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3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1210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49篇
地质学   3055篇
海洋学   44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63篇
自然地理   23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0年   4篇
  1948年   5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5篇
  1942年   4篇
  1926年   3篇
  19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61.
坡十Ni矿化超镁铁侵入体的矿化岩相主要为第二侵入期次的(斜长)单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 纯橄岩等岩相。坡十超镁铁岩的橄榄石成分变化范围较大, 橄榄石的Fo值在76.8~89.6之间, Ni含量为767×10-6~4 580×10-6。铬尖晶石的Mg#值和Cr#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9.4~41.9和49.8~64.8, 原生铬尖晶石中Cr2O3和Al2O3表现为负相关, 蚀变改造的铬尖晶石则表现为正相关。橄榄石成分剖面显示坡十母岩浆处于一个动态的岩浆系统中, 成分稳定的新鲜岩浆的补给、 持续向上的动力及浅部橄榄石快速分离结晶,造成了不同深度橄榄石成分的不同变化。坡十侵入体母岩浆估算结果为MgO=14.49%, FeO=10.01%,模拟结果显示橄榄石中Ni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橄榄石结晶分异和硫化物不混溶作用共同控制,其中橄榄石与硫化物熔体发生明显的Fe-Ni交换反应。坡十母岩浆中橄榄石分离结晶造成的硫饱和,是坡十硫化物熔离的重要因素。橄榄石高Fo值、母岩浆高MgO、超镁铁岩中斜长石发育、矿物高结晶温度和铬尖晶石成分的弧岩浆特征显示,塔里木东北缘坡十侵入体是俯冲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母岩浆的产物,表现出低压高温的演化特征,其中源区熔融机制可能与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提供的热源或该区大规模拆沉作用造成的软流圈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962.
含矿热液角砾岩类和非含矿角砾岩类的成岩成矿机制、独立填图单元确定和构造岩相学填图等问题,一直是困惑地质学家的难题。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对于研究和恢复矿田构造具有重要价值。在热液角砾岩成岩成矿系统中,热液角砾岩类不但是流体–岩石的多期次地球化学耦合与叠加作用、强烈流体交代作用的物理–化学反应库,也是各类叠加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的构造岩相学物质记录。因此,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成岩成矿系统理论认识水平。在综述以往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组合。在对角砾岩相系分类基础上,针对热液角砾岩相系的复杂性,通过岩相学填图实例解剖,总结专项填图中构造岩相学填图单元建立方法和填图技术,探索采用岩相学填图恢复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的新方法及技术组合。通过专项研究认为热液角砾岩系统主要形成有利的构造地质背景有:(1)复式侵入岩体在多期次岩浆侵入过程中,岩浆结晶分异和不混溶作用、岩浆冷却与围岩–先存构造多重耦合过程、同岩浆侵入期的脆韧性剪切带耦合、侵入岩体在后期构造–流体叠加过程等,对于形成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有利;(2)在火山岩相系中,早期次火山侵入体、晚期次火山岩侵入体和后期岩浆侵入岩体等,对于形成热液角砾岩体构造系统十分有利;(3)在沉积盆地后期叠加改造过程中,先存火山角砾岩、岩溶角砾岩和沉积角砾岩相系等,在后期盆地流体注入和多期次岩浆侵入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叠加热液角砾岩体构造系统;(4)在多期次的构造–岩浆–角砾岩杂岩带中,有利于形成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研究认为多期次岩浆侵入体、火山–次火山岩侵入体和盆地中热流体是形成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的主要机制,包括与多期次复式侵入体有关的岩浆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火山–次火山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构造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和复合热液角砾岩系统等,它们均属矿田构造类型,也是多矿种共生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采用构造岩相学专项填图技术,对不同类型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及成岩成矿中心进行重建,有助于寻找和发现深部隐蔽构造和隐伏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963.
