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0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40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1919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西秦岭岷县地区二叠纪裂陷带斜坡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治平  陈素华 《现代地质》1995,9(3):300-310
秦岭造山带西段,二叠纪裂陷作用非常活跃。位于西秦岭中部的岷县红崖、梅州一带,二叠系以粉碎屑沉积为主,泥质较少。根据对其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和生物特征的分析,认为这套地层主要形成于海底扇体系的内扇和中扇环境,外扇不发育,系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包括内扇的水道和水下天然堤沉积及中扇的网状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这套地层沿中秦岭南缘呈NWW-SEE方向延伸,代表了二叠纪西秦岭裂谷的存在及其继续裂陷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2.
王先彬 《第四纪研究》1995,15(4):310-315
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和勘探实践的突破,使中国摆脱了贫油的困境。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诸多的学者相继提出了陆相沉积层生油的见解。50年代后期,侯德封教授提出内陆深湖坳陷盆地和长期坳陷有利于生油的论述。从西北地区总结出来的陆相生油理论,有益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侯德封教授深刻关注到天然核过程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十多年来该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显示了侯德封教授提出“核子地质学”的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坳拉谷(Aulacogen)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博格达地区在晚古生代不是与哈尔里克相联的岛弧,而是坳拉谷.它发育较完整的滨浅海→陆棚→陆坡→坡角→盆地平原相的沉积相序.建造类型和充填序列与国内外坳拉谷很相似,而与岛弧建造相差甚远.早期具多旋回的火山喷发,中期发育多种重力流沉积组分,晚期出现复理石和磨拉石建造.东与兴蒙大洋相联,西端伸入准噶尔小板块内部.从中泥盆世开始由巴里坤一带逐渐向乌鲁木齐地区发育.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中新生代地洼构造与油气矿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新生代以来的地洼构造在中国陆壳上表现得特别活跃。这些地洼型的沉积盆地都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夹持在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之间,这几个地质块体相互作用,使大陆抬升解体,形成滨太平洋外侧的近海大陆裂谷盆地;内侧的稳定沉降坳陷盆地;西北发育内陆山前坳陷盆地和山间盆地;青藏地区中生代为古特提斯海相沉积盆地和新生代发育陆相山间盆地。由于地质发展史不同,作者又进一步划分了东北、华北—中下扬子、华南、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和青藏等九个含油气盆地区。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108.
109.
在黔南桂北下三叠统进行沉积过程和沉积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了构成碳酸盐海岸—陆架沉积总体的4种成因单位和7种沉积相。同时本文还对碳酸盐海岸—陆架沉积总体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其它沉积总体的空间组合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0.
华北地台北缘中晚元古代地壳运动分为燕辽旋回(18~8.5亿a)、满家滩旋回(8.5~6亿a)。燕辽旋回为本区中、晚元古代坳拉谷发生发展消亡阶段,即地台第一盖层沉积地槽中晚元古代洋壳形成阶段。此阶段的白云鄂博亚旋回(18~14亿a)伸展裂陷作用为坳拉谷发生发展期,形成长城系;什那干亚旋回伸展拗陷作用为坳担谷发展萎缩期,形成蓟县系;汛河亚旋回收缩拗折作用为坳拉谷萎缩消亡期,沉积青白口系。地台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满家滩旋回地槽区向地台俯冲作用使地台第一次抬升隆起遭受剥蚀,仅在局部坳陷沉积震旦系、地台北部边缘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