达87.0%;背鳍棘膜标志的存活率其次,为75.2%;而背鳍条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最低,仅68.0%;死亡高峰均出现在标志后前3 d。幼鱼规格对脱标无影响,但标志部位对脱标影响显著。在肌肉做标志均未脱标,而在鳍棘膜做标志的全部脱标。表明黄鳍鲷幼鱼可在背鳍棘基部肌肉进行穿体标志,暂养4 d后进行放流。  相似文献   
33.
在水温6,10,14,18和22 ℃条件下,研究饥饿0 d,10 d,20 d,30 d和40 d对体重(181.75±17.21) g,体长(7.84±0.44) cm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生长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0~18 ℃时饥饿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影响,经40 d饥饿,实验鱼的存活率为100%;而6 ℃和22 ℃时分别于饥饿32 d和36 d全部死亡.相同水温条件下,随饥饿时间增加,实验鱼的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降低,而耗氧率下降.相同饥饿时间,随水温上升,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下降,而耗氧率升高.同时,耗氧率昼夜节律显著,07:00和15:00时达到最高峰,而03:00时达到最低值.经方差分析表明,饥饿和水温对实验鱼体重损失率、肥满度和耗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饥饿10~20 d时,耗氧率明显降低,而20~40 d时趋于稳定,实验鱼耗氧率的降低随饥饿时间延长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4.
青岛海域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2年6~12月期间采自青岛海域商业渔获的286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标本,以耳石长、耳石宽、周长、面积、矩形趋近率、充实度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结合其中傅里叶变换获得的形态特征变量,研究了小眼绿鳍鱼幼鱼生长过程耳石形态的逐月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耳石为不规则卵圆形或近四边形,背部弧状隆起,腹部相对略平,前部有一明显缺刻,后部常呈锯齿状尖突.小眼绿鳍鱼耳石长、耳石重、耳石面积皆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长宽比与体长不呈显著相关.随着小眼绿鳍鱼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月份变化差异显著;经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可分为3个特征区间:6月份与其他月份间形态差异显著;7~9月耳石形态特征处于变化间状态;10~12月各方面形态特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5.
采用表观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发病的养殖红鳍东方()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了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主要包括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对代表菌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弧茵属(Vibrio Pacini 1954)的杀对虾弧菌(Vibrio penaeicidasp.nov.Ishimaru et al 1995).代表菌株(Hc051105-6株)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引物结合区)为1443bp(GenBank登录号:EU073023),代表菌株(HC051105-8株)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 引物结合区)为1450bp(GenBank登录号:Eu073024).择代表菌株做对健康红鳍东方鲀的人工感染试验,认为分离鉴定的杀对虾弧菌在被检红鳍东方鱼电病例具有一定的病原学意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在一些药物中存在耐药性的菌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36.
为了探明姬松茸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感染活性及其作用方式,进而为水产养殖鱼类高效抗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感染活性物质的开发和鲆蝶类淋巴囊肿病的防治奠定基础,利用热水浸提和酒精沉淀法得到了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E1~5),并利用MTT、细胞病变程度观察等方法研究了5种组分对LCDV感染体外培养大菱鲆鳍细胞(turbot fin cells,TF细胞)的影响作用.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5种组分对体外培养TF细胞均无毒性.细胞病变程度结果表明,本文所得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尤其是E5组分具有显著的抗LCDV感染TF细胞的活性.不同方式感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抗LCDV感染TF细胞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直接灭活病毒和/或阻断病毒吸附细胞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7.
对二长棘鲷和黄鳍鲷的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脑颅中的上筛骨、侧筛骨、额骨、眶下骨、蝶耳骨、上枕骨,咽颅中的前上额骨、腭骨、舌额骨、齿骨、鳃盖骨、尾舌骨、咽鳃骨等与黄鳍鲷相应部分的骨骼有明显差异,某些特征可作属间或种间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38.
根据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和2014年3月至9月我国金枪鱼科学观察员在南太平洋采集的延绳钓钩位深度数据和长鳍金枪鱼钓获钩位数据,分析了延绳钓各钩位的上浮率,估算了热带和温带海域长鳍金枪鱼钓获深度范围、最适栖息水层,比较了两个海域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长鳍金枪鱼CPUE较高;热带海域钓钩上浮率为14.39%,温带海域为13.60%;热带海域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深度范围为190~220 m,温带海域较热带海域浅,为160~190 m;长鳍金枪鱼栖息深度均值在不同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第2季度平均钓获深度最大,为218.0 m,第1季度最浅,为197.0 m(95%的置信区间)。在实际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垂直栖息深度的变化,合理配置延绳钓钓具,减少兼捕率和误捕率,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39.
郁迪  丁冬各  王斌 《海洋与湖沼》2016,47(5):1055-1062
利用酸溶法和酶溶法分离纯化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并对所得的ASC和PSC的氨基酸组成、亚基组成、红外光谱(FTIR)、黏度和热变性温度,以及溶解度等性质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面鲀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的得率分别为0.87%±0.15%和9.52%±0.41%(按鱼皮干重计算)。ASC和PSC中含有的主要氨基酸为甘氨酸(Gly),含量分别为323.3残基/1000残基和321.7残基/1000残基;二者中所含的亚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1.1/1000残基和183.4/1000残基。氨基酸组成分析、SDS-PAGE和FTIR证实马面鲀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ASC)为I型胶原蛋白,且其SDS-PAGE图中的亚基组成(α1-肽链和α2-肽链)、氨基酸序列,以及胶原蛋白构型与PSC明显不同。ASC和PSC的热变性温度(Td)分别为21.5℃和18.9℃,显著低于哺乳动物来源的胶原蛋白。ASC和PSC的最大溶解度出现在p H 2—3时,当Na Cl的浓度低于2%时,二者的溶解度就开始急剧下降。此外,冻干的胶原蛋白显示出疏松多孔的超微结构。综上,相对于哺乳动物类胶原蛋白,马面鲀鱼皮ASC和PSC的亚氨基酸含量和热变性温度较低,结构稳定性差,易于降解,可作为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原料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0.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三个不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个不同群体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进行16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了3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红鳍东方鲀群体中,日本群体(J)和养殖群体(R)的差异最大,野生群体(Y)和养殖群体(R)的差异最小。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4.961%、12.129%和6.459%,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3.549%,3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形成三个不同的类群,其中,养殖群体(R)和日本群体(J)间的形态差异最大,野生群体(Y)和养殖群体(R)的形态差异最小。判别分析表明,3个红鳍东方鲀群体的形态差异基本上达到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利用贡献率最大的6个参数建立了3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7.69%—100%(P1)、97.3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8.62%,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红鳍东方鲀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养殖群体(R)和日本群体(J)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指标最多,养殖群体(R)和野生群体(Y)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指标最少。显然,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论基本上是类似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