基性-超基性岩中赋存有铜镍硫化物矿床、豆荚状铬铁矿床等许多重要的矿床,基性-超基性岩成岩成矿方面的研究多采用镁铁比值,但以往利用该比值时未考虑岩石的SiO_2含量、地质构造及岩石蚀变等一些重要条件。文章结合国内外一些重要的铜镍矿床和铬铁矿矿床,考虑到上述的几个条件,讨论了镁铁比值在划分岩石类型方面的应用,通过计算给出了与前人不同的镁铁比值划分区间。  相似文献   
964.
徐州胡寨地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受郯庐断裂带影响,在掀斜、伸展过程中,形成东西向构造带及徐宿弧形构造格局,直接控制了区内的岩浆活动。基于胡寨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钼(金)矿(床),对区内侵入岩与火山岩的时空关系、岩石化学性质、微量元素含量、蚀变特征、矿(化)点地质特征进行归纳分析,通过与国内已知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的对比,对区内斑岩型钼(金)矿成矿远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65.
涂恩照  张洪武 《江苏地质》2016,40(4):567-574
赵案庄型铁矿是河南舞阳铁矿床中重要的铁矿类型。通过采取矿区含矿岩层岩性标本,运用岩石学、岩石成岩理论、变质相的新理论对各种岩石标本进行偏光镜下的岩矿鉴定,分析各种岩石的矿物组合、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的生成顺序、矿物的结晶力和变晶相系,确定不同含矿层的岩石组合,推断其变质程度,初步划分变质相;同时分析成矿组分在不同矿物之间的转换过程,建立初步成矿模式。总结了赵案庄组含矿层的岩石矿物组合特征,厘定了研究区含矿变质岩系的变质级、变质相系,初步分析各类变质岩中矿物组合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的变化,确定区内各类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同时分析了成矿组分铁质来源、铁质在原岩的成岩作用及随后的区域变质作用过程的变化,不同矿质来源与矿石特征、矿体产出形态的关系,为深部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6.
对青海尕林格矿区与成矿有关的辉石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该辉石闪长岩属于偏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活泼不相容元素Th、U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具弱的负Eu异常(δEu介于0.924~0.962)。岩石εHf(t)值为-3.79~-1.7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TDM2为1 223~1 339 Ma。尕林格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8±2 Ma(MSWD=0.32),为晚三叠世。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在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碰撞-后碰撞转换阶段俯冲的阿尼玛卿洋壳板片发生断离,引起地幔物质上涌至古老的下地壳底部,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并混入部分幔源物质,形成尕林格辉石闪长岩石。  相似文献   
967.
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中黄铁矿发育广泛且特征明显,矿区钻孔浅部内的黄铁矿发育环带状结构,这在其他类型铜矿床中较少见。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钻孔地质编录、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对矿区广泛发育的黄铁矿进行了矿物学特征、微量元素及特有的环带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解释环带状黄铁矿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铁格隆南矿床内黄铁矿的环带为生长不连续形成的。环带状黄铁矿的环带从核部到边缘,其Co/Ni比值,Au、Cu和Se等元素含量呈现出一定的韵律变化,形成外部环带时流体的温度依次增高且均高于矿物内部环带形成时的温度,并且外部环带形成时流体内Au、Cu和Se元素的含量高于内部环带形成时流体内含量。环带状黄铁矿内的Au是以Au+替换Fe2+的形式进入黄铁矿晶格,而Cu一部分以Cu2+置换Fe2+形成Cu S2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含铜硫化物包体的形式存在。矿区环带状黄铁矿多数发育在矿体浅部,接近铜矿化强烈的位置,且该位置Au、Ag和Cu元素的品位均较高。因此,环带状黄铁矿可以作为铁格隆南矿区Au、Ag和Cu元素开始富集的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968.
铁锰氧化物矿物胶膜是我国黄棕壤中重要的铁锰元素富集载体,选取我国华中地区典型的铁锰氧化物矿物胶膜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偏光显微镜(PO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能谱仪(EDX)、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高能量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研究方法,对原位和分离处理后的黄棕壤铁锰胶膜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表征.结果表明,黄棕壤铁锰氧化物矿物胶膜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依次呈现富锰条带、富铁锰条带、富铁条带、富锰铁条带、富铁条带,并且锰铁元素含量之比不规则降低,其所含铁锰氧化物矿物主要为锰钡矿、针铁矿、水钠锰矿、六方水锰矿、水羟锰矿,粒度为纳米级,形貌多样.  相似文献   
969.
