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2002–03 Mt Etna flank eruption began on 26 October 2002 and finished on 28 January 2003, after three months of continuous explosive activity and discontinuous lava flow output. The eruption involved the opening of eruptive fissures on the NE and S flanks of the volcano, with lava flow output and fire fountaining until 5 November. After this date, the eruption continued exclusively on the S flank, with continuous explosive activity and lava flows active between 13 November and 28 January 2003. Multi-disciplinary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eruption (petrology, analyses of ash components, gas geochemistry, field surveys, thermal mapping and structural surveys) allowed us to analyse the dynamics of the eruption. The eruption was triggered either by (i) accumulation and eventual ascent of magma from depth or (ii) depressurisation of the edifice due to spreading of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volcano. The extraordinary explosivity makes the 2002–03 eruption a unique event in the last 300 years, comparable only with La Montagnola 1763 and the 2001 Lower Vents eruptions. A notable feature of the eruption was also the simultaneous effusion of lava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 and emplacement features. Magma erupted from the NE fissure represented the partially degassed magma fraction normally residing within the central conduits and the shallow plumbing system. The magma that erupted from the S fissure was the relatively undegassed, volatile-rich, buoyant fraction which drained the deep feeding system, bypassing the central conduits. This is typical of most Etnean eccentric eruptions.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 Mount Etna has entered a new eruptive phase, with magma being supplied to a deep reservoir independent from the central conduit, that could periodically produce sufficient overpressure to propagate a dyke to the surface and generate further flank eruptions.Editorial responsibility: J. Donnelly-Nolan  相似文献   
82.
空间回归检验方法在气象资料质量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详细介绍了空间回归检验方法, 并使用2003年我国671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平均风速、平均0 cm地温、降水量资料, 检验该方法在气象资料质量检验中的适用性。按区号将全国划分为10个区, 利用该方法分别对各区7个要素进行了检验试验。结果表明:空间回归检验方法能够有效检验出可疑数据, 适用于对单一要素的检验; 对降水、风速等空间变化比较大的要素, 该方法有比较好的检验效果; 应用该方法计算时, 在不同地区、不同要素之间存在差异; 当固定出错比率时, 各区应该选择不同的f值。与一般空间检验方法相同, 该方法也与地理环境、周边台站分布有关, 并受台站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谢泽林  王召民 《极地研究》2017,29(3):368-377
通过分析再分析资料与站点观测资料的差异评估了普里兹湾区域5 套再分析资料的风速、风向以及 温度产品。这5 套再分析资料包括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I)、日本25 年再分析资料(JRA-25)、日本55 年再分析资料(JRA-55)、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CFSR)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再分析资料 (MERRA)。采用的观测资料来自两个人工观测站和三个自动气象站。月平均和季节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Mawson 站点再分析资料的风速一般小于站点风速, 其他站点再分析资料一般风速过大, 所有的站点风向与 再分析资料风向差异不大, 再分析资料的2 m 温度总体低于人工观测站的温度, 自动站和再分析资料的差 异则没有一致的差异特征。通过6 h 风速资料对比, 发现当Mawson 站点风速低于5 m·s–1 时, 再分析资料偏 高, 当站点风速高于15 m·s–1 时, 再分析资料偏低, 且该站点记录的极端强风次数远多于再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84.
地貌数据集是实现地貌自动分类和加深对地貌形态学认识的重要支撑数据之一。当前缺乏高精度地貌成因类数据集,制约了地貌遥感自动解译的发展。本文在中国东北地区以沟—弧—盆体系为主的天山—兴蒙造山系中,针对强烈的构造运动和新生代以来的火山作用、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因类型,制作了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流水地貌3类场景数据集(GOS10m)。数据集覆盖面积约5000 km2,包括哨兵2号可见光遥感影像、SRTM1 DEM及基于DEM提取的7个地貌形态参数(山体晕渲图、坡度、DEM局部平均中值、标准偏差、坡向—向北方向偏移量、坡向—向东方向偏移量和相对偏离平均值)。单张样本图为64像素×64像素,空间分辨率为10 m。采用多模态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训练并分类,平均测试精度可达到82.63%,表明构建的数据集具有较高的质量。可为地貌成因遥感自动分类研究以及推动遥感地貌智能解译的向前发展,提供数据集支撑。  相似文献   
85.
