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课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侧重研究乌当背斜的热储层,估算热储层(娄山关群)含水量,探索合理开发利用方案,为乌当区热水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循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2.
通过在黄陵背斜东南缘部署实施的一口页岩气调查井(EYD5),获取了埃迪卡拉系碳同位素参数和相关有机碳数据,建立了该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灯影组蛤蟆井段碳同位素曲线,在陡山沱组识别出4次负漂移,2次正漂移区间,在灯影组蛤蟆井段识别出1次负漂移,1次正漂移区间,并可在区域范围内有效对比。探讨了该区陡山沱组四段至灯影组蛤蟆井段在区域上的对比标志,明确了该区陡山沱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有机碳含量无相关性,碳同位素的正、负漂移区间均可发育富有机质层段,持续的δ13C负值区间对应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发育。   相似文献   
303.
龙山金锑矿床处于华南板块之江南地块南东,往南与南华活动带相邻,区域构造兼具隆起带和活动带的特点。白马山—龙山EW向构造隆起带控制了区域钨锑金矿带的展布,龙山穹窿控制了龙山金锑矿床的就位。龙山地区经历了四次主要构造运动,雪峰运动形成EW向龙山穹窿雏形,加里东运动形成NE向复式褶皱,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NNE向劈理(硅质条带充填)叠加,燕山运动以NNE向断裂为主要特色,经历了由塑性到脆性、由褶皱为主到断裂为主的形变过程。龙山倒转复式背斜控制了龙山金锑矿床的就位及矿脉(体)的展布,核部发育的多组断裂控制了矿体的就位,其中与区域劈理大角度相交的NWW组断裂为主要容矿构造,与NNE、NE向断裂及密集的轴面劈理相交部位成矿有利,沿其交线附近往往有板柱状矿体分布,矿体倾向延深大于走向长,一般延深为走向长的1~5倍,并明显向北西侧伏,与褶皱轴面倾向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304.
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反射剖面、遥感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了库车褶皱-冲断带前缘盐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背斜样式(波长W)、褶皱拼接样式的影响。研究表明,秋里塔格构造带由于下伏盐层初始厚度约1.0km,且存在大量外来盐岩流入,发育延伸大约300km的背斜带;其背斜初始波长约22km,枢纽间距(D)达到10.3km的背斜也能发生斜向拼接。然而,喀拉玉尔滚构造带下伏盐层初始厚度为0.1~0.9km,且由西往东减薄;它主要由雁列式背斜构成,背斜波长较小(大约7~11km)。由于下伏盐层厚度不同,背斜核部断层发育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枢纽间距(D)为6.5km的中喀、南喀背斜发生斜向拼接,而枢纽间距较小(D=6.1km)的北喀背斜却成为孤立背斜。因此,我们认为盐层的厚度不同导致了褶皱波长和断层发育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背斜之间能否发生拼接。本文的研究结果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验证,但势必将有助于加深对于挤压环境下盐构造变形样式及其对褶皱发育的控制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05.
任金锋  孙鸣  韩冰 《地球科学》2021,46(3):1058-1071
大型海底滑坡的研究对认识海底斜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最新的高精度多波束数据和重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识别了南海南沙海槽一处大型海底滑坡,描述了其发育特征,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该滑坡体覆盖面积达6 300 km2,横向最宽50 km,延伸最远140 km.上部源头区外形呈半环形,滑坡后壁的高度落差200~350 m,平均坡度0.7°,发育基底剪切面和掀斜断块.中部滑移区呈拱形,分布于1 600~2 400 m水深段,平均坡度1°~3°,发育基底侵蚀面和大量残余块体.下部堆积区呈扇形,分布于2 400~2 800 m水深段,平均坡度0.1°~1.0°,发育大型碎屑流朵体和逃逸块体.研究表明不断隆升的背斜脊对高供给率沉积物的阻挡是海底斜坡失稳的内在条件,而高通量流体的聚集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使其变得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306.
罗楼组上部灰岩段是右江盆地西北缘奥伦尼克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唯一赋存层位,生物地层研究精度较低.本文以安然背斜东段敢南、者堡一带罗楼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测制,对该组上部灰岩段进行系统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显示,敢南一带罗楼组上部可识别出5个牙形石带,者堡一带罗楼组上部可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根据两条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认为右江盆地西北缘奥伦尼克期包含5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Neospathodus pakistanensis 带、Novispathodus waageni 带、Neospathodus crassatus 带、Icriospathodus collinsoni带以及Triassos pathodus homeri-Tr.symmetricus组合带.区内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主要产于Triassospathodus homeri-Tr.symmetricus组合带.该研究结果为罗楼组上部灰岩段海生爬行动物群时代的限定提供可靠的生物依据,并为进行奥伦尼克期海生爬行动物群产出层位的精细对比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307.