铁格隆南矿床(荣那矿段)位于多龙矿集区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的北东中部,铜(金)矿体的主要赋矿围岩为早白垩世中酸性斑岩及早中侏罗统色哇组(J1-2s)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110 Ma)覆盖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之上,是该矿床得以良好保存的重要原因。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地质编录、岩石地球化学、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综合研究,确定了矿体形态整体上为一个似筒状体,铜(金、银)矿体总体呈北东向,控制矿体北东延长约2 000 m,南东—北西向约1 200 m,Cu平均品位大于0.5%,伴生Au品位0.08 g/t,伴生银品位2 g/t左右,单个矿床铜资源量约1 100万吨,远景资源量超过1 500万吨。矿石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为主,从浅部至深部,金属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斯硫铜矿、雅硫铜矿、久辉铜矿、斜方蓝辉铜矿及黄铜矿、斑铜矿(微量辉钼矿),主要非金属矿物有明矾石、地开石、高岭石、水铝石、绢云母、石英、硬石膏等组成(图2-17),矿物和蚀变组合显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体叠加于斑岩型矿体。成矿岩体为120 Ma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显示斑岩成矿形成于119 Ma左右,明矾石Ar-Ar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16 Ma左右,表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略晚于斑岩型矿化。由于羌塘地体南缘的不断隆升,导致浅成低温热液矿化持续向深部迁移,形成巨厚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存在2套明显不同温度的流体,即形成斑岩及其围岩钾硅化与绢英岩化带矿化的中高温流体以及高级泥化带中的中低温流体,高温、高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斑岩系统的流体特征,而中低温、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流体特征。铁格隆南矿区的岩体侵位较浅,浅部岩体已经在ZK1604与美日切错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在美日切错组火山岩喷发覆盖于矿体上之前,含矿岩体已经出露地表,根据其估算形成深度(约1.2 km),可以判断在矿床形成之后地壳已抬升了一定高度,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上部的矿体和独立金矿体可能已被剥蚀。岩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均为高钾钙碱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在Y-Th/Ta和Ta/Yb-Th/Yb图解中多龙地区主要侵入岩均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在Th-Co-Zr/10和Th-Sc-Zr/10微量元素构造图解中,大部分样品落在陆缘弧区域。区域上构造岩浆活动也表明多龙地区岩浆岩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早白垩世北向俯冲至南羌塘地体之下密切相关,类似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洋陆俯冲背景下的陆缘弧环境。锆石铪同位素落在球粒陨石与亏损地幔之间,地壳模式年龄相对年轻与多龙地区主要侵入岩一致,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亏损地幔,同时也有部分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表现出角闪石源区作为主要源区熔融矿物的特征,表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俯冲至50~70 km下发生相变,从而导致类似角闪石等矿物脱水引发的楔形地幔部分熔融。短波红外光谱填图和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显示在尕尔勤、地堡那木岗还有寻找铁格隆南(荣那矿段)式矿床的潜力,区域找矿潜力极大,多龙矿集区铜资源量可以达到2 50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970.
以宁蒙沿黄地带为案例,基于城镇用地和最小交通时间成本划分城市影响区,分区统计影响区人口,将其与城市行政区非农人口的增速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城镇用地和最小交通时间成本的城市影响区划分边界更接近于行政区界;考虑城镇用地后大城市影响区扩展,考虑最小交通时间成本后小城市影响区相对扩展;以东胜区-伊旗为中心的地区非农人口增速始终显著高于潜在服务人口增速,这类城市应增强对周边县的扩散作用;以大武口-惠农区为中心的地区非农人口增速始终显著低于潜在服务人口增速,这类城市应加速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