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25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51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本文对藏南扎西康铅锌锑银矿区流纹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扎西康流纹岩具有富硅(SiO2=73.37%~77.08%)、贫碱(Na2O+K2O=3.48%~3.56%),贫Mg(MgO=0.36%~0.49%),贫Ca(CaO=0.50%~0.66%),强过铝质(A/CNK=2.16~2.62), 富集Rb、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Hf、Nd等高场强元素,并明显亏损Sr、Ti等元素。稀土总量较高(∑REE=295.71×10-6~343.82×10-6),轻稀土富集,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10.00~12.62),弱负Eu异常(δEu=0.57~0.88),无明显Ce异常。采用LA MC ICP MS对流纹岩锆石U Pb年龄进行测定,岩体成岩年龄为135.33±0.62Ma。锆石εHf(t)值较低,主要集中在-9.5~-24.2,显示其物源为壳源。扎西康矿区出露的流纹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可能是Comei—Bunury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2.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花岗岩均具有富硅、富碱、贫钙镁、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到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具中-强Eu负异常,总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V型”模式。微量元素Rb、U、Th、La等强烈富集,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中魁歧花岗岩为碱性A型花岗岩,其余地区为铝质A型花岗岩。研究表明,研究区A型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源区组成;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碱性A型花岗岩较铝质A型花岗岩可能有更多的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龄资料综合判定,中国东南沿海2类A型花岗岩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系中弧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3.
对中国东部A型花岗岩有代表性的碾子山、山海关、崂山、苏州以及魁岐岩体的Nd-Sr-O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筛选的全岩Rb-Sr等时线拟合结果表明,基本未遭受岩浆期后大气降水交换的苏州和魁岐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是108±10Ma和109±5Ma,它们代表岩浆冷却结晶时代。其它遭受热液蚀变较为显著的碾子山、山海关以及崂山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的地质意义不明确。全岩εNd(t)、(87Sr/86Sr)0以及锆石δ18O综合示踪研究表明,中国东部A型花岗岩可能起源于曾经历过高温海水热液交换的再循环下部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碾子山、山海关以及崂山等岩体所表现出的εNd(t)-δ18O脱耦变化与大洋沉积物析出流体与下覆辉长岩洋壳之间不同程度的交代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东部A型花岗岩统一的成因模式,并对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4.
李瑞玲  朱乔乔  侯可军  谢桂青 《岩石学报》2012,28(10):3347-3360
金牛盆地位于鄂东南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火山岩盆地之一.相对宁芜和庐枞盆地,金牛盆地找矿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对其中次火山岩的年代学、成因和成矿属性的研究也很少.本次选择盆地中心吴佰浩地区深部钻孔中的花岗斑岩和流纹斑岩,开展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流纹斑岩锆石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8±1Ma (n=14,MSWD=2.5),锆石Hf同位素(176Hf/177Hf),和εHf(t)分别为0.28247~0.28262和-2.5~ -7.7;花岗斑岩锆石206 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9±1Ma (n=12,MSWD=1.3),锆石Hf同位素(176Hf/177Hf),和εHf(t)分别为0.28239~0.28259和-3.6~-10.7.本文确定金牛盆地中流纹斑岩和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129~128Ma,与金牛盆地火山岩的形成时代(130~125Ma)相当,暗示金牛盆地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流纹斑岩和花岗斑岩是壳幔混合的产物.金牛盆地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与宁芜、、庐枞盆地相当,次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也与宁芜、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的成矿岩体相当.提出金牛盆地除应关注玢岩铁矿外,更应该关注与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金矿.  相似文献   
195.
周涛发  王彪  范裕  袁峰  张乐骏  钟国雄 《岩石学报》2012,28(10):3087-3098
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最近在庐枞盆地南部正长岩中发现一种新类型铁矿床——马口铁矿床.本次工作通过详细野外地质和室内研究,系统开展了马口铁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特征研究.马口铁矿床的矿体沿石英正长斑岩体中构造破碎带产出,产状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床围岩蚀变晕范围较为局限.矿床的成矿作用可分为碱性长石阶段、磁铁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磁铁矿阶段是主要成矿阶段,形成与宁芜玢岩型铁矿床相类似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三矿物组合.矿床中与磁铁矿共生的磷灰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52.2 ~ 322.6℃,反映其成矿温度略低于典型的玢岩铁矿床.通过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金云母Ar-Ar方法,确定马口铁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27.3 ±0.8Ma,赋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29.4±1.4Ma,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可以得出矿区内石英正长斑岩只是提供了赋矿空间,矿床的形成与其无直接成因联系,而可能与黄梅尖A型花岗岩体有关.马口铁矿床是庐枞盆地成矿作用最后阶段的产物,也可能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晚一次成矿事件的代表,具有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6.