利用中国东部的探空站资料以及ERA40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地比较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指内蒙古以及华北地区)的高低层位势高度以及温度的特征.结果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对流层低层无论是位势高度或温度都描述不好,存在着很明显的虚假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实际探空资料相比,相对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或温度的描述明显好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因此,研究东亚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应用ERA-40再分析资料要好一些.高层的结果要比低层好.在70年代以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于内蒙古和华北对流层上层的位势高度和温度的描述要好于ERA-40再分析资料,更接近于实际探空值,这说明这两份再分析资料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86.
易天阳 《东北测绘》2013,(2):159-162
以分析DiNi03数字水准仪的测量模式为基础,在参考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依托DiNi03的串口控制,设计并实现了PDA外业数据采集系统与DiNi03数字水准仪间的双向通讯。  相似文献   
87.
大尺度土地覆盖数据集在中国及周边区域的精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尺度土地覆盖数据是全球陆地表层过程研究、生态系统评估、环境建模等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现有数据集的特点对数据使用者及生产新的数据集都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及周边区域为研究区,根据不同分类体系对地物的定义,研究不同分类体系中对应地物的相关系数,并将所有分类体系转换为IGBP分类体系;然后,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现有5种土地覆盖数据集(IGBP DISCover、UMD、GLC2000、MOD12Q1和GlobCover 2005)的空间一致性;并利用Google Earth高分影像选取两期验证样本评价5种土地覆盖数据集的精度。结果表明:同种地物在不同土地覆盖数据集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且不同土地覆盖数据集之间的总体一致性系数较低;5种土地覆盖数据集中,GLC2000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均最高,GlobCover 2005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均最低。  相似文献   
88.
近50a中国降水格点数据集的建立及质量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赵煜飞  朱江  许艳 《气象科学》2014,34(4):414-420
基于2012年6月更新的高质量2 400个台站降水资料,采用薄盘样条法,制定了采用3个自变量(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降水量开平方预处理、3次样条的插值方案,并引入数字高程资料,以减弱中国独特地形条件下高程对降水空间插值精度的影响,并对1961—2010年中国区域地面降水站点资料进行了空间内插,得到了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经数据集的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分析值与站点观测值均方根误差平均为0.49 mm,相关系数平均达0.93(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季插值误差高于冬季,东南地区误差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冬、春、夏、秋季绝大多数台站绝对误差在±10 mm/月以内。冬、春、夏、秋季分别有60%、82%、54%、77%的台站相对误差在±10%之间。插值后的格点化降水资料能够比较细致、准确地描述中国大陆年平均降水场的东南多、西北少的主要空间特征,但也平滑掉了范围很小的降水极值中心。台站分布越密集的地方,插值效果越好,并且最近距离小于40 km的台站插值精度较高,大于40 km插值精度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89.
The results of deep radio, sub-mm and X-ray observations of samples of high redshift (z∼1) clusters are presented. These reveal significant excesses of active galaxies associated with the clusters at all three wavelengths. The cluster radio source population shows evolu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1+z)3 evolution typical of many AGN classes.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AGN are hosted by apparently passive early-type galaxies, often with a close companion. These results essentially constitute the detection of a counterpart of the Butcher-Oemler effect for both strongly star bursting galaxies and AG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0.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动态模拟、区域和全球变化分析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参数,如何获得高时空分辨率地表温度数据一直是研究热点问题。选择河北省张家口市城郊区、山区两个区域作为试验研究区,在ERA5 0.1°分辨率地表温度订正基础上,构建随机森林降尺度模型以实现多层级分辨率的地表温度降尺度,并与Landsat 8 TIRS反演地表温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再分析地表温度在不同分辨率、不同下垫面类型上的降尺度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分辨率的降尺度结果都能够准确表达地表温度相对高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纹理精度显著提高,但降尺度误差随着空间分辨率提高而逐渐增大,城郊区和山区的降尺度均方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1.16—1.79 ℃、1.61—2.49 ℃,地表温度高值与低值区域分别存在着低估和高估现象;随机森林降尺度模型中的参数重要性随尺度变化不大,总体表现为两个区域中植被指数NDVI的重要性都比较大,而海拔高度在山区区域对降尺度模型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