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活动性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华  王建波  张磊  方欣欣  袁圣强 《沉积学报》2010,28(6):1047-1053
应用古落差方法进行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活动性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西南庄断层可划分为3段,东段最先发育,西段和中段在中晚期强烈活动。其中,西段控制着南堡⑤号构造带的发育,由于强烈活动形成了其滚动背斜的构造样式;而中段和东段的连接部位正是老爷庙构造带的发育部位。正是由于两翼的强烈沉降,使老爷庙构造带形成了长轴垂直于西南庄断层的横向背斜。南堡⑤号构造带的物源主要是从断裂西段的倾没端沿断裂下降盘的沟槽进入西段控制的中心部位;老爷庙构造带对应着东段和中段的连接部位,是继承性发育的物源入口,沉积体系进入盆地后沿背斜枢纽部位向盆地中心运移。  相似文献   
308.
川东南桑木场背斜寒武系脉体分形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川东南桑木场背斜寒武系多期脉体野外详细构造特征、几何学特征的勘测,利用分形学研究方法对1200余条(古流体活动)脉体进行综合定量研究表明,寒武系节理脉体主要为限制脉体(层内脉体、层间脉体、断层相关层间脉体)、贯通脉体(隆张成因)两大类,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形(分维值、变差系数等)特征,反映差异性古流体活动能力。层内脉体厚度分维值D=1.332~2.307,脉体间距呈负指数分布,变差系数Cv=0.7~1.0;层间脉体厚度分维值D=0.995~1.690,脉体间距呈对数正态分布为主,变差系数Cv=0.65~1.00;断层相关层间脉体厚度分维值D=1.048~1.254,脉体间距呈负指数和对数正态分布,变差系数Cv=0.5~0.9;隆张成因贯通脉体厚度分维值D=0.917(1),脉体间距呈幂率分布,变差系数Cv=1.5,流体(跨层)活动能力强。多期脉体具有渗流模型机制扩展生长特性,晚期隆升作用对桑木场背斜地区寒武系古流体活动以及区域保存条件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9.
反转构造与其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分析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正反转褶皱与重力滑动堑背形、地层补偿堑背形及底辟背形,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的构造形态特征。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反向的楔形,但是后者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下,由断层活动性质的横向差异所致。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背形,但是在地层厚度、剥蚀程度、轴面及伴生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地层中间厚两翼薄,顶部剥蚀程度向两翼降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向褶皱高点超覆。重力滑动堑背形由于是区域性张应力的大环境下局部受压的结果,所以其规模较小;重力滑动堑背形和地层补偿堑背形地层受张性区域应力控制,地层顶部无剥蚀,且无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底辟背形无横向应力,属横弯褶皱,轴面多直立,发育盐边凹陷及顶部断层簇等伴生构造。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均是断层的上盘发育背斜,但在背斜的形态、规模、地层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滚动背斜受同生断层控制,背斜面积和高度较小,轴面基本平行于断层面;顶部地层剥蚀不明显;与断展型正反转地层厚度呈上凸下凹的"喇叭型"相比,其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  相似文献   
310.
晚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周边及盆地内部,发育众多的褶皱变形及逆冲断裂.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雅安-名山地区也发育系列褶皱变形如蒙顶山背斜.根据野外实地调查、DEM及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古青衣江的一条古代主干河道在蒙顶山背斜被识别出来,该古河流控制了名邛台地的冲-洪积沉积.伴随古青衣江上游发生河流改道事件,名邛台地也停止发育,一段废弃河道在蒙顶山中被保留下来,并在蒙顶山背斜持续褶皱过程中,河流纵剖面遭受变形.根据名邛台地的ESR测年,可确定古青衣汀被袭夺事件发生在312±3.0ka,结合河流纵剖面变形的几何计算,获得背斜开始发育的时间为3.2~3.8Ma,蒙顶山背斜相对于下里向斜的隆升速率为0.46mm/a.研究结果可以限定该地区褶皱构造活动的起始时间、变形速率以及山体的剥蚀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