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45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亚硝酸盐氮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9.59.8 g)的急性毒性及对部分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实验中,亚硝酸盐氮对红鳍东方鲀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01.88、190.57、171.09、159.2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5.92 mg/L;在亚急性毒性实验中,当红鳍东方鲀分别在5.3、10.6,15.9、21.2 mg/L亚硝酸盐氮中暴露4周时,其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升高均被显著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亚硝酸盐氮会对鱼体的抗氧化能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2.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在池塘进行育苗的31天前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仔稚幼鱼,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在水温24.73±2.11℃、盐度20‰—24‰、pH8.0—8.2条件下,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第2天眼点的褐色素增加,此时仔鱼未开口、眼点未有视物功能;第3天开口时,眼大而突出、布满黑色素,变为黑色的眼睛,具有视觉功能;第17天当仔鱼变态为稚鱼时,鱼体变得不透明;在第22天变态为幼鱼时,鱼体体表为褐色;30天的幼鱼体表为银白色,与成鱼的体色一致。各鳍开始分化和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1天仔鱼胸鳍原基出现;2—3天仔鱼开始摄食,胸鳍为扇形;第17天各鳍发育基本完成,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体色的变化和鳍的形成和发育对仔稚鱼的摄食、行为、生长、变态和存活等生命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仔稚鱼变态发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人工育苗生产技术尤其是投饵、分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δ13C值和营养级显著高于小个体红鳍原鲌(体长138 mm),表明红鳍原鲌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口裂的增大和捕食能力的加强发生了食性转变现象:食物来源由小型浮游动物向鱼类转变.红鳍原鲌的δ13C在3个水域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太湖(-25.17‰±2.56‰)作为养殖活动影响区均显著低于贡湖湾(-23.11‰±1.05‰)和鲤山湾(-22.73‰±1.31‰),而且个体普遍偏小,说明红鳍原鲌种群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会根据栖息环境选择食物来源.红鳍原鲌在高浓度蓝藻的环境下,偏向摄食较大个体的动物性饵料,减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间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另外,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根据2009–2011年东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数据,采用外包络法,以投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适应性指数,按月份分别建立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HSI)综合模型,并以2012年各月生产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两种HSI模型所得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不相同,通过算术平均法的HSI模型,当HSI为0.6以上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87.9%,通过几何平均法的HSI模型,当HSI为0.6以上时,渔获量所占比例为87.2%。算术平均法较GMM更适于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95.
利用黄鳍马面的鱼骨作原料。经调味、烘于等工序制成香味可口、营养丰富的香酥鱼排。产品粗蛋白含量45.5%,水份17.25%,粗脂肪0.76%,粗灰分。14.31%,钙2.29%,磷1.47%,钠1.12%,钾0.16%,镁710×10-6,铁355×10-6,锌49.2×10-6,铜3.40×10-6,镍2.40×10-6。  相似文献   
96.
The Chengjiang Lagerstatte has been celebrated for prolific soft-bodied fossils. Based on specimens recently excavated in the Chengjiang Lagerstatte by the Early Life Institute, Northwest University, Diandongia pista Rong, 1974, is directly revealed to be a pediculate brachiopod, assigned to the Family Botsfordiidae, as is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vascular system including dorsal and ventral mantle canals. These specimens described herein exhibit some peculiarities, notably the extremely thin and long pedicles, which suggest that Diandongia is epifaunal rather than burrowing brachiopod. A study of this group of animals indicates that they may be vita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lids and the remaining brachiopods, and the character evolution of the early Cambrian brachiopods.  相似文献   
97.
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胚胎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皓  罗杰  刘楚吾 《海洋通报》2015,34(3):252-259
通过显微直接观察法对红鳍笛鲷胚胎发生的形态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红鳍笛鲷人工繁殖、育苗提供参考资料。红鳍笛鲷胚胎的形态发生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等6个阶段,24个时期。红鳍笛鲷受精卵为浮性卵,透明而呈圆球形,内有一大油球,在水温28℃、海水盐度32.2的条件下,受精后15 min原生质隆起形成胚盘;受精后30 min进行第1次卵裂,为盘状卵裂;受精后3 h,胚胎进入高囊胚期;受精后6 h 27 min,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受精后9 h 36 min形成神经板,继而神经板前端分化出前脑泡、中脑泡和后脑泡;脑泡分化后,视囊、听囊、晶状体等相继形成;受精后15 h 32 min尾芽形成;受精后约20 h,仔鱼出膜。其发育过程与黄鲷、金头鲷、点带石斑等其他海水鱼相似。  相似文献   
98.
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衍力  史红卫  邵青 《海洋科学》2005,29(11):87-91
报道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两艘围网渔船在中西太平洋围捕金枪鱼及每月作业状况。结果显示,70%的网次围捕浮水鱼群,其空网率达52.5%,30%的网次围捕流木鱼群,其空网率为9.5%;渔获物中鲣鱼(Katsuwonuspelamis)占90%,优势体长为40~60cm,黄鳍金枪鱼(Thunnasalbacares)占10%左右,优势体长为100~150cm;作业渔场位于5°N~5°S,137°E~178°E;两艘船每月的空网率为9%~64%,每月渔获量在185~940t之间波动,平均有效网次产量不低于20t,最大网次产量为260t。  相似文献   
99.
大菱鲆鳍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大菱鲆(Scophthalus maximus)鳍细胞系,文中采用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启动大菱鲆鳍组织的原代培养,并通过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进行大菱鲆鳍细胞的继代培养。研究结果显示,在pH=7.0~7.4、温度20~24℃的培养条件下,培养于含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羧甲基壳多糖、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的Leibovitz-15培养液(20%胎牛血清)中的大菱鲆鳍细胞,其生长分裂状况最好,细胞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经继代培养后,细胞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第60代大菱鲆鳍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2.4 h,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仍为44条。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后仍保持有原有形态和较高存活率。现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大菱鲆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65代。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查清病毒对大菱鲆细胞的感染途径与感染机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病毒疫苗研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
鳍缨虫属 Branchiomma 物种隶属于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除斑鳍缨虫B.cingulatum (Grube, 1870)和锯鳃鳍缨虫B.serratibranchis (Grube, 1878)外, 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a (Baird, 1865)和珠鳍缨虫B.pereraide Silva, 1965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