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8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钱迈平  邹松梅  李爽  等 《江苏地质》2016,40(4):545-551
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乡毛山村在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期间,在上更新统塔兰托阶戚嘴组上部棕黄、棕红色粉砂质亚黏土夹浅灰绿色粉砂层中发掘出一体形巨大、保存较完整的淮河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huaihoensis Qi, 1999)骨架化石。虽然中国许多地方的第四纪地层都发现了古菱齿象化石,但多为零散的牙齿和残破的骨骼。此次出土的标本显示,其巨大的门齿说明该象为雄性,第3臼齿磨损程度反映其死亡年龄约50岁,从其股骨长度推测,可能肩高超过4 m,体重超过10 t。对比世界各地已发现的古菱齿象化石,可见在冰期—间冰期反复交替的更新世,古菱齿象为寻找适合的生存环境不断迁徙。冰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浅海大多暴露成为陆地,它们迁徙扩散,追寻合适的生境;间冰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陆架完全淹没成为浅海,它们被分隔在不同的大陆和岛屿,为适应不同的生境,各自独立演化。如此反复的迁徙扩散—隔离—再迁徙融合—再隔离的交替循环,导致古菱齿象种群的多样化分异。在食物资源丰富、活动空间广阔、掠食动物横行的大陆,它们体形趋向巨大化,如非洲的瑞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recki),欧洲的古老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南亚的纳玛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及中国的淮河古菱齿象;在食物资源和活动空间都很受限制,掠食动物威胁相对较弱的岛屿,它们的体形趋向侏儒化,如地中海岛屿的法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falconeri),马耳他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melitensis),莫奈德里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mnaidriensis),塞浦路斯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cypriotes),哈尼亚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chaniensis),蒂洛斯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tiliensis)及日本的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由此演化出的物种体形大小差异很大,包含了长鼻目(Proboscidea)最大和最小的个体  相似文献   
62.
63.
赵宗溥 《地质论评》1949,14(Z1):50-50
辽宁式铁矿在岩性上极似五台系北石嘴层,故皆认其为五台纪产物。但此种铁矿在辽南冀东皆被一种红色花岗岩侵入,即此种铁矿皆生於变质岩之底部,常夹於云母片岩与石英片岩之中,层位一定,底部片岩中常有红色花岗岩侵入,或铁矿成零块包括於花岗岩内。依作者观察所及铁矿之产状有:  相似文献   
64.
辽宁凌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书安 《地质论评》2004,50(2):170-174,i006
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的发现,是热河生物群中恐龙皮肤鳞片的又一次记录。这些鳞片的形态以不规则多边形为主、互不叠覆,同时鳞片的大小、排列方式等随其着生部位的不同而明显变化。从与该皮肤鳞片保存在一起的数枚上颌齿及部分前后肢骨来判断,这一恐龙化石应归鸟臀类,且极有可能为鹦鹉嘴龙类(psittacosaurids)。  相似文献   
65.
《青海国土经略》2012,(1):62-62
2011年,门源县国土资源局通过积极申报,争取资金,已实施了青石嘴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东川镇土地整理项目、浩门镇北山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泉口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正在动工建设,西滩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一期)资金已下达。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土地整治面积将达到4443.66公顷,投资达1.05亿元。完  相似文献   
66.
江汉盆地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层序和测井相等的综合分析表明,江汉盆地马王庙地区古近 系新沟嘴组下段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和膏盐湖等亚 相类型。在沉积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各 油组地层等厚图、砂岩等厚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和典型单井优势相投影图等单因素图件。综合分析各单因素图, 绘制了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Ⅰ、Ⅱ和Ⅲ共3个油组的沉积相图,并探讨了其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 律:古近纪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的物源来自北东和北西方向,并分别向南西和南东方向展布,依次 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其中以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微相最为发育;两 支三角洲砂体周围为滨浅湖沉积。自Ⅲ油组到Ⅱ、Ⅰ油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 Ⅲ油组和Ⅱ油组沉积时期,三角洲砂体分布面积广,储集层发育较好。  相似文献   
67.
段登飞  蒋少涌 《岩石学报》2017,33(11):3507-3517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金铜矿化有关的岩体在浅部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成矿的作用,本文对鄂东南矿集区鸡冠嘴矽卡岩型金铜矿成矿岩体石英二长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并利用电子探针(EMPA)分析了其中辉石和角闪石的主量成分。岩相学特征显示辉石形成时间早于角闪石。辉石成分变化较小,而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角闪石可根据Al的含量分为高低两组,即高铝含量的自形角闪石以及低铝含量的半自形及他形角闪石。高铝角闪石又不同程度的被低铝角闪石交代。通过矿物温压计估算辉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1055~1071℃(平均1060℃)和224~312MPa(平均255MPa)。高铝角闪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809~864℃(平均833℃),108~193MPa(平均137MPa),低铝角闪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721~766℃(平均741℃),48~67MPa(平均56MPa)。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并且从高铝角闪石到低铝角闪石,熔体的氧逸度从△NNO+0.6升高到△NNO+1.9。岩浆经历了连续的侵位历史,从9.6km到5.2km的岩浆房再到2.1km的浅地壳处就位。岩浆在9.6km处经历了辉石的分离结晶,在5.2km处经历了角闪石及少部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在2.1km处经历由于降压引起的流体出溶。由于深部的分离结晶作用,熔体中的水含量增加,氧逸度升高。较高的水含量使岩浆更容易演化出成矿热液,较高的氧逸度使岩浆演化早期没有硫化物的分离结晶,从而阻止了成矿元素在岩浆演化早期亏损。鸡冠嘴岩体较浅的就位深度也更有利于成矿流体的析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鸡冠嘴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68.
义县组底部层位发现恐龙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义县组是一套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含有丰富的以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化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义县组沉积夹层中陆续发现珍稀鸟类、小型兽脚类恐龙中华龙鸟,以及原始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珍稀化石,但是有关珍稀化石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上下层位关系、沉积环境和时代归属等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地区地调中心从1999年10月开始,对辽宁省北票市-义县之间的义县组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不仅确定了珍稀化石沉积层在地层层序中的确切位置,而且在珍稀化石沉积层以下,即义县组底部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69.
小浪底工程修建对黄河河口淤积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整理、分析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 ,坝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基础上 ,利用若干经验关系式 ,就小浪底工程修建后对黄河河口区清水沟流路的淤积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 :在小浪底水库初期蓄水拦沙运用阶段 ,淤积减少、河口砂嘴发展速度变缓 ;在后期正常调水调沙运用阶段 ,淤积又有所恢复 ,河口砂嘴发展加快的认识。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本研究结果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应注意该模式下养殖对象的肠道健康,加强养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