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9篇
  免费   2298篇
  国内免费   2532篇
测绘学   841篇
大气科学   1379篇
地球物理   1758篇
地质学   6945篇
海洋学   1238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671篇
自然地理   639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434篇
  2022年   455篇
  2021年   535篇
  2020年   373篇
  2019年   478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354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432篇
  2014年   468篇
  2013年   498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516篇
  2005年   474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372篇
  2002年   401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291篇
  1997年   316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237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68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60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4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根据2004年5月长江口淡水端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实测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pCO2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淡水端盐度0~15的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pCO2由3 500μatm左右大幅度下降至约1 000μatm。生源要素的补充使生物活动的急剧增加是pCO2以对数形式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这一性质显著体现的拐点为(S<0.6,50<浊度<110)这一范围。同时由于生物活动和物理混合作用的分别控制,使得长江口淡水端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碱度与盐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拐点处的盐度约为0.6。  相似文献   
92.
南海北部水体叶绿素a浓度反演的生物光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3年至2005年秋季在南海多个航次的现场观测数据,研究了南海北部海区遥感反射率的变化,并分析了用于全球海洋叶绿素a浓度反演的OC2和OC4模型在本海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海域,OC2和OC4模型高估了叶绿素a浓度,高估范围一般约在80%—200%之间,其中最高可达640%,即OC2和OC4模型并不适用于南海海域。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实测的表观光学数据,利用遥感反射率比值(Rrs(433)/Rrs(555))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建立了两套能够精确反演南海北部海域叶绿素a浓度的本地化经验算法———算法1和算法2,并利用其对南海北部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由本地化模型反演得到的叶绿素a浓度与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其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51%和53%,相关系数为0.75。  相似文献   
93.
在紫外线老化前后,利用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分别添加金红石型和锐钛型纳米TiO2的氯醚树脂。研究发现,氯醚树脂中氯、氧元素具有表面富积现象——趋肤效应,而钛和碳元素在内层聚集;添加颜料粒子越小,在表面含量越大;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紫外屏蔽性好,减缓树脂老化;而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具有显著的光催化活性,加速树脂老化。因此,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将是一种有前途的紫外线吸收剂。  相似文献   
94.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
利用1993年ENSO事件爆发(4月)前酝酿时期“热带大洋与全球大气-海洋耦合响应试验”强化观测阶段“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155°E,2°S定点海洋气象和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赤道西太平洋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上空辐合对流区边界层内也有等温或逆温层存在,大气边界层物理参数变化与大尺度海-气变异有密切关系,赤道太平洋沃克环流加强、东移,边界层上部逆温层出现概率明显增大,边界层内高湿层湿度减小。另外,边界层内实测风速、风向廓线随高度的变化基本上不服从Ekman规律,但由其平均,分量合成得到的平均风随高度的变化却基本符合Ekman规律。  相似文献   
96.
凤眼莲根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根粉末及丙酮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影响,比较分析根系丙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以及不同成分抑藻效果,探讨凤眼莲根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化学基础。结果显示,1.5g.L-1以上的凤眼莲根粉末可完全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实际浓度0.019g.L-1的凤眼莲根丙酮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可产生50%的抑制率。N-苯基-2-萘胺浓度为1mg.L-1时,第6天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率超过60%。浓度50μl.L-1时,亚油酸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率超过8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显示,凤眼莲根丙酮提取物中含有一定量的亚油酸和N-苯基-2-萘胺,同时还有大量的长链脂肪酸如十六酸、9-十六碳烯酸等。结果表明,凤眼莲根可显著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N-苯基-2-萘胺、亚油酸可能是凤眼莲根抑藻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7.
98.
本文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同时期现场深水潜标的流速观测数据,研究了超强台风泰利过境前后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流场、位势密度场、位势涡度场以及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强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泰利台风通过改变台湾东北陆坡附近海域的流场、位势密度场,显著地削弱(增强)了西段(东段)陆坡附近的位势涡度梯度,从而使得西段(东段)陆坡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强度显著增强(减弱)。此外,本文还区分了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表层的跨陆坡“上凸型”位势涡度分布与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并认为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也应作为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位势涡度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大气中的台风过程对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制,相关结论可为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
100.
用含氯化镉培养液培养塔胞藻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塔胞藻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dCl2,然后分析了培养在各种处理和对照组的塔胞藻后代.结果发现,随着镉离子浓度的升高,细胞的生长繁殖量和体积在前2轮(9d为一轮)培养中均明显降低,而在第3轮培养时,细胞的繁殖和大小接近常态.随后对处理后多种细胞内含物含量进行了分析,显示出:随着培养液中镉离子浓度增高,细胞内的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下降,而可溶性糖、核酸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