西准噶尔乃至整个北疆地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类。接特布调岩体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 岩石类型主要有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 是认识西准噶尔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岩浆演化的关键。本文对接特布调岩体进行高精度锆石LA-ICP-MS U-Pb测年, 获得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分别为(287±9) Ma(n=10, MSWD=0.92)和(278±3) Ma(n=14, MSWD=0.43), 确定其形成于早二叠世, 属于300 Ma前后准噶尔周边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前人认为的接特布调I型花岗岩应归属于A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 76.11%~76.82%), 富碱(Na2O+K2O: 8.47%~8.49%), 低钛(TiO2: 0.04%~0.05%), 贫钙(CaO: 0.36%~0.42%)的特征。二长花岗岩与其类似, 高硅(SiO2: 68.35%~71.80%), 富碱(Na2O+K2O: 6.80%~7.86%), 低钛和钙(TiO2: 0.29%~0.82%, CaO: 1.76%~2.87%), 均属于准铝质或弱过铝质(ACNK: 0.98~1.09)高钾钙碱性系列。正长花岗岩相对于二长花岗岩具有相对较低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分别为23.8×10-6~49.3×10-6, 95.23×10-6~222.2×10-6), 并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Eu/Eu*分别为0.01~0.02, 0.57~0.72), 另外, 正长花岗岩相对二长花岗岩明显地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及高场强元素(Zr、Hf、Nb), 而强烈亏损Ba、Sr、Eu、Ti等, 具有较高的10000Ga/Al比值(>2.44)。依据微量元素比值及相关判别图, 可将接特布调花岗岩体进一步细分为A1型和A2型。接特布调岩体就位于后碰撞环境, 来源于由年轻的地幔来源物质组成的下地壳。在后碰撞岩浆活动的初期, 年轻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具有岛弧印迹的A2型二长花岗岩岩浆, 随着岩石圈进一步伸展, 可能在局部出现类似裂谷的环境, 即形成显示裂谷特征的A1型正长花岗岩岩浆。  相似文献   
197.
惠卫东 《地质与勘探》2013,49(3):484-495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甘肃北山南部白山堂矿区流纹斑岩的形成年龄为374.9±2.3Ma(MSWD=1.5)。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流纹斑岩呈钙碱性、过铝质,具高硅(70%~74%)、高钾(4.34%~8.75%)和低钙(0.13%~1.16%)含量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为1.12~1.65,稀土配分曲线上表现为左高右低,负Eu异常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Sr,P,Ti亏损。结合前人Sr-Nd同位素分析认为,该岩体起源于古老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非常低Sr、高Yb的特征表明岩体形成时的压力较低,深度较浅,全岩锆石饱和温度约为750℃。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认为,该岩体与北山南部柳园埃达克岩、墩墩山地区岛弧火山岩具有一致的成岩年龄,形成于陆缘火山弧环境。  相似文献   
198.
The Coompana Block is an essentially unknown basement province that separates the Gawler Craton of South Australia from the Yilgarn Craton of Western Australia. Previously unstudied granitic gneiss intersected by deep drilling in the Coompana Block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within-plate magmatism during a time of relative magmatic quiescence in the Australian Proterozoic. Granitic gneiss intersected at ~1500 m depth in Mallabie 1 diamond drillhole is metaluminous and dominantly granodioritic in composition. The granodiorites have distinctive A-type chemistry characterised by high contents of Zr, Nb, Y, Ga, LREE with low Mg#, Sr, CaO and HREE. U – Pb LA-ICPMS dating of magmatic zircons provides an age of 1505 ± 7 Ma, interpreted as the crystallisation age of the granite protolith. ? Nd values are high with respect to exposed crust of the Musgrave Province and Gawler Craton, and range from +1.2 to +3.3 at 1.5 Ga. The granitic gneiss is interpreted to be a fractionated melt of a mantle-derived parental melt.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into which the precursor granite was emplaced is not clear. One possibility is emplacement within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Regardless, the granitic gneiss intersected in Mallabie 1 represents magmatic activity during the ‘Australian Mesoproterozoic magmatic gap’ of ca 1.50 – 1.35 Ga, and is a possible source for ca 1.50 detrital zircons found in sedimentary rocks of Tasmania and Antarctica, and meta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eastern Musgrave Province.  相似文献   
199.
兴蒙造山带东段大陆弧后A型花岗岩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兴蒙造山带贺根山-黑河一线产出有大量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其成因及形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贺根山-黑河A型花岗岩带形成于晚石炭世-二叠纪(325~260Ma),二叠纪进入岩浆作用高峰期。该花岗岩带主要表现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89~1.13)高钾钙碱性系列;高度富集LREE,Eu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Th、Pb和La元素,亏损Ba、Sr、Ce、P和Ti元素。研究表明晚石炭世—二叠纪古亚洲洋正处于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阶段,贺根山-黑河A型花岗岩带应该形成于该俯冲带的弧后伸展环境。俯冲导致的软流圈上涌形成弧后的伸展环境,同时为大规模高温岩浆形成提供了热源,以及部分物源,这种壳-幔混合岩浆在深部结晶分异后沿弧后伸展断裂体系快速侵位是该花岗岩带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0.
白石崖铁矿为都兰地区一处典型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通过对花岗岩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白石崖花岗岩侵位于(238±1) Ma,富硅(SiO2=70.01%~76.01%)、富碱(K2O+Na2O=6.64%~8.41%)、FeO*/MgO比值(平均22.87)较高、贫镁(MgO=0.04%~0.39%),K2O/Na2O>1,A.I.=0.88~0.99,A/CNK=0.62~0.83,属偏铝钙碱性岩石;稀土分布曲线呈“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较强的Eu负异常(δEu=0.10~0.70);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具较高的Zr (172×10-6~205×10-6)、Nb(11×10-6~31×10-6)和Y(21.9×10-6~50.1×10-6),较低的Sr(40×10-6~223×10-6)、Ba(168×10-6~690×10-6);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Ba,Sr,P和Ti的负异常,表明白石崖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该区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属A2型花岗岩。三叠纪时,东昆仑地区处于后碰撞构造阶段,俯冲板片发生断裂,岩石圈拆沉,引发大范围的地壳伸展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上涌的软流圈物质与地壳直接接触,对上覆长英质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促使其部分熔融,长石、榍石等分离结晶,形成该区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