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296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
王学求  张德会 《地质通报》2005,24(10):F0008
地球化学在矿产勘查中和地质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应用地球化学”这一概念的诞生却晚了30年,可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帝国学院建立的“应用地球化学研究组”(Applied Geochemistry Research Group)起算。这一研究组的建立,当时的目的是在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和农业研究委员会的资助下,将地球化学调查应用于农业和健康。他们做的第一项研究工作就是集中多学科科学家,包括地球化学家、化学家、土壤学家、水文学家、兽医学家和医学家开始对西南英格兰癌症影响因素进行地球化学调查。  相似文献   
22.
应用遥感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地表蒸发及其与下垫面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中主要应用遥感方法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地表蒸发量及其地表特征参数。地表特征参数及其合理组合揭示出黄河三角洲下垫面的基本特征:农田植被指数和天然植被的植被指数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下垫面覆盖度低,裸地较多,地表较湿润,蒸发量较大。蒸发量时空分布主要受下垫面条件控制,滨海裸地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农田等地蒸发量较大,年际平均蒸发量在570~860 mm之间。  相似文献   
23.
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和异丙醇合成对羟基苯甲酸异丙酯的工艺条件。对影响产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在以7%的浓硫酸为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20℃,醇酸摩尔比为4:1,反应时间为5h的最佳条件下,合成了羟基苯甲酸异丙脂,通过多次重结晶的方法纯化产品,产率可达85.5%,并通过熔点仪、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产品加以表征,验证了产品具有较高的纯度。该法简单、快速、产率高、纯度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余志峰 《甘肃地质》2016,25(3):27-33
地质实验测试是"地质找矿的眼睛",甘肃省中心实验室是地质实验测试行业的重要一员,成立于1942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解放前是西北的重要化工策源地,1952年划归地质部,为白银厂铜矿的开发承担了大量分析测试工作。甘肃省地矿局建局后,陆续增设了岩矿鉴定、光谱分析、选矿试验、物性测试等专业,发展成了一家综合性地质实验测试机构。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火试金实验室及贵金属富集方法;承担了镜铁山铁矿、金川铜镍矿等矿山元素赋存状态研究及选矿试验工艺研究;参与编写了地质实验测试专业教科书《岩石矿物分析》第1版至第4版[1],编写了《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规程》[2]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点规程》[3]等专业书籍;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了1∶20万化探扫面测试方法的制定及样品测试工作;参与了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及超基性岩、铬铁矿、非金属矿标准物质研制工作;协助西北地区其他单位实验室的组建并培养了大量分析人员。在属地化后,检测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检测人员积极开展方法创新,利用XRF、ICP-MS、ICP-AES等大型设备代替了部分传统方法或化学分析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建立了"甘肃省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立项和矿物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浙江南麂岛海域是我国近岸贝类的重点养殖区,近年来一直遭受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s)的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为了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预警方法,本研究利用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在该海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野外监测和LSTs毒素分析。结果表明:7种LSTs毒素在SPATT(DIAION?HP20)中被检出,分别是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及其衍生物homo YTX、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2,PTX-2)及其衍生物7-epi-PTX2sa和环亚胺毒素(gymnodimine,GYM);有8种毒素在厚壳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中被检出,分别是OA、DTX1、homo YTX、PTX2、7-epi-PTX2sa、GYM、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3(azaspiracid-3,AZA-3)和虾夷扇贝毒素衍生物45-OH-homo YTX。整体而言,SPATT(HP20)中吸附的毒素种类与贝肉中监测出的毒素种类大体上一致,且两者间OA、DTX1和PTX2的浓度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见SPATT(HP20)对这些LSTs毒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望作为水体中LSTs毒素的预警监测材料。南麂岛海域LSTs分布特征明显,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低,其中2014年夏季贝肉中OA毒素含量高达77.19ng/g贝肉,超出国家限量标准(45ng/g贝肉)比例达11.76%,为浙江南麂海域贻贝的食用安全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26.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1日通报,2016年我国人汛日期确定为3月21日,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偏早1l天,恰逢G20关口,上城分局将“人防、技防、心防”相结合,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工作,严防严治,切实消除地灾隐患,为G20保驾护航。一是“人防”,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巡查。遵照上级部署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调查认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相关要求明确责任人,发放明白卡、避险卡,设置警示标志,  相似文献   
27.
新中国气象科学经过7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触摸到了世界前沿。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长时间“跟跑”和中国具有世界上最高、尺度最大的地形等带来的气象预报复杂性问题,或许在21世纪20年代到来时,“内卷”带来的挑战会更严峻:在全球气象进入“准停滞期”等待突破时,我们还很少有领跑的机会和经验。  相似文献   
28.
利用淮南深部地球物理实验场地下848 m巷道内的Burris弹簧重力仪和地表LCR-ET20弹簧重力仪同期连续重力潮汐观测资料,对实验场地表和地下重力噪声水平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小于1.70 mHz(对应周期约为9.8 min)时,地下重力噪声水平都要比地表低;特别是在重力仪敏感的信号频段(周期大于3h的信号频段),地下848 m巷道内的重力噪声水平要比地表低约2个数量级,充分验证了实验场地下观测环境具有低重力噪声水平的超静特点.实验结果证明淮南深部地球物理实验场地下848 m巷道可为深地多物理场观测提供超静观测环境,为检测微弱地球物理场信号提供绝佳观测条件.  相似文献   
29.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观测站1966—2001年逐日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气象要素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海南岛年和四季的蒸发量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对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海南岛年蒸发量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蒸发量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季,冬季和夏季次之。从空间上看,年蒸发量呈东北少、西南多的分布,其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小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M-K检验说明年与春冬两季蒸发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中,日照时数和风速是造成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降水量的影响仅次于风速和日照时数,而气温不是造成海南岛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可能是海南岛的蒸发量减小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0.
利用青海省黄南地区近54a(1960—2013年)蒸发量、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水汽压等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黄南地区蒸发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趋势,并对黄南地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黄南地区年平均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为蒸发量偏多阶段,80年代及后为偏少阶段;黄南地区蒸发量最大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各季蒸发量均呈减少趋势;黄南地区年蒸发量在1973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春、夏、秋、冬季分别发在1973、1975、1976和1974年;分析影响蒸发量的相关因子,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水汽压和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的减小是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